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醫案》~ 卷五 (6)
卷五 (6)
1. 腳氣案
何左,濕濁之氣,從下而受,由下及上,由經絡而入臟腑,太陰健運失常,陽明通降失司,腿足浮腫,大腹脹滿,胸悶氣逆,不能平臥,面色灰黃,脈左弦右濡滑,腳氣衝心重症,腳氣謂之壅疾。急擬逐濕下行。
白話文:
中醫認為,濕熱之氣會從下開始,由下往上,通過經絡到達臟腑。脾胃功能異常,導致氣血循環不暢,腿腳浮腫,腹部脹滿,胸悶氣短,無法平躺,臉色灰黃。脈象左手脈弦象,右手脈滑象。這是腳氣病的重症,也叫壅疾。治療上需要急著驅除濕氣,讓它往下行。
紫蘇梗(一錢五分),連皮苓(五錢),陳木瓜(五錢),苦桔梗(一錢),海南子(三錢),陳廣皮(三錢),漢防己(三錢),淡吳萸(一錢五分),生熟苡仁(各五錢),福澤瀉(二錢),連皮生薑(三片)
白話文:
- 紫蘇梗:1.5 錢
- 連皮苓:5 錢
- 陳木瓜:5 錢
- 苦桔梗:1 錢
- 海南子:3 錢
- 陳廣皮:3 錢
- 漢防己:3 錢
- 淡吳萸:1.5 錢
- 生苡仁和熟苡仁(各):5 錢
- 福澤瀉:2 錢
- 連皮生薑:3 片
二診,昨進逐濕下行之劑,大便先結後溏,氣逆略平,而大腹脹滿,腿足浮腫,依然如舊。面無華色,舌苔白膩,脈左弦細,右濡滑。蘊濕由下而上,由經絡而入臟腑,脾胃運化無權,腳氣重症,還慮衝心之變。前法既獲效機,仍守原意出入。
照前方加川牛膝(三錢)、冬瓜皮(五錢)。
白話文:
第二次看診,昨天服用瞭解濕通便的藥物,大便先便祕後腹瀉,氣往上衝的症狀稍有好轉,但腹部脹滿、腿腳水腫仍然沒改善。臉色暗沉沒有光澤,舌苔白膩,左手脈象弦細,右手脈象濡滑。濕氣由下向上積聚,由經絡進入臟腑,脾胃無法正常運化,腳氣病嚴重,擔心會衝擊到心臟。之前的藥方有一定療效,繼續沿用並調整出入的變化。
三診,腿足腫略減,兩手背亦腫,大腹脹滿雖鬆,胸悶氣升,難以平臥。身熱不壯,口乾且苦,面色無華,舌苔薄膩微黃,脈象濡小而滑。脾主四肢,脾弱水濕氾濫,濁氣上干,肺胃之氣,失於下降,恙勢尚在重途,未敢輕許不妨。再仿五苓合雞鳴散加減,逐濕下行。
白話文:
經過三次診斷後,腿部和腳部的腫脹稍微減輕,兩隻手背也腫了,腹部脹滿但鬆軟,胸悶氣逆,難以平躺。身體發熱但體溫不強,口乾且發苦,面色不紅潤,舌苔薄膩微黃,脈搏又細又弱且滑利。中醫認為脾臟主導四肢,脾氣虛弱就會導致水濕泛濫,濁氣上逆,阻滯肺和胃的氣機下降,病情依然嚴重,不敢輕易承諾小問題。繼續按照五苓合雞鳴散加減,幫助排濕通下。
川桂枝(五錢),福澤瀉(二錢),陳木瓜(三錢),大腹皮(三錢),酒炒黃芩(八分),豬苓(三錢),川牛膝(二錢),淡吳萸(八分),連皮苓(五錢),陳皮(三錢),冬瓜皮(五錢),漢防己(三錢),生熟苡仁(各五錢),連皮生薑(三片)
白話文:
川桂枝(25公克),澤瀉(10公克),陳木瓜(15公克),大腹皮(15公克),酒炒黃芩(4公克),豬苓(15公克),川牛膝(10公克),淡吳萸(4公克),連皮茯苓(25公克),陳皮(15公克),冬瓜皮(25公克),漢防己(15公克),生苡仁和熟苡仁(各25公克),連皮生薑(3片)
四診,腳氣腫勢減,大腹脹滿亦鬆,小溲漸多,水濕有下行之勢。身熱時輕時劇,口苦且干,面無華色,舌苔膩黃,脈象濡小而滑。濁氣留戀募原,脾胃運化無權,能得不增他變,可望轉危為安。腳氣壅疾,雖虛不補,仍宜五苓合雞鳴散加減,逐濕下行,運脾分消。
前方去吳萸,加地枯蘿(三錢)。
白話文:
四種診斷方法顯示,腳氣浮腫減緩,大肚子脹滿也鬆弛了,小便漸多,水濕有往下排出的趨勢。體溫時而減輕時而加重,口苦且乾,臉色不紅潤,舌苔黃膩,脈象細弱滑利。濁氣滯留在胸膈部位,脾胃運化功能受阻,能夠不再加重病情,已經轉危為安。腳氣的壅塞問題,雖然虛弱不能補益,仍應使用五苓散合雞鳴散加減,使濕氣往下排出,促進脾胃運化分解。
五診,腫勢大減,大腹脹滿漸鬆,小溲漸多,水濕有下行之漸。納少噯氣,且見咳嗽,舌苔薄白而膩,脈象弦小而滑。濁氣聚於募原,水濕未能盡化,太陰健運失常,陽明通降失司也。前法頗合,毋庸更張。
白話文:
經過五診,腫脹明顯減輕,大腹脹滿逐漸鬆軟,小便逐漸增多,水濕逐漸有向下排出的趨勢。飲食減少,有噯氣,此外還有咳嗽,舌苔薄白而膩,脈象細小而滑。這是因為濁氣聚集在胃脘部,水濕未能完全化解,脾胃運化功能異常,胃腸傳導失常所致。之前的治療方案很合適,不需要更改。
川桂枝(六分),澤瀉(一錢五分),大腹皮(二錢),光杏仁(三錢),連皮苓(四錢),生熟苡仁(各三錢),陳皮(一錢),淡吳萸(八分),陳木瓜(三錢),連皮生薑(三片),粉豬苓(二錢),牛膝(二錢),漢防己(三錢),地枯蘿(三錢)
白話文:
川桂枝(0.36克),澤瀉(0.9克),大腹皮(1.2克),光杏仁(1.8克),連皮苓(2.4克),生熟苡仁(各1.8克),陳皮(0.6克),淡吳萸(0.48克),陳木瓜(1.8克),連皮生薑(3片),粉豬苓(1.2克),牛膝(1.2克),漢防己(1.8克),地枯蘿(1.8克)
六診,腫勢十去七八,脹滿大減,小溲漸多,水濕濁氣,已得下行,溝瀆通則橫流自減,理固然也。苔膩未化,納穀不旺,余濕未楚,脾胃運化未能如常。去疾務盡,仍守前法。
白話文:
在進行六診後,腫脹明顯消退,脹滿感大幅減輕,小便量逐漸增加,體內水濕濁氣已經開始往下排出,就像水道疏通後橫流的水就會自然減少,這是合理的。但是舌苔依然膩滑,進食量較差,表示餘濕未清,脾胃運化功能尚未完全恢復正常。為了徹底根治疾病,仍需遵循之前的治療方法。
前方去地枯蘿,加生白朮(一錢五分)、冬瓜皮(四錢)。
趙左,腳氣上衝入腹,危險之極,變生頃刻,勉方作萬一之幸,破釜沉舟,遲則無濟矣。
白話文:
前面去掉了乾枯的蘿蔔,加入生白朮一錢五分、冬瓜皮四錢。
趙左,腳氣上沖入腹部,情況非常危險,病情可能瞬間變化,勉強開這個處方希望有一線生機,若錯過治療時機就無法挽救了。
熟附子(五錢),雲茯苓(八錢),陳木瓜(五錢),花檳榔(三錢),淡乾薑(三錢),生白朮(三錢),淡吳萸(二錢),黑錫丹(包,三錢)
白話文:
熟附子(25克)
雲茯苓(40克)
陳木瓜(25克)
花檳榔(15克)
淡乾薑(15克)
生白朮(15克)
淡吳萸(10克)
黑錫丹(包,15克)
2. 黃疸案
朱右,溫病初愈,因飲食不謹,濕熱滯互阻中焦,太陰健運無權,陽明通降失司,以致脘腹脹悶,不思納穀,一身盡黃,小溲短赤如醬油色,苔薄膩黃,脈濡滑而數,黃疸已成,非易速痊。擬茵陳四苓合平胃加減。
白話文:
朱右的溫熱病剛癒,因為飲食不注意,濕熱停滯在中焦,脾胃運化功能減弱,胃熱無法正常下降,導致胃脘部脹悶,沒有食慾,全身發黃,小便量少而深黃,舌苔薄膩發黃,脈搏滑數。表明黃疸已經形成,不易快速痊癒。建議使用茵陳四苓合平胃加減方治療。
西茵陳(一錢五分),連皮苓(四錢),豬苓(二錢),陳廣皮(一錢),黑山梔(二錢),福澤瀉(一錢五分),炒麥芽(三錢),製蒼朮(一錢),制川樸(一錢),六神麯(三錢),炒苡仁(三錢)
白話文:
- 西茵陳:1.5 錢
- 帶皮茯苓:4 錢
- 豬苓:2 錢
- 陳皮:1 錢
- 黑山梔:2 錢
- 澤瀉:1.5 錢
- 炒麥芽:3 錢
- 制蒼朮:1 錢
- 制川樸:1 錢
- 六神曲:3 錢
- 炒苡仁:3 錢
陳左,喉痧之後,滋陰太早,致伏溫未發,蘊濕逗留募原,著於內而現於外,遂致遍體發黃,目珠黃,溺短赤,身熱晚甚,渴喜熱飲,肢節痠疼,舉動不利,苔薄膩黃,脈濡數。溫少濕多,互阻不解,纏綿之症也。姑擬清宣氣分之溫,驅逐募原之濕,俾溫從外達,濕從下趨,始是病之去路。
白話文:
陳左,在喉嚨發炎後,滋陰過早,導致潛伏的熱症未能發作,濕邪停留在募原(胸腹之間),積聚在內而表現在外,於是出現全身發黃、眼睛發黃、小便短赤、身體發熱晚上更嚴重、口渴喜愛喝熱飲、四肢痠痛、活動不便、舌苔薄膩發黃、脈象濡數。熱邪較少,濕邪較多,互相阻礙無法消散,成了纏綿不愈的疾病。暫時考慮清熱宣通氣分的溫邪,驅逐募原的濕邪,使溫邪從外排出,濕邪從下排出,這纔是讓疾病痊癒的途徑。
清水豆卷(八錢),忍冬藤(三錢),連翹殼(三錢),澤瀉(一錢五分),西茵陳(一錢五分),黑山梔(二錢),豬苓(二錢),製蒼朮(七分),粉葛根(一錢五分),通草(八分),雞蘇散(包,三錢),甘露消毒丹(包煎,八錢)
白話文:
清水豆卷(80克)
忍冬藤(30克)
連翹殼(30克)
澤瀉(15克)
西茵陳(15克)
黑山梔(20克)
豬苓(20克)
炮製蒼朮(7克)
粉葛根(15克)
通草(8克)
雞蘇散(包,30克)
甘露消毒丹(包煎,80克)
孔左,素體陰虛,濕從熱化,熏蒸郁遏,與胃中之濁氣相併,遂致遍體發黃,目黃溲赤,肢倦乏力,納穀減少,舌質淡紅。從陽疸例治之。
白話文:
孔先生體質虛弱,濕氣化熱,鬱積於體內,與胃中的濁氣相結合,導致全身發黃、眼睛發黃、小便發紅、四肢無力、食慾不振、舌苔淡紅。根據陽疸的治療原則進行治療。
西茵陳(二錢五分),赤豬苓(各三錢),通草(八分),冬瓜皮(四錢),黑山梔(二錢),澤瀉(一錢五分),飛滑石(三錢),白茅根(去心,兩紮),生白朮(一錢五分),杜赤豆(一兩),
白話文:
茵陳(2.5錢),赤茯苓(各3錢),通草(8分),冬瓜皮(4錢),梔子(2錢),澤瀉(1.5錢),滑石(3錢),茅根(去心,兩紮),白朮(1.5錢),赤小豆(1兩)
韓女,室女經閉四月,肝失疏泄,宿瘀內阻,水穀之濕逗留,太陰、陽明、厥陰三經為病,始而少腹作痛,繼則脘脹納少,目黃溲赤,肌膚亦黃,大便色黑,現為黃疸,久則恐成血臌。急擬運脾逐濕,祛瘀通經。
白話文:
有個韓國女性,未婚,月經中斷已有四個月。她的肝臟疏泄功能失調,導致宿血內阻,水穀之濕滯留體內。太陰、陽明、厥陰三條經絡受病,一開始是小腹疼痛,後來變成腹部脹滿、食慾不振,眼睛發黃、小便發紅,皮膚也發黃,大便顏色發黑,現在已發展成黃疸。如果拖延不治,恐怕會變成血臌(腹水)。趕快採取運脾利濕、祛瘀通經的策略。
陳廣皮(一錢),赤豬苓(各三錢),杜紅花(八分),製蒼朮(一錢),大腹皮(二錢),桃仁泥(包,一錢五分),制川樸(一錢),福澤瀉(一錢五分),延胡索(一錢),西茵陳(二錢五分)蘇木(一錢五分),青寧丸(吞服,二錢五分)
白話文:
廣皮 0.5 克
赤豬苓 各 1.5 克
杜紅花 0.4 克
炮製蒼朮 0.5 克
大腹皮 1 克
炮製桃仁泥(包裹) 0.75 克
炮製川樸 0.5 克
澤瀉 0.75 克
延胡索 0.5 克
西茵陳 1.25 克
蘇木 0.75 克
青寧丸(口服) 1.25 克
高左,身熱旬余,早輕暮重,夜則夢語如譫,神機不靈,遍體色黃,目黃溺赤,口乾欲飲,舌乾灰膩,脈象左弦數右濡數。伏邪濕熱逗留募原,如盦醬然。濕熱挾痰,易於矇蔽清竅,清陽之氣失曠,加之呃逆頻頻,手足蠕動,陰液暗耗,沖氣上升,內風煽動,濕溫黃疸,互相為患,頗慮痙厥之變!急擬生津而不滋,化濕而不燥,清宣淡滲,通利三焦,勿使邪陷厥陰,是為要策。
白話文:
高左,發燒十餘天了,早上症狀較輕,傍晚較重,到了晚上就說起夢話,神志不清,全身發黃,眼睛黃、小便赤,口乾想喝水,舌頭乾裂有灰白的黏膩苔,脈搏左邊弦而快,右邊濡而快。邪濕熱之氣徘徊不去,像煮熟的醬料一樣。濕熱夾帶痰液,容易矇蔽清竅,清陽之氣無法升發,加上打嗝頻繁,手腳抽動,陰液暗中消耗,沖氣上升,內風煽動,濕溫和黃疸互相影響,我很擔心他會發生抽搐暈厥的變化!急需想辦法生津而不滋膩,化濕而不乾燥,清熱而利尿,通利三焦,不要讓邪氣侵犯厥陰經,這是最關鍵的。
天花粉(三錢),朱茯神(三錢),鮮石菖蒲(一錢),黑山梔(二錢),益元散(包,三錢),柿蒂(十枚),嫩鉤鉤(後入,三錢),西茵陳(二錢五分),嫩白薇(一錢五分),炒竹茹(一錢五分),白茅根(去心,兩紮)
白話文:
-
天花粉:三錢
-
朱茯神:三錢
-
鮮石菖蒲:一錢
-
黑山梔:二錢
-
益元散(包裝):三錢
-
柿蒂:十枚
-
嫩鉤鉤(後加入):三錢
-
西茵陳:二錢五分
-
嫩白薇:一錢五分
-
炒竹茹:一錢五分
-
白茅根(去除芯):兩紮
褚左,躬耕南畝,曝於烈日,復受淋雨,又夾食滯,濕著於外,熱鬱於內,遂致遍體發黃,目黃溲赤,寒熱骨楚,胸悶脘脹,苔膩布,脈浮緊而數。急仿麻黃連翹赤豆湯意。
白話文:
褚左在田裡務農,曝曬在烈日下,又淋到雨,加上飲食不節,導致濕邪從外侵襲,熱邪從內鬱結,全身發黃,眼睛發黃,小便赤黃,寒熱交替,骨骼痠痛,胸悶腹脹,舌苔膩厚,脈象浮緊而數。
因此,需要急用麻黃、連翹、赤豆湯的思路來治療。
淨麻黃(四分),赤茯苓(三錢),六神麯(三錢),連翹殼(三錢),枳實炭(一錢),福澤瀉(一錢五分),淡豆豉(三錢),苦桔梗(一錢),炒穀麥芽(各三錢),西茵陳(一錢五分),杜赤豆(一兩)
白話文:
麻黃(四分),赤茯苓(三錢),六神曲(三錢),連翹殼(三錢),枳實炭(一錢),澤瀉(一錢五分),淡豆豉(三錢),苦桔梗(一錢),炒穀麥芽(各三錢),茵陳(一錢五分),赤小豆(一兩)
衛左,飢飽勞役,脾胃兩傷,濕自內生,蘊於募原,遂致肌膚色黃,目黃溲赤,肢倦乏力,納穀衰少,脈濡,舌苔黃,諺謂脫力黃病,即此類也。已延兩載,難許速效,仿補力丸意,緩緩圖之。
白話文:
長期過於疲勞和飢餓,會傷及脾胃,導致體內產生濕氣,積聚在胸腹部,於是出現皮膚和眼白發黃、小便發紅、四肢痠軟無力、食慾不振、脈象濡緩、舌苔黃膩的症狀。民間稱為「脫力黃病」,就是這一類。病症拖延兩年,難以快速痊癒,可以借鑑補力丸的思路,慢慢調理。
炒全當歸(一兩),雲茯苓(一兩四錢),炒西秦艽(一兩),大砂仁(五錢),紫丹參(一兩),鹽水炒懷牛膝(一兩),炒六神麯(一兩四錢),炒赤芍(一兩),米泔水浸炒製蒼朮(八錢),鹽水炒厚杜仲(一兩),炒苡仁(二兩),生曬西茵陳(二兩),土炒白朮(一兩),煅皂礬(五錢),炒陳廣皮(七錢),炒福澤瀉(八錢),上藥各研為細末,用大黑棗(六兩),煮熟去皮核,同藥末搗爛為丸,曬乾。每早服三錢,開水送下。
白話文:
- 炒全當歸(60克)
- 雲茯苓(80克)
- 炒西秦艽(60克)
- 大砂仁(30克)
- 紫丹參(60克)
- 鹽水炒懷牛膝(60克)
- 炒六神曲(80克)
- 炒赤芍(60克)
- 米泔水浸泡後炒製的蒼朮(40克)
- 鹽水炒厚杜仲(60克)
- 炒苡仁(120克)
- 生曬西茵陳(120克)
- 土炒白朮(60克)
- 煅燒後的皁礬(30克)
- 炒陳廣皮(40克)
- 炒福澤瀉(40克)
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用大黑棗(360克)煮熟去皮核後,與藥末搗成丸狀,曬乾。每天早晨服用3錢(18克),用開水送服。
麥左,嗜酒生濕,濕鬱生熱,熱在陽明,濕在太陰,熏蒸郁遏,如盦醬然,面目發黃,黃甚則黑,心中嘈雜,雖食甘香,如啖酸辣,小溲短赤,口乾而渴,此酒疸也。姑擬清解陽明之鬱熱,宣化太陰之蘊濕,使熱邪從肌表而解,濕邪從小便而出也。
白話文:
常喝酒的人,容易生濕。濕氣鬱結就會化熱。熱在陽明經脈,濕在太陰經脈。濕熱薰蒸,鬱結難散,就像密封的醬罈子一樣,導致面色發黃,黃得厲害了還會發黑。心中煩躁不安,即使吃甘甜香醇的東西,也好像吃酸辣的。小便短赤,口乾口渴,這就是酒疸。
治療方法是:暫時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來去除陽明經脈的鬱熱,用化濕利尿的藥物來宣發太陰經脈的蘊濕,讓熱邪從皮膚表面散發出來,濕邪從小便排出。
粉葛根(二錢),肥知母(一錢五分),赤茯苓(三錢),西茵陳(三錢),黑山梔(二錢),陳皮(一錢),車前子(三錢),天花粉(三錢),枳椇子(三錢),生苡仁(煎湯代水,一兩),
白話文:
中藥材:
- 粉葛根:2 錢
- 肥知母:1 錢 5 分
- 赤茯苓:3 錢
- 西茵陳:3 錢
- 黑山梔:2 錢
- 陳皮:1 錢
- 車前子:3 錢
- 天花粉:3 錢
- 枳椇子:3 錢
- 生苡仁:1 兩(煎湯後代替水煎藥)
刁左,抑鬱起見,肝病傳脾,脾不健運,濕自內生,與胃中之濁氣相併,下流膀胱。膀胱為太陽之府,太陽主一身之表,膀胱濕濁不化,一身盡黃,小溲赤色,食谷不消,易於頭眩,此谷疸也。治病必求於本,疏肝解鬱為主,和中利濕佐之。
白話文:
由於心情抑鬱,肝病傳染給脾臟,脾臟功能低下,體內濕氣滋生,與胃中的濁氣混合,往下流到膀胱。膀胱是太陽經絡的歸屬,太陽經絡主管全身的表面,如果膀胱濕濁無法代謝,全身就會發黃,小便呈紅色,吃的東西無法消化,容易頭暈目眩,這就是谷疸。治療這種疾病必須從根本著手,以疏肝解鬱為主,並輔以調和中氣、利濕的方法。
銀州柴胡(一錢),雲茯苓(三錢),大砂仁(研,八分),制蒼白朮(各一錢),全當歸(二錢),生熟穀芽(各三錢),陳廣皮(一錢),炒赤芍(一錢五分),生熟苡仁(各三錢),制川樸(一錢),西茵陳(一錢五分),炒車前子(三錢),黑山梔(二錢)
白話文:
柴胡(6克)
茯苓(18克)
砂仁(研磨,4.8克)
白朮(各6克)
當歸(12克)
炒穀芽、生穀芽(各18克)
廣陳皮(6克)
炒赤芍(9克)
生苡仁、炒苡仁(各18克)
川樸(6克)
茵陳(9克)
炒車前子(18克)
山梔(12克)
任右,經閉三月,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大便色黑,時結時溏,納少神疲,脈象細澀。良由寒客血室,宿瘀不行,積於膀胱少腹之間也。女勞疸之重症,非易速痊。古方用硝石礬石散,今仿其意,而不用其藥。
白話文:
任右,月經停止三個多月,小便頻繁,小腹脹滿,全身發黃,額頭發黑,腳底發熱,大便顏色黑,有時便祕有時溏泄,食慾不振,精神疲乏,脈象細小澀滯。這是由於寒邪入侵血室,宿瘀不消,積聚在膀胱和小腹之間造成的。女性患黃疸的重症,不容易很快痊癒。古方使用硝石礬石散,現在仿照其思路,但不用其藥物。
當歸尾(二錢),雲茯苓(三錢),藏紅花(八分),帶殼砂仁(研,八分),京赤芍(二錢),桃仁泥(包,一錢五分),肉桂心(三分),西茵陳(一錢五分),紫丹參(二錢),青寧丸(包煎,二錢五分),延胡索(一錢),血餘炭(包,一錢),澤瀉(一錢五分)
白話文:
當歸尾(12 克),雲茯苓(18 克),藏紅花(0.48 克),帶殼砂仁(研碎,0.48 克),京赤芍(12 克),桃仁泥(包煎,9 克),肉桂心(1.8 克),西茵陳(9 克),紫丹參(12 克),青寧丸(包煎,15 克),延胡索(6 克),血餘炭(包煎,6 克),澤瀉(9 克)
周左,思慮過度,勞傷乎脾,房勞不節,勞傷乎腎,脾腎兩虧,肝木來侮,水穀之濕內生,濕從寒化,陽不運行,膽液為濕所阻,漬之於脾,浸淫肌肉,溢於皮膚,遂致一身盡黃,面目黧黑,小溲淡黃,大便灰黑,納少泛惡,神疲乏力,苔薄膩,脈沉細。陽虛則陰盛,氣滯則血於,瘀濕下流大腸,故腑行灰黑而艱也。
白話文:
嚴重的陰疸病已經纏綿很久了。擬用茵陳朮附湯加減來治療,主治方面以溫補陽氣、健運脾胃為主,佐以化濕祛瘀,這樣才能讓陰霾散盡,陽光重現。請問這樣的想法是否可行?請各位高明指教。
陰疸重症,纏綿之至。擬茵陳朮附湯加味,助陽運脾為主,化濕祛瘀佐之,俾得離照當空,則陰霾始得解散。然乎否乎?質之高明。
熟附子塊(一錢五分),連皮苓(四錢),紫丹參(二錢),大砂仁(研,一錢),生白朮(三錢),陳廣皮(一錢),藏紅花(八分),炒麥芽(三錢),西茵陳(二錢五分),製半夏(二錢),福澤瀉(一錢五分),炒苡仁(四錢),淡姜皮(八分)
白話文:
熟附子(1.5錢),連皮茯苓(4錢),紫丹參(2錢),研磨成粉的大砂仁(1錢),生白朮(3錢),陳皮(1錢),藏紅花(0.8錢),炒過的麥芽(3錢),西洋茵陳(2.5錢),製過的半夏(2錢),澤瀉(1.5錢),炒過的苡仁(4錢),淡姜皮(0.8錢)
金君,躁煩郁慮,心脾兩傷,火用不宣,脾陽困頓,胃中所入水穀,不生精微,而化為濕濁,著於募原,溢於肌膚,以致一身盡黃,色灰而暗,納少神疲,便溏如白漿之狀,起自仲夏,至中秋後,臍腹膨脹,腿足木腫,步履艱難。乃土德日衰,肝木來侮,濁陰凝聚,水濕下注,陽氣不到之處,即水濕凝聚之所。
症情滋蔓難圖也,鄙見淺陋,恐不勝任。拙擬助陽驅陰,運脾逐濕,是否有當,尚希教正。
白話文:
一位姓金的患者,情緒煩躁憂慮,心脾受損,心火無法發散,脾陽虛弱,吃進去的食物不能轉化為精微物質,反而化為濕濁之氣,堆積在胃部,溢出到皮膚,導致全身皮膚發黃、灰暗、無光澤,食慾不振、精神疲憊,大便溏瀉如白漿,這種情況從仲夏開始,到中秋後,臍腹脹大,腿腳水腫,行走困難。這是因為土德衰弱,肝木乘虛而入,濁陰凝聚,水濕下行,凡是陽氣不到的地方,就是水濕凝聚的地方。
熟附塊(一錢五分),連皮苓(四錢),西茵陳(一錢五分),淡乾薑(八分),陳廣皮(一錢),胡蘆巴(一錢五分),米炒於術(二錢),大腹皮(二錢),大砂仁(研,八分),清炙草(五分)炒補骨脂(一錢五分),陳胡蘆瓢(四錢),金液丹(吞服,二錢)
白話文:
熟附子(1.5錢),連皮茯苓(4錢),西茵陳(1.5錢),淡乾薑(0.8錢),陳皮(1錢),胡蘆巴(1.5錢),米炒白朮(2錢),大腹皮(2錢),大砂仁(研成粉,0.8錢),清炙甘草(0.5錢),炒補骨脂(1.5錢),陳胡蘆瓢(4錢),金液丹(口服,2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