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醫案》~ 秦序
秦序
1. 秦序
丁卯冬仲,秉臣世兄輯錄甘仁師醫案,問序於余,余再拜受之。今世之所謂名醫者,有三術焉。見病勢較重,即多防變推諉之辭,為日後愈則居功,變則諉過之地,此其一也;專選平淡和平之藥,動曰為某方所增損,以博穩當之名,可告無罪於天下,此其二也,和顏悅色,溫語婉詞,動效奴僕之稱,求媚於婦女庸愚之輩,使其至死不悟,此其三也。
白話文:
除上文提到的三位中醫大師外,如果想要尋找見解明晰、處方靈動的醫生,並進一步預測病情吉凶,及早預知疾病會痊癒的時間,成功率極低。如今,茫茫芸芸眾生中,誰能分辨出優劣醫生?幸運地,在醫海中遇到了丁甘仁老師,他師承《黃帝內經》、《難經》、《素問》、《金匱要略》等經典,不僅領悟頗深,還特別重視仲景的古訓。丁老師曾經說過,醫學中有兩大法門,一是傷寒六經病,二是金匱雜病,這些都是學術精華和治療準則。
三者之外,求見理明決,處方活潑,進而預定病勢之吉凶,先言愈期之早暮者,百不得一焉。乃舉世悠悠,孰分涇渭之日,於海上得丁師甘仁,師於黃帝、岐伯、越人、元化之書,既多心得,而尤致力於仲景古訓。嘗謂醫有二大法門,一為傷寒之六經病,一為金匱之雜病,皆學理之精要,治療之準則。
更旁及劉、李、朱、張、天士、盂英輩,歷代專集,比擬考求,發明其奧。蓋不以術豪,而獨以積學自高,宜其別病處方。展指上陽春,而沉寒忽散;潑壺中甘露,而元氣頓光。有若洞垣之照,大還之丹,孟瀆海濱,咸化為春臺壽域矣。不幸去歲以微疾易簀,大呂黃鐘,正音遽寂;茫茫宇宙,大覺焉求。
白話文:
更廣泛地閱讀劉(完素)、李(東垣)、朱(丹溪)、張(從正)、天士(張景嶽)、盂英(明代名醫)等歷代名家的專著,加以比較研究,揭示其精妙之處。他們不以醫術自傲,而憑藉深厚的學養獨樹一幟,在診斷和開方上自成一家。他們施展醫術如春日陽光般溫暖,讓沉寒之症頓時消散;潑灑藥物猶如甘露降臨,令元氣頓時充沛。他們的醫術猶如洞天福地的靈光,大羅金丹的功效,使病者重獲健康,恢復青春。可惜去年因小病而與世長辭,宏亮的鐘聲和黃鐘的正音戛然而止;茫茫宇宙中,再也難尋這樣的大醫了。
平居又以診務紛繁,著述鮮少,所存者僅喉科概要一卷而已。門生故舊嗟嘆之餘,因倩文孫秉臣世兄邏輯歷年醫案,以資流傳。秉臣世兄宿承家學,臨診多時,其收集者,自當較同儕富且稽也。
白話文:
因為平時看診事務繁多,所以著述較少,現存的只有《喉科概要》一卷。學生和老朋友們在感嘆之餘,請我的堂弟文孫秉臣醫生整理多年來的醫案,以便流傳。秉臣醫生家學淵源,行醫多年,他收集的醫案自然比同齡人更多、更詳盡。
雖然,先大父又詞公以文學之暇,攻研醫籍,名被浦江東西,召樓奚丈鑄翁曾作讀內經圖贈之,迄今棄養垂十載,鄉人士遇疾苦,猶有稱道之者,家藏醫案盈尺,余僅輯數十紙刊諸醫學雜誌,久欲付刊專集,未能償願,以視秉臣世兄之孝思,不禁又興手澤之悲矣。
門弟子上海秦之濟伯未甫敬撰
白話文:
雖然我的祖父他老人家在從事文學之餘,鑽研醫術,名聲傳遍浦江兩岸,當時名醫樓奚丈鑄翁還曾為他繪製《讀內經圖》相贈。他過世將近十年,鄉親有病痛,仍然有人稱頌他。家中收藏的醫案堆積如尺,我僅輯錄其中數十篇發表在醫學雜誌上,一直想出版成專集,卻一直未能如願。看到秉臣世兄對父親的孝心,我不禁又悲從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