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醫案》~ 卷七 (1)
卷七 (1)
1. 卷七
2. 調經案
沈右,氣升嘔吐,止發不常,口乾內熱,經事愆期,行而不多,夜不安寐,舌質紅,苔薄黃,脈象左弦右澀,弦為肝旺,澀為血少。良由中懷抑塞,木鬱不達,鬱極化火,火性炎上,上衝則為嘔吐,經所謂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是也。肝膽同宮,肝鬱則清淨之府豈能無動,挾膽火以上升,則氣升嘔逆,尤為必有之象。
口乾內熱,可以類推矣。治肝之病,知肝傳脾。肝氣橫逆,不得舒泄,順乘中土,脾胃受制。胃者,二陽也。經云: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以心生血,脾統血,肝藏血,而細推營血之化源,實由二陽所出。經云: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又云: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又云:營出中焦。木剋土虛,中焦失其變化之功能,所生之血日少,上既不能奉生於心脾,下又無以澤灌乎衝任,經來愆期而少,已有不月之漸,一傳再傳,便有風消息賁之變,蟻穴潰堤,積羽折軸,豈能無虛。先哲云:肝為剛臟,非柔養不克,胃為陽土,非清通不和。擬進養血柔肝,和胃通經之法,不治心脾,而治肝胃,窮源返本之謀也。
第是症屬七情,人非太上,尤當怡養和悅,庶使藥達病所,即奏膚功。不致纏綿為要耳。
生白芍(二錢),朱茯神(三錢),仙半夏(一錢五分),川石斛(二錢),炒棗仁(三錢),代赭石(煅,二錢),旋覆花(包,一錢五分),銀柴胡(一錢),青龍齒(三錢),廣橘白(一錢),茺蔚子(三錢),丹參(二錢),鮮竹茹(一錢五分),生熟穀芽(各三錢),左金丸(包,七分)
二診,氣升嘔吐未發,夜寐不安,經事行而不多,苔灰黃,按脈弦細而澀。皆由營血虧耗,肝失條達,脾失健運,胃失降和為病。昨投養血柔肝,和胃降逆,助以調經之劑,尚覺獲效。仍擬逍遙合覆赭二陳加減,但得木土不爭,則諸恙可愈。
白歸身(二錢),朱茯神(三錢),炒棗仁(三錢),炒竹茹(一錢五分),生白芍(二錢),仙半夏(一錢五分),青龍齒(三錢),廣橘白(一錢五分),銀柴胡(八分),北秫米(包,三錢),代赭石(煅,三錢),茺蔚子(三錢),川石斛(三錢),旋覆花(包,一錢五分),青橘葉(一錢五分)
李右,天癸初至,行而不多,腹痛隱隱,鼻紅甚劇。氣滯血瘀,肝火載血,不能順注衝任,而反衝激妄行,上溢清竅,有倒經之象。逆者順之,激者平之,則順氣祛瘀,清肝降火,為一定不易之法。
紫丹參(二錢),懷牛膝(二錢),全當歸(二錢),粉丹皮(一錢五分),鮮竹茹(三錢),茺蔚子(三錢),制香附(一錢五分),白茅花(包,一錢),炒荊芥(八分),福橘絡(一錢),春砂殼(八分)
白話文:
調經案
沈氏患者,出現氣往上衝導致嘔吐、月經週期不規律、口乾舌燥、內熱、月經量少、失眠等症狀。舌頭紅,舌苔薄黃,脈象左邊弦脈,右邊澀脈(弦脈代表肝氣旺盛,澀脈代表血虛)。其病因是心中鬱結,肝氣不暢,鬱氣化火,火氣上炎,導致嘔吐;肝膽相連,肝鬱則影響膽的功能,膽火上逆也導致嘔吐。口乾內熱也是由此而來。
肝病會影響脾臟,肝氣逆亂,無法順利疏泄,影響脾胃功能。胃是陽氣旺盛的部位,心脾功能失調會導致月經不調。心臟主血,脾臟統血,肝臟藏血,而血液的生成都源於心脾的陽氣。脾胃消化吸收食物精華,輸送到脾臟,脾臟將精華轉化為血液。肝氣虛弱,影響脾臟的功能,導致血液生成減少,不能供給心臟和子宮,月經就會延遲且量少,甚至閉經。久而久之,就像堤壩潰決一樣,身體必然虛弱。治療肝病要滋養肝臟,疏通胃氣。因此,治療方案著重於滋養血液、柔肝、和胃、通經,從根本上調理。
但此病與患者的情緒有關,需保持心情舒暢,才能更好地發揮藥效。
處方:生白芍、朱茯神、仙半夏、川石斛、炒棗仁、代赭石、旋覆花、銀柴胡、青龍齒、廣橘白、茺蔚子、丹參、鮮竹茹、生熟穀芽、左金丸。
二診:嘔吐未發,仍失眠,月經量少,舌苔灰黃,脈象弦細澀。這是由於氣血虧虛,肝氣不暢,脾胃功能失調導致。上次處方已見效,這次繼續用逍遙散合覆盆子二陳湯加減,調和肝脾,則可痊癒。
處方:白歸身、朱茯神、炒棗仁、炒竹茹、生白芍、仙半夏、青龍齒、廣橘白、銀柴胡、北秫米、代赭石、茺蔚子、川石斛、旋覆花、青橘葉。
李氏患者,初經來潮,月經量少,腹部隱隱作痛,鼻子紅腫明顯。這是氣滯血瘀,肝火旺盛,衝任二脈血行不暢,導致血液上溢於面部,有倒經的跡象。治療方法是順氣行血,清肝降火。
處方:紫丹參、懷牛膝、全當歸、粉丹皮、鮮竹茹、茺蔚子、制香附、白茅花、炒荊芥、福橘絡、春砂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