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傷寒案

姜左,外寒束於表分,濕痰內蘊中焦,太陽陽明為病。寒熱無汗,頭疼,胸悶泛惡,納穀減少,脈浮滑,苔白膩。擬汗解化滯,重用表藥。經云: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白話文:

姜左認為,這個患者是外感風寒,積聚在身體表面,濕痰內積在中焦,太陽和陽明經絡受病。患者沒有發汗,但是有頭疼、胸悶、噁心、食慾不振的症狀,脈象浮滑,舌苔白而膩。擬用發汗和化痰的方法來解除病症,重點使用治療表證的藥物。經書上說:身體像被炭火炙烤一樣,出汗就能散熱解毒。

淡豆豉(三錢),赤茯苓(三錢),炒枳殼(一錢五分),淨麻黃(四分),生薑(二片),姜半夏(二錢),六神麯(三錢),青防風(一錢),廣陳皮(一錢),炒穀芽(三錢),炒赤芍(一錢五分)

白話文:

  • 淡豆豉(15克)

  • 赤茯苓(15克)

  • 炒枳殼(7.5克)

  • 淨麻黃(2克)

  • 生薑(2片)

  • 姜半夏(10克)

  • 六神曲(15克)

  • 青防風(5克)

  • 廣陳皮(5克)

  • 炒穀芽(15克)

  • 炒赤芍(7.5克)

孔左,外邪襲於太陽,濕滯內阻中焦,有汗惡風不解,遍體痠疼,胸悶泛惡,腹內作脹。宜疏邪解肌,化滯暢中。

白話文:

孔左,是指外來的邪氣侵襲了太陽經絡,濕邪滯留在中焦,導致出汗怕風但不出汗,全身痠痛,胸悶噁心,腹中脹滿。

治療方法應該疏通邪氣,解除表裏肌肉的拘攣,化解滯氣,通暢中焦。

桂枝(八分),仙半夏(二錢),炒枳殼(一錢),白蔻仁(八分),炒赤芍(一錢五分),陳廣皮(一錢),大腹皮(二錢),六神麯(三錢),紫蘇梗(一錢五分),苦桔梗(一錢),赤苓(三錢),制川樸(一錢),生薑(二片)

白話文:

川桂枝(8 克),仙半夏(10 克),炒枳殼(5 克),白蔻仁(4 克),炒赤芍(7.5 克),陳廣皮(5 克),大腹皮(10 克),六神曲(15 克),紫蘇梗(7.5 克),苦桔梗(5 克),赤苓(15 克),制川樸(5 克),生薑(2 片)

張左,寒邪外束,痰飲內搏,支塞肺絡,清肅之令不行,氣機窒塞不宣,寒熱無汗,咳嗽氣喘,難於平臥,胃有蘊熱,熱鬱而煩躁,脈浮緊而滑,舌苔薄膩而黃。宜疏外邪以宣肺氣,化痰飲而清胃熱,大青龍加減。

白話文:

張左,有外感風寒,還有內生痰飲,痰飲阻滯肺部經絡,清氣肅降失常,氣機不通暢,因此沒有汗水,咳嗽氣喘,平躺困難。胃中鬱積熱氣,熱鬱體內,煩躁不安。脈象浮緊而滑,舌苔薄膩發黃。應當疏散寒邪,宣通肺氣,化解痰飲,清化胃熱。使用大青龍湯加減方。

蜜炙麻黃(四分),雲苓(三錢),橘紅(八分),炙款冬(一錢五分),川桂枝(六分),象貝母(三錢),半夏(二錢),石膏(三錢),旋覆花(包,一錢五分),杏仁(三錢),生甘草(六分)

白話文:

蜜炙麻黃(6克),雲苓(15克),橘紅(4克),炙款冬花(7.5克),川桂枝(3克),象貝母(15克),半夏(10克),石膏(15克),旋覆花(炒包,7.5克),杏仁(15克),生甘草(3克)

王左,脈郁數,苔薄膩尖紅,身熱不揚,煩躁不寐,時欲嘔,此無形之邪,與有形之痰滯互阻陽明,陽明經邪,不能外達也。宜疏達伏邪,而化痰滯。

白話文:

這位患者的脈象又沉又快,舌苔薄而膩,尖端發紅,身體發熱但不明顯,感到煩躁不安,不能入睡,偶爾還想嘔吐。這是由於無形的風邪和有形的痰濕混合在一起,阻滯了陽明經。陽明經內的邪氣無法排出體外。因此,治療方法應該疏通鬱滯的邪氣,並化解痰濕。

淡豆豉(三錢),薄荷葉(一錢),鮮竹茹枳實同炒,三錢),炒穀麥芽(各三錢),黑山梔(一錢五分),朱茯神(三錢),荊芥穗(一錢五分),象貝母(三錢),淨蟬衣(一錢),苦桔梗(一錢),地枯蘿(三錢),清炙枇杷葉(去毛、包,三張)

白話文:

淡豆豉(15克),薄荷葉(5克),鮮竹茹(與枳實一起炒制,15克),炒穀麥芽(各15克),黑山梔(7.5克),朱茯神(15克),荊芥穗(7.5克),象貝母(15克),淨蟬衣(5克),苦桔梗(5克),地枯蘿(15克),清炙枇杷葉(去除葉毛,包裹好,3片)

吳左,發熱不退,胸悶嘔吐,舌中有一條白苔,脈弦滑而數,太陽陽明未解,痰滯逗留,中焦氣滯,宣化失司。當擬梔豉湯疏解表邪,溫膽湯蠲除痰飲,俾得邪從外解,飲從內化,則熱可退,而嘔吐自止。

白話文:

吳左的病情:發燒不退、胸悶嘔吐。舌苔中間有一條白苔,脈搏弦滑而急促。這是因為太陽經和陽明經的熱邪未解,痰液停滯在中焦,導致中焦氣機不暢,運化失常。

治療方案:考慮使用梔豉湯來疏解表面的邪氣,再用溫膽湯來祛除體內的痰液。這樣一來,表面的邪氣從外而解,體內的痰飲從內化解,熱就能消退,嘔吐自然就停止了。

淡豆豉(三錢),黃芩(一錢五分),半夏(二錢),炒穀麥芽(各三錢),赤芍(二錢),生薑(一片),川桂枝(四分),竹茹(一錢五分),陳皮(一錢),雞金炭(一錢五分),澤瀉(一錢五分)

白話文:

  • 淡豆豉(15克)

  • 黃芩(7.5克)

  • 半夏(10克)

  • 炒穀麥芽(各15克)

  • 赤芍(10克)

  • 生薑(1片)

  • 川桂枝(2克)

  • 竹茹(7.5克)

  • 陳皮(5克)

  • 雞金炭(7.5克)

  • 澤瀉(7.5克)

袁右,傷寒兩候,太陽之邪未罷,陽明之熱已熾,熱熏心包,神明無以自主,發熱譫語,口渴欲飲,脊背微寒,脈浮滑而數,苔黃。宜桂枝白虎,一解太陽之邪,一清陽明之熱。

白話文:

袁右說,傷寒有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太陽經受邪氣侵犯,尚未退去。

第二階段:陽明經熱盛,熱氣燻蒸心包,神志無法自主,出現高燒、胡言亂語、口渴欲飲、脊背微寒等症狀。脈象浮滑而數,舌苔黃。

治療方法:使用桂枝白虎湯,一方面驅散太陽經的邪氣,另一方面清泄陽明經的熱邪。

川桂枝(五分),仙半夏(二錢),生甘草(四分),連翹(三錢),熟石膏(打,三錢),炙遠志(一錢),朱茯神(三錢),知母(一錢五分),生薑(一片),紅棗(二枚)

白話文:

  • 川桂枝(五分):1.5 公克

  • 仙半夏(二錢):6 公克

  • 生甘草(四分):1.2 公克

  • 連翹(三錢):9 公克

  • 熟石膏(打,三錢):9 公克

  • 炙遠志(一錢):3 公克

  • 朱茯神(三錢):9 公克

  • 知母(一錢五分):4.5 公克

  • 生薑(一片):一片

  • 紅棗(二枚):兩顆

李左,傷寒挾滯,太陽陽明為病,身熱十餘日不解,脊背微寒,脈浮滑而數,口乾不多飲,唇焦,苔薄膩而黃,五六日不更衣,太陽之邪未罷,陽明之熱熏蒸,腸中濁垢,不得下達。擬桂枝白虎湯加減,疏太陽之邪,清陽明之熱,助以通腑,蓋陽明有胃實當下之條也。

白話文:

李左患有傷寒,夾雜食滯。太陽、陽明經絡有病,身熱十餘天不退,脊背微寒,脈象浮滑而數,口乾但不想多喝水,嘴脣乾燥,舌苔薄膩發黃,五六天沒有換衣服。太陽經的病邪尚未清除,陽明經的熱邪上蒸,腸道中積聚了渾濁穢物,無法排出。擬用桂枝白虎湯加減,疏散太陽經的病邪,清瀉陽明經的熱邪,並幫助通暢大便,因為陽明經有胃部實熱的條款。

川桂枝(五分),生甘草(五分),元明粉(一錢五分),竹茹(一錢五分),石膏(三錢),栝蔞(三錢),川軍(三錢),半夏(一錢五分),生薑(二片),大棗(三枚)

白話文:

川芎(5 克)、生甘草(5 克)、元明粉(15 克)、竹茹(15 克)、石膏(30 克)、栝樓仁(30 克)、川軍(30 克)、半夏(15 克)、生薑(2 片)、大棗(3 枚)

狄右,傷寒兩候,壯熱無汗,譫語煩躁,舌焦無津,脈象沉數,肢反逆冷,五六日不更衣,此邪已化熱,由陽明而傳厥陰,陰液已傷,燥矢不下,有熱深厥深之見象,風動痙厥,恐在目前。急擬生津清熱,下則存陰,以望轉機。

白話文:

狄右,傷寒進入第二期,持續高熱不汗,胡言亂語心煩意亂,舌頭焦黑無唾液,脈象沉而有力,手腳逆冷,好幾天沒更換衣服,這是邪氣已經化熱,從陽明經傳入厥陰經,陰液已經受損,大便燥結難以排出,有熱氣深入、厥氣加重的徵兆,風氣流動導致痙攣抽搐,恐怕會有生命危險。趕緊想辦法生津清熱,讓體內的陰液得以保留,期待病情的轉變。

生石膏(四錢),生甘草(五分),肥知母(一錢五分),鮮生地(六錢),玄參(三錢),鮮石斛(三錢),郁李仁(研,三錢),大麻仁(研,四錢),天花粉(三錢),茅蘆根(各一兩),清寧丸(包煎,三錢)

白話文:

生石膏(20克)

生甘草(3克)

肥知母(7.5克)

鮮生地(30克)

玄參(15克)

鮮石斛(15克)

郁李仁(研磨成粉,15克)

大麻仁(研磨成粉,20克)

天花粉(15克)

茅蘆根(各50克)

清寧丸(包入紗布煎煮,15克)

二診,昨進生津清熱,下則存陰之劑,得便甚暢,壯熱漸減,微汗蒸蒸,四肢轉溫,書所謂裡氣通而表自和之意。惟口乾欲飲,尚有譫語,舌上干糙未潤,少陰津液已傷,陽明伏熱尚熾,脈數未靜。仍宜滋少陰之陰,清陽明之熱,冀其津生邪卻,始得入於坦途。

白話文:

第二次診察:昨天服用的滋潤清熱藥物以及滋陰保腎的藥物,效果很好,排便通暢,發熱逐漸減輕,微微出汗,四肢暖和,這符合中醫所說的「調理內臟,外表自然調和」的理論。但是病人仍然口乾、想喝水,有時還胡言亂語,舌頭乾燥粗糙,沒有潤澤,說明少陰經的津液已經受損,陽明經的內熱仍然旺盛,脈搏仍然快速。因此,仍然需要滋養少陰經的陰液,清熱降火陽明經的內熱,希望津液生長,邪氣消散,病人才會康復。

生石膏(四錢),肥知母(一錢五分),生甘草(五分),天花粉(三錢),鮮生地(六錢),鮮石斛(三錢),玄參(三錢),川貝(二錢),冬桑葉(二錢),粉丹皮(二錢),北秫米(包,三錢),茅蘆根(各一兩)

白話文:

生石膏(16克)

知母(6克) 生甘草(2克) 天花粉(12克) 生地(生鮮地黃)(24克) 石斛(生鮮)(12克) 玄參(12克) 川貝(8克) 冬桑葉(8克) 丹皮(研粉)(8克) 北秫米(用紗布包裹,12克) 茅蘆根(各30克)

三診,兩進生津清熱之劑,壯熱大減,譫語亦止,舌糙黑未潤,口乾欲飲,脈數溲赤,陰液被熱銷鑠,津無上承。再擬甘涼生津,以清邪熱。

白話文:

經過三次診脈,連續兩次服用了滋陰清熱的藥物,患者的高燒大幅減退,胡言亂語也停止了。但舌苔仍然粗糙發黑且不濕潤,口乾想喝水,脈搏跳動快速,小便發紅,說明體內的陰液被熱邪消耗殆盡,津液無法滋潤五官。因此,再配製以甘涼藥物為主,生津清熱,以清除邪熱之氣。

羚羊片(五分),鮮生地(八錢),鮮石斛(五錢),生石膏(打,四錢),冬桑葉(二錢),玄參(三錢),生甘草(五分),肥知母(一錢五分),粉丹皮(二錢),大麥冬(三錢),茅蘆根(各一兩)

白話文:

羚羊角片(5 分),新鮮生地黃(8 錢),新鮮石斛(5 錢),生石膏(研成細末,4 錢),冬桑葉(2 錢),玄參(3 錢),生甘草(5 分),肥知母(1 錢 5 分),粉碎的丹皮(2 錢),大麥冬(3 錢),茅草根(各 1 兩)

四診,表裡之邪,均已大減,舌焦黑轉為紅絳,津液有來復之漸,邪熱有退化之機,脈數較和。仍守甘涼生津,以清余焰。

白話文:

經過四診後,體內的表證和裡證邪氣均已明顯減少。舌頭由焦黑轉為紅潤,津液逐漸恢復分泌,邪熱有消退之勢。脈象也較為和緩。此時,應繼續使用甘涼生津的方法,以徹底清除殘餘的邪熱。

西洋參(一錢),鮮生地(八錢),鮮石斛(五錢),肥知母(一錢五分),玄參(三錢),大麥冬(三錢),天花粉(三錢),生甘草(五分),桑葉(二錢),粉丹皮(三錢),川貝母(二錢),北秫米(包,三錢),茅蘆根(各一兩)

白話文:

西洋參(6克),生地黃(48克),石斛(30克),知母(9克),玄參(18克),麥冬(18克),天花粉(18克),甘草(3克),桑葉(12克),丹皮(18克),川貝(12克),大米(包起來,18克),茅根(各60克)

諸右,傷寒一候,經水適來,邪熱陷入血室,瘀熱交結,其邪外無向表之機,內無下行之勢,發熱惡寒,早輕暮重,神糊譫語,如見鬼狀,脅痛胸悶,口苦苔黃,少腹痛拒按,腑氣不行,脈象弦數,症勢重險,恐再進一步則入厥陰矣。姑擬小柴胡湯,加清熱通瘀之品,一以和解樞機之邪,一以引瘀熱而下行,冀其應手為幸。

白話文:

各位同仁,傷寒病的第一個階段,如果正好在經期來臨之時,邪熱會侵入血室,瘀熱混結,邪氣既不能向外發散,也不能向下行,於是病人表現為發熱惡寒,早上症狀較輕,傍晚加重,神志不清說胡話,好像看見鬼怪,兩脅疼痛,胸悶,口苦舌苔黃,小腹疼痛按壓有抵抗感,腸胃不通暢,脈象弦數,病情十分嚴重,恐怕再發展下去會進入厥陰證。姑且試用小柴胡湯,再加入清熱活血的藥物,一方面緩解樞機的邪氣,一方面引導瘀熱下行,希望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柴胡(一錢),炒黃芩(一錢),羚羊片(八分),藏紅花(八分),桃仁泥(包,一錢),青皮(一錢),絳通草(八分),赤芍(三錢),清寧丸(包,三錢),生蒲黃(包,二錢)

白話文:

柴胡(5克),炒黃芩(5克),羚羊角片(4克),藏紅花(4克),桃仁泥(包,5克),青皮(5克),丹參(4克),赤芍藥(15克),清寧丸(包,15克),生蒲黃(包,10克)

王左,腎陰本虧,寒邪外受,太陽少陰同病,發熱微寒,遍體酸楚,腰痛如折,苔薄膩微黃,脈象尺弱,寸關浮緊而數。太陽主一身之表,腰為少陰之府,風寒乘隙而入,營衛不能流通,兩感重症。姑擬陽旦疏達表邪,以冀速解為幸。

白話文:

王左的腎陰本來就虛弱,加上受寒邪入侵,導致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發病。他感覺發熱又有點發冷,全身痠痛,腰痛得像要折斷一樣,舌苔薄膩微黃,脈象在尺脈上微弱,在寸脈和關脈上浮起緊繃且跳動得快。太陽經主管人體外層,腰部是少陰經的處所。風寒趁機入侵,導致營衛之氣無法流通,導致兩經同時重病。先用溫熱的藥物疏通陽氣,排出表邪,希望這樣能讓病情快速好轉。

川桂枝(五分),蘇梗葉(各一錢五分),北細辛(三分),厚杜仲(一錢五分),絲瓜絡(一錢五分),蔥頭(三枚),酒炒黃芩(一錢),淡豆豉(三錢),炙甘草(五分),晚蠶沙(三錢),生薑(兩片)

白話文:

川桂枝(0.75 克),蘇梗葉(各 1.5 克),北細辛(0.3 克),厚杜仲(1.5 克),絲瓜絡(1.5 克),蔥頭(3 個),酒炒黃芩(1 克),淡豆豉(3 克),炙甘草(0.75 克),晚蠶沙(3 克),生薑(2 片)

封左,診脈浮緊而弦,舌苔乾白而膩,身熱不揚,微有惡寒,咳嗽氣逆,十四晝夜不能平臥,咽痛淡紅不腫,兩顴赤色,據述病起於奪精之後,寒邪由皮毛而入於肺,乘虛直入少陰之經,逼其水中之火飛越於上,書曰戴陽重症也。閱前方,始而疏解,前胡薄荷牛蒡、杏、貝之品,繼則滋養,沙參、石斛、毛燕、川貝,不啻隔靴搔癢,揚湯止沸。夫用藥如用兵,匪勢凶猛,非勇悍之將,安能應敵也。

白話文:

這位患者前來就診,把脈發現浮緊而弦,舌苔乾白而膩,身熱但不發熱,微微有點惡寒,咳嗽氣逆,十四天來無法平躺著睡,咽喉疼痛淡紅但不腫脹,兩顴發紅。根據患者的描述,病因是因腎精虧虛後,寒邪從皮膚毛孔進入肺部,趁虛進入少陰經,逼迫少陰經中的水火之氣向上飛騰。古代醫書中稱之為戴陽重症。

我查看了之前開立的處方。初期使用疏散解表的藥物,如前胡、薄荷、牛蒡、杏仁、貝母等。隨後使用滋養藥物,如沙參、石斛、燕窩、川貝等。這些藥物就好像隔靴搔癢,用熱水澆沸水一樣,根本無法奏效。

用藥猶如用兵,如果不強勢勇猛,又怎能應對敵人呢?

拙擬小青龍合二加龍骨湯,一以溫解寒邪,一以收攝浮陽,未識能挽回否?尚希明哲指教。

白話文:

我打算給他開一個小青龍加二加龍骨湯,一個用於溫和化解寒邪,一個用於收斂浮陽,不知道能不能挽回病情?希望您能指導指教。

蜜炙麻黃(五分),川桂枝(八分),大白芍(三錢),生甘草(八分),熟附片(一錢五分),牡蠣(煅,四錢),花龍骨(四錢),五味子乾薑三分拌搗,一錢),光杏仁(三錢),仙半夏(三錢),水炙桑皮(二錢),遠志(八分)

白話文:

用蜂蜜浸泡過的麻黃(15克) 川桂枝(8克) 大白芍(18克) 生甘草(8克) 經過烘焙的熟附片(9克) 煅製過的牡蠣(24克) 花龍骨(24克) 與乾薑(9克)一起搗碎的五味子(3克) 光杏仁(18克) 仙半夏(18克) 用水浸泡過的桑皮(12克) 遠志(8克)

服二劑後,氣喘漸平,去麻黃又服兩劑,顴紅退,即更方,改用平淡之劑調理,如杏、貝、甘、桔、茯神、桑皮、苡仁、冬瓜子、北秫米等,接服五六劑而痊。

白話文:

服用了兩劑藥物後,氣喘逐漸平緩。停用麻黃後,再服用兩劑,顴紅消退。於是更換藥方,改用性質平淡的藥物調理,如杏仁、貝母、甘草、橘皮、茯苓、桑皮、苡仁、冬瓜子、北秫米等。接著服用了五六劑,病情痊癒。

姚左,傷寒兩感,太陽少陰為病。太陽為寒水之經,本陰標陽,標陽郁遏,陽不通行,故發熱惡寒而無汗;少陰為水火之臟,本熱標寒,寒入少陰,陰盛火衰,完穀不化,故腹痛而洞泄。胸悶嘔吐,舌苔白膩,食滯中宮,濁氣上逆,脈象沉遲而細,仲聖云:脈沉細,反發熱,為少陰病。與此吻合,挾陰挾食,顯然無疑,症勢非輕。姑宜溫經達邪,和中消滯。

白話文:

姚左,患有傷寒,同時受太陽(經)和少陰(臟)的影響。太陽經是寒水之經,原本應陰藏陽氣,但陽氣受阻,無法運行,所以發熱惡寒但沒有汗;少陰臟是水火之臟,原本應熱藏寒氣,但寒氣侵入少陰臟,導致陰氣盛而火氣衰,無法消化食物,所以腹痛並腹瀉。胸悶、嘔吐,舌苔白膩,表示食物停滯在胃部,濁氣上逆,脈象沉細而緩慢。仲聖說:脈象沉細,反而發熱,這是少陰病。這與姚左的情況相符合,既有寒又有食滯,病情不容小覷。現在應該溫通經絡,驅除邪氣,和胃消滯。

淨麻黃(四分),熟附子(一錢),藿蘇梗(各一錢五分),制川樸(一錢),枳實炭(一錢),仙半夏(二錢),赤苓(三錢),白蔻仁(研,八分),六神麯(三錢),生薑(一片),乾荷葉(一角)

白話文:

  • 麻黃(4 分)

  • 熟附子(1 錢)

  • 藿香梗(1 錢 5 分)

  • 制川貝(1 錢)

  • 木香炭(1 錢)

  • 半夏(2 錢)

  • 赤茯苓(3 錢)

  • 白豆蔻(研磨,8 分)

  • 六神曲(3 錢)

  • 生薑(1 片)

  • 荷葉(1 角)

二診,服溫經達邪,和中消滯之劑,得微汗,惡寒發熱較輕,而胸悶嘔吐,腹痛泄瀉,依然不止,苔膩不化,脈沉略起,太陽之經邪,雖有外解之勢,少陰之伏邪未達,中焦之食滯互阻,太陰清氣不升,陽明濁氣不降也,恙勢尚在重途,還慮增劇。仍守原法出入,擊鼓而進取之。

白話文:

第二次診治,服用了溫暖經絡、驅邪消滯的藥物,身體微微出汗,惡寒發熱症狀較輕。但是胸悶嘔吐、腹痛腹瀉依然沒有好轉,舌苔厚膩不化,脈象沉緩微起。太陽經的邪氣雖有往外排出的趨勢,但是少陰經潛藏的邪氣尚未被驅除,中焦的食物停滯互相阻塞,太陰經的清氣不能上升,陽明經的濁氣不能下降。病情仍在嚴重的階段,仍然要注意病情會加重。仍然堅持原來的治療方法,謹慎而積極地治療。

荊芥(一錢),防風(一錢),淡豆豉(三錢),熟附子(一錢),藿蘇梗(各一錢五分),仙半夏(二錢),生薑(二片),枳實炭(一錢),制川樸(一錢),六神麯(三錢),大腹皮(二錢),酒炒,黃芩(一錢),乾荷葉(一角)

白話文:

荊芥(5克),防風(5克),淡豆豉(15克),熟附子(5克),藿蘇梗(各7.5克),半夏(10克),生薑(2片),枳實炭(5克),制川樸(5克),六神曲(15克),大腹皮(10克,炒酒),黃芩(5克),荷葉(1/10片)

三診,脈沉已起,惡寒已而身熱未退,泄瀉止而嘔惡胸悶。渴喜熱飲,心煩少寐,舌轉灰膩,少陰之邪,已轉陽明之經,中焦之食滯,與素蘊之濕濁,互阻不化也,脈證參合,漸有轉機。今擬透解陽明之經邪,宣化中焦之濕滯。

白話文:

在三診時,脈象沉降後已逐漸浮起,惡寒的症狀已經消失,但身熱的症狀尚未退去,腹瀉的症狀已經停止,但嘔吐噁心胸悶的症狀依舊。患者渴喜熱飲,心煩意亂,睡眠較少,舌苔轉為灰膩,少陰經的邪氣已經轉入陽明經,中焦的食物停滯,與素日蘊藏的濕濁之氣,互相阻礙,無法消化。脈象與徵候互相參照,病情逐漸出現轉機。現在打算通過中藥來透解陽明經的邪氣,宣化中焦的濕滯之氣。

葛根(二錢),淡豆豉(三錢),嫩前胡(一錢五分),藿香梗(一錢五分),炒黃芩(一錢五分),仙半夏(二錢),枳實炭(一錢),炒竹茹(一錢五分),六神麯(三錢),大腹皮(二錢),赤茯苓硃砂拌,三錢),乾荷葉(一角)

白話文:

薯蕷根(30克),淡豆豉(45克),嫩前胡(22.5克),藿香梗(22.5克),炒黃芩(22.5克),半夏(30克),枳實炭(15克),炒竹茹(22.5克),六神曲(45克),大腹皮(30克),赤茯苓(與硃砂混合,45克),乾荷葉(15克)

四診,得汗,表熱大減,而裡熱尚熾,嘔惡止而胸脘不舒,渴喜冷飲,心煩少寐,小溲短赤,舌邊尖紅絳碎痛,苔轉薄黃,脈象濡數,良由寒已化熱,熱又傷陰,津少上承,心肝之火內熾,還慮劫液之變。今擬生津清解而降浮火,邪卻津生,始得坦然。

白話文:

通過「望、聞、問、切」的四種診斷方法,發現病人已經發汗,外表的熱氣已經大大減輕,但內部的熱氣依然旺盛。嘔吐和噁心症狀已經停止,但胸腔和腹部依然不舒適。病人感到口渴,喜歡喝冷飲,心煩意亂,睡眠較少,小便短赤。舌頭邊緣和尖端發紅、絳色、碎裂、疼痛,舌苔轉變為較薄的黃色。脈象濡數。綜合這些症狀,可以判斷是寒氣已經化為熱氣,熱氣又損傷陰液,導致體液減少,上升至上部的身體,心火肝火旺盛。擔心會出現津液枯竭的病變。現在打算滋生津液,清熱解毒,下降上浮的虛火。當邪氣被驅除,津液得到滋生,病人才能感到身體舒適。

天花粉(三錢),生甘草(五分),炒黃芩(一錢五分),川雅連(四分),連翹殼(三錢),朱茯神(三錢),江枳殼(一錢),炒竹茹(一錢五分),川貝母(二錢),活蘆根(一尺)

白話文:

天花粉(15克),生甘草(2.5克),炒黃芩(7.5克),川雅連(2克),連翹殼(15克),朱茯神(15克),江枳殼(5克),炒竹茹(7.5克),川貝母(10克),活蘆根(30公分)

五診,表裡之熱均減,渴喜冷飲,心煩少寐,小溲短赤,舌紅絳碎痛,糜點已起,脈左弦數,右濡數。此陰液已傷,津乏上承,心肝之火內熾,伏熱蘊濕交蒸,病情變化,正難預料。仍以滋液生津,引火下行。

白話文:

五種診斷方法顯示,內外熱象都已減退。患者口渴,喜歡喝冷飲,心煩失眠,小便量少色紅,舌苔呈紅色、破碎且疼痛,舌面已有糜爛點。脈象左關弦數,右關濡數。這表明患者陰液已受損傷,津液不足導致上浮,心火和肝火內盛,潛藏的熱邪和濕邪相互作用,導致病情不斷變化,難以預測。治療上仍以滋養液體,生津止渴,引導心火下行為主。

西洋參(一錢五分),生甘草(五分),鮮生地(四錢),川連(五分),川通草(八分),天花粉(三錢),川貝(二錢),連翹(三錢),白薇(一錢五分),北秫米(包,三錢),鮮竹葉(三十張),活蘆根(去節,一尺)

白話文:

西洋參(9克),生甘草(3克),新鮮生地黃(24克),川連(3克),川通草(4.8克),天花粉(18克),川貝(12克),連翹(18克),白薇(9克),北秫米(包好,18克),新鮮竹葉(30片),活蘆根(去除節,30公分)

六診,熱勢漸退,舌糜亦化,佳兆也。而心煩少寐,渴喜冷飲,脈數不靖,陰液傷而難復,虛火旺而易升,邪熱已解,余焰未清,仍守增液生津,引火下行,藥既獲效,毋庸更張。

白話文:

六種診斷指標中,發熱的症狀逐漸退去,舌苔腐爛化解,這是好的徵兆。但是心煩意亂,睡眠不好,口渴喜歡喝冷飲,脈搏跳動得很快而且不規律,表示體內的陰液受損難以恢復,虛火旺盛容易上升,邪熱雖然已經解除,但殘餘的熱氣還沒有完全消除。因此,仍應堅持服用增加體液、生津的方法,引導虛火向下行,藥物既然已經見效,就不需要再更改。

原方加琥珀安寐丸(一錢五分),野薔薇花露(半斤),入煎。

賀右,傷寒兩感,挾滯交阻,太陽少陰同病。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胸悶腹痛拒按,泛惡不能飲食,腰痠骨楚,苔白膩,脈象沉細而遲。病因經後房勞而得,下焦有蓄瘀也。慮其傳經增劇。擬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溫經達邪,去瘀導滯。

白話文:

賀右,得了傷寒症,寒熱交錯,夾雜著氣滯血瘀,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發病。症狀包括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胸悶腹痛拒按、噁心不能飲食、腰痠背痛、苔白而膩、脈象沉細而緩慢。發病原因是房事過度引起,下焦有積瘀。擔心病勢會蔓延到其他經絡,加重病情。打算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溫通經絡,驅邪去瘀,導滯通便。

淨麻黃(四分),熟附片(一錢五分),細辛(三分),赤苓(三錢),仙半夏(三錢),枳實炭(一錢),制川樸(一錢),大砂仁(八分),楂炭(三錢),延胡索(一錢),兩頭尖(酒浸、包,一錢五分),生薑(三片)

白話文:

淨麻黃(16克),熟附子片(6克),細辛(1.2克),茯苓(12克),半夏(12克),煨枳實(4克),炮川貝(4克),大砂仁(3.2克),山楂炭(12克),延胡索(4克),尖刀草(浸於酒中包裹,6克),生薑(3片)

二診,昨投麻黃附子細辛湯,去瘀導滯之劑,得暢汗,寒邪已得外達,發熱漸退,腹痛亦減,惟頭脹且痛,胸悶不思納食,脈象沉遲,舌苔薄膩,餘邪瘀滯未楚,陽氣不通,脾胃健運失司。今制小其劑而轉化之。

白話文:

第二次看診:昨天服用的麻黃附子細辛湯,有活血通絡、驅散瘀滯的效果,讓汗液順利排出,體內的寒氣已經向外散出,發熱的情況逐漸減退,腹痛也有所緩解。但是,患者仍然感到頭脹疼痛,胸悶不思飲食,脈象沉緩遲滯,舌苔薄膩。這表示體內仍然有殘留的邪氣和瘀滯,陽氣運行不通暢,脾胃功能失調。因此,現在調整藥方,減少劑量並轉化藥性。

川桂枝(五分),炒赤芍(三錢),紫蘇梗(一錢五分),雲苓(三錢),仙半夏(三錢),枳實炭(一錢),金鈴子(二錢),延胡索(一錢),大砂仁(八分),炒穀麥芽(各三錢),生薑(三片)

白話文:

肉桂粉(5克),炒紅芍藥(30克),紫蘇梗(15克),雲苓(30克),乾半夏(30克),炒枳實(10克),金鈴子(20克),延胡索(10克),砂仁粉(8克),炒小麥芽和炒大麥芽(各30克),生薑(3片)

楊右,脈象浮弦,汗多如雨,惡風發熱不解,遍體骨楚,少腹痛拒按,舌苔薄而膩,病從房勞經後而得。風入太陽,皮毛開而經腧閉,蓄瘀積而氣滯阻,即兩感之重症也。亟宜溫經達邪,去瘀消滯,以冀應手乃吉。

白話文:

楊右,脈象浮而緊,汗如雨下,怕風發熱不止,全身骨頭肌肉痠痛,小腹疼痛又怕按,舌苔薄而膩,病因是房勞過度後得來的。風邪侵入太陽經,皮膚腠理開而經穴閉塞,蓄積瘀血和積氣阻滯,這是雙重感冒的嚴重症狀。應當及時溫煦經絡,驅邪祛瘀,消除阻滯,以求手到病除。

川桂枝(八分),白芍(二錢),清炙草(八分),熟附子(二錢),雲茯苓(三錢),砂仁(八分),焦楂炭(三錢),五靈脂(一錢),兩頭尖(酒浸、包,一錢五分),生薑(三片)

白話文:

川芎(8克),白芍(10克),製附子(8克),熟附子(10克),雲苓(15克),砂仁(8克),焦山楂炭(15克),五靈脂(5克),兩頭尖(用酒浸泡包裹,7.5克),生薑(3片)

此症一劑而愈,故錄之。明日以桂枝加和胃之品調之。

陳左,氣陰已傷,伏邪留戀,漸欲傳入少陰,虛陽易於外越,痰濕瀰漫中宮,清陽不能宣布,頗慮正虛邪實。姑擬扶正達邪,宣化痰濕,俾太陰之邪,從陽樞外泄乃順。

白話文:

陳左的氣血已經受損,外邪侵襲不去,逐漸要進入少陰經,體內的虛陽之氣容易外泄,痰濕瀰漫在胸腹之間,清陽之氣無法上升發散,所以我擔心正氣虛弱,邪氣強盛。所以打算扶正袪邪,宣化痰濕,讓太陰經的邪氣可以從陽性的竅道外泄。

黨參(三錢),生甘草(八分),廣陳皮(一錢五分),熟附塊(二錢),仙半夏(三錢),熟穀芽(三錢),軟柴胡(八分),雲茯苓(三錢),生薑(三片),紅棗(五枚)

白話文:

路黨參(15克),甘草(4克),廣陳皮(7.5克),熟附子(10克),半夏(15克),炒穀芽(15克),柴胡(4克),茯苓(15克),生薑(3片),紅棗(5枚)

衛左,始由發熱惡寒起見,繼則表不熱而裡熱,口乾不欲飲,四肢逆冷,脈沉苔膩,加之嘔惡呃逆,大便不實。外邪由太陽而陷於太陰,不得泄越,陽氣被遏,胃陽不宣也。脈沉非表,為邪陷於裡之證。四肢逆冷,經所謂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是也,傷寒內陷之重症。姑擬四逆湯加減,通達陽氣,和胃降濁。

淡乾薑(五分),丁香(四分),川桂枝(八分),六神麯(三錢),炙甘草(五分),柿蒂(三枚),熟附子(一錢五分),川樸(八分),陳皮(一錢五分),仙半夏(三錢),熟穀芽(三錢),生薑(三片)

白話文:

  • 淡乾薑:5 分
  • 丁香:4 分
  • 川桂枝:8 分
  • 六神曲:3 錢
  • 炙甘草:5 分
  • 柿蒂:3 枚
  • 熟附子:1 錢 5 分
  • 川樸:8 分
  • 陳皮:1 錢 5 分
  • 仙半夏:3 錢
  • 熟穀芽:3 錢
  • 生薑:3 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