《丁甘仁醫案》~ 卷一 (1)
卷一 (1)
1. 卷一
2. 傷寒案
姜左,外寒束於表分,濕痰內蘊中焦,太陽陽明為病。寒熱無汗,頭疼,胸悶泛惡,納穀減少,脈浮滑,苔白膩。擬汗解化滯,重用表藥。經云: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淡豆豉(三錢),赤茯苓(三錢),炒枳殼(一錢五分),淨麻黃(四分),生薑(二片),姜半夏(二錢),六神麯(三錢),青防風(一錢),廣陳皮(一錢),炒穀芽(三錢),炒赤芍(一錢五分)
孔左,外邪襲於太陽,濕滯內阻中焦,有汗惡風不解,遍體痠疼,胸悶泛惡,腹內作脹。宜疏邪解肌,化滯暢中。
川桂枝(八分),仙半夏(二錢),炒枳殼(一錢),白蔻仁(八分),炒赤芍(一錢五分),陳廣皮(一錢),大腹皮(二錢),六神麯(三錢),紫蘇梗(一錢五分),苦桔梗(一錢),赤苓(三錢),制川樸(一錢),生薑(二片)
張左,寒邪外束,痰飲內搏,支塞肺絡,清肅之令不行,氣機窒塞不宣,寒熱無汗,咳嗽氣喘,難於平臥,胃有蘊熱,熱鬱而煩躁,脈浮緊而滑,舌苔薄膩而黃。宜疏外邪以宣肺氣,化痰飲而清胃熱,大青龍加減。
蜜炙麻黃(四分),雲苓(三錢),橘紅(八分),炙款冬(一錢五分),川桂枝(六分),象貝母(三錢),半夏(二錢),石膏(三錢),旋覆花(包,一錢五分),杏仁(三錢),生甘草(六分)
王左,脈郁數,苔薄膩尖紅,身熱不揚,煩躁不寐,時欲嘔,此無形之邪,與有形之痰滯互阻陽明,陽明經邪,不能外達也。宜疏達伏邪,而化痰滯。
淡豆豉(三錢),薄荷葉(一錢),鮮竹茹(枳實同炒,三錢),炒穀麥芽(各三錢),黑山梔(一錢五分),朱茯神(三錢),荊芥穗(一錢五分),象貝母(三錢),淨蟬衣(一錢),苦桔梗(一錢),地枯蘿(三錢),清炙枇杷葉(去毛、包,三張)
吳左,發熱不退,胸悶嘔吐,舌中有一條白苔,脈弦滑而數,太陽陽明未解,痰滯逗留,中焦氣滯,宣化失司。當擬梔豉湯疏解表邪,溫膽湯蠲除痰飲,俾得邪從外解,飲從內化,則熱可退,而嘔吐自止。
淡豆豉(三錢),黃芩(一錢五分),半夏(二錢),炒穀麥芽(各三錢),赤芍(二錢),生薑(一片),川桂枝(四分),竹茹(一錢五分),陳皮(一錢),雞金炭(一錢五分),澤瀉(一錢五分)
袁右,傷寒兩候,太陽之邪未罷,陽明之熱已熾,熱熏心包,神明無以自主,發熱譫語,口渴欲飲,脊背微寒,脈浮滑而數,苔黃。宜桂枝白虎,一解太陽之邪,一清陽明之熱。
川桂枝(五分),仙半夏(二錢),生甘草(四分),連翹(三錢),熟石膏(打,三錢),炙遠志(一錢),朱茯神(三錢),知母(一錢五分),生薑(一片),紅棗(二枚)
白話文:
傷寒案
姜左:外感寒邪停滞在肌表,体内痰湿阻滞中焦,太阳、阳明经脉皆受病邪侵犯。表现为寒热交替无汗,头痛,胸闷恶心,食欲不振,脉象浮滑,舌苔白腻。治疗方案为发汗解表,化解痰滞,重点使用解表药物。 古籍记载:“身体如同烧红的炭火,通过出汗才能驱散邪气”。处方药物包括:淡豆豉、赤茯苓、炒枳壳、净麻黄、生姜、姜半夏、六神曲、青防风、广陈皮、炒穀芽、炒赤芍。
孔左:外邪侵犯太阳经,湿邪阻滞中焦,虽然出汗但仍恶寒,全身酸痛,胸闷恶心,腹部胀满。治疗方案为疏散外邪,解表散寒,化解痰滞,使气机通畅。处方药物包括:川桂枝、仙半夏、炒枳壳、白蔻仁、炒赤芍、陈广皮、大腹皮、六神曲、紫苏梗、苦桔梗、赤苓、制川朴、生姜。
張左:寒邪束滞在肌表,痰饮内阻,阻塞肺络,清肃功能受阻,气机郁滞不通,表现为寒热交替无汗,咳嗽气喘,难以平卧,胃部有热邪蕴积,热邪郁结而烦躁不安,脉象浮紧而滑,舌苔薄腻而黄。治疗方案为疏散外邪以宣通肺气,化解痰饮,清泄胃热,在“大青龙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处方药物包括:蜜炙麻黄、雲苓、橘红、炙款冬、川桂枝、象贝母、半夏、石膏、旋覆花、杏仁、生甘草。
王左:脉象郁滞而数,舌苔薄腻,舌尖红,身热不退,烦躁失眠,时有呕吐,此为无形邪气与痰湿相互阻滞阳明经,阳明经邪气不能外泄。治疗方案为疏通郁滞的邪气,化解痰湿。处方药物包括:淡豆豉、薄荷叶、鲜竹茹(与枳实同炒)、炒穀麥芽、黑山栀、朱茯神、荊芥穗、象貝母、淨蟬衣、苦桔梗、地枯蘿、清炙枇杷葉。
吳左:发热持续不退,胸闷呕吐,舌苔中央有一条白苔,脉象弦滑而数,太阳阳明经病邪未解,痰湿滞留,中焦气机阻滞,宣发和肃降功能失调。治疗方案为使用“栀子豉汤”疏解表邪,使用“温胆汤”消除痰饮,使邪气从外解,痰饮从内化,则发热可退,呕吐自止。处方药物包括:淡豆豉、黄芩、半夏、炒穀麥芽、赤芍、生姜、川桂枝、竹茹、陈皮、鸡金炭、泽泻。
袁右:伤寒病程已达两候,太阳经邪气未解,阳明经热邪已盛,热邪熏蒸心包,神志不清,发热说胡话,口渴欲饮,脊背略微寒冷,脉象浮滑而数,舌苔黄。治疗方案为使用“桂枝白虎汤”,既解太阳经邪气,又清泻阳明经热邪。处方药物包括:川桂枝、仙半夏、生甘草、连翘、熟石膏、炙远志、朱茯神、知母、生姜、红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