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痿痹案

封右,溫病後,陰液已傷,虛火爍金,肺熱葉焦,則生痿躄。兩足不能任地,咳嗆咯痰不爽,穀食減少,咽喉乾燥,脈濡滑而數,舌質紅苔黃,延經數月,恙根已深。姑擬養肺陰,清陽明,下病治上,乃古之成法。

白話文:

中風偏癱患者,在患了溫熱病之後,體內的陰津液體已經受損。體內的虛火灼傷肺金之氣,肺熱導致肺組織萎縮,就會產生肌肉萎縮和癱瘓。雙腳失去了承重能力,咳嗽咯痰不順利,進食減少,咽喉乾燥,脈象濡滑而快速,舌質紅,苔黃,病情延續了幾個月,病根已經很深。姑且先考慮滋養肺陰,清熱降火,從下焦治療上焦的疾病,這也是古人的一貫做法。

南沙參(三錢),川石斛(三錢),天花粉(三錢),生甘草(五分),川貝母(三錢),嫩桑枝(三錢),冬瓜子(三錢),懷牛膝(二錢),絡石藤(三錢),甜光杏(三錢),栝蔞皮(三錢),肥知母(一錢五分),活蘆根(去節,一尺)

白話文:

南沙參(15克),川石斛(15克),天花粉(15克),生甘草(2.5克),川貝母(15克),嫩桑枝(15克),冬瓜子(15克),懷牛膝(10克),絡石藤(15克),甜光杏(15克),栝蔞皮(15克),肥知母(7.5克),活蘆根(去節,30公分)

二診,前進養肺陰清陽明之劑,已服十帖,咳嗆內熱,均見輕減。兩足痿軟不能任地,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無雨露以灌溉,欲草木之榮茂,必得雨露之濡潤,欲兩足之不痿,必賴肺液以輸布,能下蔭於肝腎,肝得血則筋舒,腎得養則骨強,陰血充足,絡熱自清。治痿獨取陽明,清陽明之熱,滋肺金之陰,以陽明能主潤宗筋而流利機關也。

白話文:

第二次診斷,進用了養肺陰而清瀉陽明的藥方,服用十帖後,咳嗽、內熱等症狀都已經明顯減輕。但是雙腳疲乏軟弱,無法自由行走。痿是指四肢不能屈伸,如同草木凋萎,缺失雨露的滋潤。想要草木繁茂,必須要有雨露的滋潤;想要雙腳不痿弱,必須要有肺液的輸佈。肺液能夠下滋肝腎,肝得到血的滋養,筋脈就會舒展;腎得到滋養,骨骼就會強健。當陰血充足時,絡脈中的熱氣自然就能清降。因此,治療痿弱的疾病,獨取陽明經,清瀉陽明經的熱氣,滋潤肺金的陰液,因為陽明經能夠滋潤宗筋,流利關節。

大麥冬(二錢),北沙參(三錢),抱茯神(三錢),淮山藥(三錢),細生地(四錢),肥知母(一錢五分),川貝母(二錢),天花粉(三錢),絡石藤(二錢),懷牛膝(二錢),嫩桑枝(三錢)

白話文:

大麥冬(30克),北沙參(45克),抱茯神(45克),淮山藥(45克),細生地(60克),肥知母(22.5克),川貝母(30克),天花粉(45克),絡石藤(30克),懷牛膝(30克),嫩桑枝(45克)

三診,五臟之熱,皆能成痿,書有五痿之稱,不獨肺熱葉焦也。然而雖有五,實則有二,熱痿也,濕痿也。如草木久無雨露則萎,草木久被濕遏亦萎,兩足痿躄,亦猶是也。今脈濡數,舌質紅絳,此熱痿也。疊進清陽明滋肺陰以來,兩足雖不能步履,已能自行舉起之象,藥病尚覺合宜。仍守原法,加入益精養血之品,徐圖功效。

白話文:

三種診斷方法都可以發現五臟發熱,都可能導致痿證,醫書中記載了五種痿證,不只是肺熱導致的肺葉焦灼。然而,儘管有五種痿證,但實際上只有兩種:熱痿和濕痿。就像草木長期沒有雨露滋潤就會枯萎,草木長期被濕氣遏制也會枯萎,兩足痿弱不能行走也類似於這種情況。現在脈象濡數,舌頭紅絳,這是熱痿的表現。此前服用清陽明、滋肺陰的藥物,雖然雙腳還不能行走,但已經能自行抬起,藥物針對病情的效果還算適當。繼續按照之前的治療方案,加入補益精血的藥物,慢慢調理以達到治療效果。

沙參(三錢),大麥冬(二錢),茯神(三錢),淮山藥(三錢),川石斛(三錢),小生地(三錢),肥知母(一錢五分),懷牛膝(二錢),絡石藤(三錢),茺蔚子(三錢),嫩桑枝(三錢),豬脊髓(酒洗入煎,兩條),虎潛丸(清晨淡鹽湯送服,三錢)

白話文:

北沙參(30克),大麥冬(20克),茯神(30克),淮山藥(30克),川石斛(30克),小生地(30克),肥知母(15克),懷牛膝(20克),絡石藤(30克),茺蔚子(30克),嫩桑枝(30克),豬脊髓(酒洗後放入藥湯中煎,兩條),虎潛丸(清晨用淡鹽湯送服,30克)

程左,初病腳氣浮腫,繼則腫雖消而痿軟不能步履,舌淡白,脈濡緩,穀食衰少,此濕熱由外入內,由肌肉而入筋絡,絡脈壅塞,氣血凝滯,此濕痿也。經云: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張為痿是也。濕性黏膩,最為纏綿。治宜崇土逐濕,去瘀通絡。

白話文:

程左剛開始患上的是腳氣病,導致雙腳腫脹。後來雖然腫脹消除了,但是雙腳無力,無法行走。他舌頭淡白,脈搏濡緩,食慾很差。這是濕熱從外部侵入體內,從肌肉進入經絡,導致經絡阻塞,氣血凝滯,所以患上了濕痿。

經書上說:濕熱不解,大筋就會變得短而柔軟,小筋就會變得長而鬆弛。柔軟短促的筋會導致拘攣,鬆弛伸展的筋會導致無力,這正是程左的症狀。濕的特性是黏膩,最容易纏綿不愈。治療應該以補土去濕為主,並且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連皮苓(四錢),福澤瀉(一錢五分),木防己(三錢),全當歸(二錢),白朮(一錢五分),蒼朮(一錢),陳皮(一錢),川牛膝(二錢),杜紅花(八分),生苡仁(四錢),陳木瓜(三錢),西秦艽(一錢五分),紫丹參(二錢),嫩桑枝(三錢)

白話文:

連翹(12 克),茯苓(16 克),澤瀉(6 克),防己(9 克),當歸(6 克),白朮(6 克),蒼朮(3 克),陳皮(3 克),川牛膝(6 克),紅花(2.4 克),薏苡仁(12 克),木瓜(9 克),秦艽(6 克),紫丹參(6 克),桑枝(9 克)

另茅山蒼朮(一斤),米泔水浸七日,飯鍋上蒸九次,曬乾研細末。加苡仁米(半斤),酒炒桑枝(半斤),煎湯泛丸。每服(三錢),空心開水吞下。

白話文:

另外,準備茅山蒼朮(一公斤),用米湯浸泡七天,然後在蒸飯的鍋子上蒸九次,曬乾磨成細粉末。再加入苡仁米(半公斤),炒過的桑枝(半公斤),煎湯後,做成丸藥。每次服藥(三克),空腹時用白開水吞服。

原注:服此方五十餘劑,丸藥兩料,漸漸而愈。

李左,兩足痿軟,不便步履,按脈尺弱寸關弦數,此乃肺腎陰虧,絡有蘊熱,經所謂肺熱葉焦,則生痿躄是也。陽明為十二經之長,治痿獨取陽明者,以陽明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症勢纏綿,非易速痊。

白話文:

李某,雙腿無力,走路不便。檢查脈搏,尺脈和關脈虛弱,弦脈頻數,這是肺腎陰液不足,血管中有蘊積的熱邪,經典中說:「肺熱灼傷葉脈,就會導致癱瘓無力。」

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之首,在治療癱瘓時獨取陽明經,是因為陽明經主養滋潤肌肉筋脈,肌肉筋脈負責包裹骨骼,促進關節活動。這種證情纏綿,不容易快速痊癒。

南北沙參(各一錢五分),鮮生地(三錢),川黃柏(一錢五分),絲瓜絡(二錢),川石斛(三錢),生苡仁(三錢),肥知母(一錢五分),大麥冬(三錢),陳木瓜(二錢),絡石藤(三錢),虎潛丸(包煎,三錢)

白話文:

南沙參、北沙參(各 7.5 公克)

鮮 生地(15 公克)

川黃柏(7.5 公克)

絲瓜絡(10 公克)

川石斛(15 公克)

生苡仁(15 公克)

肥知母(7.5 公克)

大麥冬(15 公克)

陳木瓜(10 公克)

絡石藤(15 公克)

虎潛丸(包煎,15 公克)

楊右,手足痹痛微腫,按之則痛更劇,手不能招舉,足不能步履,已延兩月餘。脈弦小而數,舌邊紅,苔膩黃,小溲短少,大便燥結。體豐之質,多濕多痰,性惰躁急,多郁多火,外風引動內風,挾素蘊之濕痰入絡,絡熱、血瘀不通,不通則痛。書云:陽氣多,陰氣少,則為熱痹,此症是也。專清絡熱為主,熱清則風自熄,風靜則痛可止。

白話文:

楊右,手腳麻痺疼痛,並且微微腫脹,按壓時疼痛加劇,手無法舉起,腳無法行走,這種情況已經持續兩個多月了。

脈象弦小而數,舌頭邊緣發紅,苔膩黃,小便短少,大便乾燥結塊。

體型肥胖,濕氣和痰液過多,性格急躁,容易鬱悶,體內有火氣,外來的風邪引動體內的風邪,夾帶著體內積累的濕氣和痰液進入經絡,導致經絡發熱,血瘀不通,不通則痛。

醫書上說:陽氣旺盛,陰氣不足,就會導致熱性痺痛,楊右的病情正是如此。

治療的重點在於清熱通絡,熱氣消除了,風自然就會平息,風平息了,疼痛就能止住。

羚羊片(先煎,一錢),鮮石斛(三錢),嫩白薇(一錢五分),生赤芍(二錢),生甘草(五分),茺蔚子(三錢),鮮竹茹(二錢),絲瓜絡(二錢),忍冬藤(四錢),夜交藤(四錢),嫩桑枝(四錢),大地龍(酒洗,二錢)

白話文:

羚羊角片(先煎,1錢)

新鮮石斛(3錢) 嫩白薇(1錢5分) 生赤芍(2錢) 生甘草(5分) 茺蔚子(3錢) 新鮮竹茹(2錢) 絲瓜絡(2錢) 忍冬藤(4錢) 夜交藤(4錢) 嫩桑枝(4錢) 大地龍(用酒洗過,2錢)

復診,前清絡熱,已服十劑,手足痹痛十去六七,腫勢亦退,風靜火平也。惟手足未能舉動,舌質光紅,脈數漸緩,口乾欲飲,小溲短少,腑行燥結。血不養筋,津液既不能上承,又無以下潤也。前方獲效,毋庸更張。原方去大地龍,加天花粉(三錢)。

白話文:

回診後,上一次清理血脈中的熱氣後,已服用了十帖中藥,手腳的麻痹疼痛已經減輕了六七成,腫脹也退去了,風邪平息,火氣也消退了。但手腳還是無法抬起活動,舌頭光滑發紅,脈搏由快轉慢,口乾想喝水,小便短少,大便乾燥不通暢。這是因為氣血不能濡養筋骨,津液既不能向上滋養頭面,又不能向下滋潤身體。前面的藥方已經有效,不需要改變,在原方中去除大地龍,加入天花粉(三錢)。

又服十劑,痹痛已止,惟手足乏力。去羚羊片、白薇、鮮石斛,加紫丹參(二錢)、全當歸(三錢)、西秦艽(一錢五分)、懷牛膝(二錢)。

白話文:

服用了十劑藥之後,麻痺和疼痛已經消失了,只是手腳有些無力。去掉了羚羊角片、白薇、鮮石斛,加入了紫丹參(二錢)、全當歸(三錢)、西秦艽(一錢五分)、懷牛膝(二錢)。

嚴右,腰髀痹痛,連及胯腹,痛甚則泛惡清涎,納穀減少,難於轉側。腰為少陰之府,髀為太陽之經,胯腹為厥陰之界。產後血虛,風寒濕乘隙入太陽、少陰、厥陰之絡,營衛痹塞不通,厥氣上逆,挾痰濕阻於中焦,胃失下順之旨。脈象尺部沉細,寸關弦澀,苔薄膩。書云:風勝為行痹,寒勝為痛痹,濕勝為著痹。

白話文:

嚴右,腰和大腿疼痛,連接到胯部和腹部,疼痛嚴重時會乾嘔、清鼻涕、食慾不振、難以轉身。腰屬於足少陰腎經的區域,大腿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部位,胯部和腹部屬於足厥陰肝經的交界處。產後氣血虛弱,風寒濕邪乘虛侵入足太陽、足少陰、足厥陰經的絡脈,運行不暢,寒邪氣息向上逆行,夾帶痰濁濕邪阻滯在中焦(脾胃),導致胃部失去了正常的運化功能。脈象尺脈部位沉細無力,寸關脈弦緊澀,舌苔薄而膩。醫書上說:由風邪主導的痹症表現為活動受限,由寒邪主導的痹症表現為疼痛,由濕邪主導的痹症表現為沾黏般的疼痛。

痛為寒痛,寒鬱濕著,顯然可見。恙延兩月之久,前師謂肝氣入絡者,又謂血不養筋者,理亦近是,究未能審其致病之源。鄙擬獨活寄生湯吳茱萸湯加味,溫經達邪,泄肝化飲。

白話文:

疼痛屬於寒性疼痛,是寒氣鬱結濕氣滯留所致,十分明顯。病症已拖延兩個月之久,前一位醫師認為是肝氣進入血脈,又認為是氣血不足以濡養筋絡,這些道理也接近正確,但都不能精確找出病因。我認為應該使用獨活寄生湯合吳茱萸湯並加味,以溫暖經絡、祛除邪氣、疏肝化飲。

紫丹參(二錢),雲茯苓(三錢),全當歸(二錢),大白芍(一錢五分),川桂枝(六分),青防風(一錢),厚杜仲(二錢),懷牛膝(二錢),熟附片(一錢),北細辛(三分),仙半夏(三錢),淡吳萸(五分),川獨活(一錢),桑寄生(二錢),

白話文:

紫丹參(10 克),雲茯苓(15 克),全當歸(10 克),大白芍(7.5 克),川桂枝(3 克),青防風(5 克),厚杜仲(10 克),懷牛膝(10 克),熟附片(5 克),北細辛(1.5 克),仙半夏(15 克),淡吳萸(2.5 克),川獨活(5 克),桑寄生(10 克)

服藥五劑,腰髀胯腹痹痛大減,泛惡亦止,惟六日未更衣,飲食無味。去細辛半夏,加砂仁(七分),半硫丸(一錢五分)吞服。又服兩劑,腑氣已通,穀食亦香。

白話文:

服用了五劑藥物後,腰部、大腿、胯骨和腹部疼痛大為減輕,噁心嘔吐也停止了,只是六天沒有換衣服,吃東西沒有味道。去掉細辛、半夏,加入砂仁(七分),半硫丸(一錢五分)吞服。再服用了兩劑藥,腹中的氣機通暢,吃穀物也有味道了。

去半硫丸、吳萸,加生白朮(一錢五分)、生黃耆(三錢),服十劑,諸恙均愈,得以全功。足見對症用藥,其效必速。

白話文:

去掉半硫丸和吳萸,加入生的白朮(1錢5分)和生的黃耆(3錢),服用十劑藥,各種病症都痊癒了,得以完全康復。這足以說明對症用藥,效果一定很快。

汪翁,腰痛偏左如折,起坐不得,痛甚則四肢震動,形瘦骨立,食少神疲,延一月餘。診脈虛弦而浮,浮為風象,弦為肝旺。七秩之年,氣血必虛,久坐電風入腎,氣虛不能托邪外出,血虛無以流通脈絡,故腰痛若此之甚也。拙擬大劑玉屏風,改散為飲。

白話文:

汪翁,腰痛偏左,疼痛劇烈得像腰斷了一樣,無法起身和坐下。疼痛嚴重時,四肢還會抽搐。身體瘦弱,骨頭突起,食慾不振,精神疲憊,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診斷時發現脈象虛弱細長而浮動。浮脈是風邪的徵兆,細脈是肝氣過旺的徵兆。汪翁已經七十多歲了,氣血一定虛弱。長時間坐在電風扇底下,風寒之氣侵入腎臟。氣虛無法將邪氣排出體外,血虛無法讓氣血流暢,因此才導致瞭如此劇烈的腰痛。我打算開具大劑量的玉屏風,把藥粉改成藥湯。

生黃耆(五錢),青防風(五錢),生白朮(三錢),生甘草(六分),全當歸(二錢),大白芍(二錢),厚杜仲(三錢),廣木香(五分),陳廣皮(一錢)

白話文:

黃耆(30 克),青防風(30 克),白朮(18 克),甘草(3.6 克),當歸(12 克),白芍(12 克),杜仲(18 克),廣木香(3 克),陳皮(6 克)

原注:此方服後,一劑知,二劑已。方中木香、陳皮二味,止痛須理氣之意也。

黃左,髀部痹痛,連及腿足,不能步履,有似痿躄之狀,已延兩月之久。痿躄不痛,痛則為痹。脈左弦滑,右濡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痹者閉也,氣血不能流通所致。擬蠲痹湯加減,溫營去風,化濕通絡。

白話文:

黃左,大腿外側疼痛,連累到小腿和腳,無法行走,就像癱瘓一樣,已經持續兩個月了。癱瘓不痛,痛就是痹症。脈象左邊弦滑,右邊濡滑,風寒濕三種氣候雜合侵入,合起來形成痹症,痹就是閉塞,導致氣血不能流通。打算用蠲痹湯加減,溫暖營血去除風氣,化解濕氣疏通經絡。

全當歸(二錢),大白芍(一錢五分),桂枝(六分),清炙草(六分),紫丹參(二錢),雲茯苓(三錢),秦艽(二錢),牛膝(二錢),獨活(一錢),海風藤(三錢),防己(二錢),延胡索(一錢),嫩桑枝(三錢),陳木瓜(三錢)

白話文:

當歸(12 克),白芍(7.5 克),桂枝(3 克),炙草(3 克),丹參(12 克),茯苓(18 克),秦艽(12 克),牛膝(12 克),獨活(6 克),海風藤(18 克),防己(12 克),延胡索(6 克),桑枝(18 克),陳木瓜(18 克)

陳左,風為陽邪,中人最速,其性善走,竄入經絡,故肢節作痛,今見上下左右無定,名曰行痹。脈弦細而澀,陰分素虧,邪風乘虛入絡,營衛不能流通。當宜和營去風,化濕通絡。

白話文:

陳左說:風是陽性邪氣,攻擊人體速度最快,它的性質容易移動,鑽入經絡,所以四肢關節疼痛,現在看到疼痛部位不定,叫做行痹。脈象弦細而澀,代表陰分原本虛弱,邪風趁虛進入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治療時應和營祛風,化濕通絡。

全當歸(二錢),大川芎(八分),威靈仙(一錢五分),嫩桑枝(四錢),大白芍(二錢),晚蠶沙(包,三錢),海風藤(三錢)

白話文:

當歸:2 錢

川芎:8 分

威靈仙:1 錢 5 分

桑枝:4 錢

白芍:2 錢

蠶沙:3 錢(包起來使用)

海風藤:3 錢

西秦艽(二錢),青防風(二錢),甘草(八分)

汪左,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風勝為行痹,寒勝為痛痹,濕勝為著痹。髀骨痠痛,入夜尤甚,亦痹之類。脈象沉細而澀,肝脾腎三陰不足,風寒濕三氣入絡,與宿瘀留戀,所以痠痛入夜尤甚也。擬獨活寄生湯加味。

白話文:

汪左:風寒濕三種邪氣混雜侵入人體,結合形成痹症。其中,風氣盛行則為行痹,寒氣盛行則為痛痹,濕氣盛行則為著痹。大腿骨痠痛,到了晚上尤其嚴重,也是痹症的一種。脈象沉、細、澀,肝、脾、腎三條陰經氣血不足,風寒濕三種邪氣侵入經絡,與以往瘀血相結合,因此痠痛到了晚上會更加嚴重。建議使用獨活寄生湯加味治療。

全當歸(二錢),西秦艽(二錢),厚杜仲(三錢),雲茯苓(三錢),大白芍(二錢),青防風(一錢),川獨活(一錢),五加皮(三錢),紫丹參(二錢),川桂枝(四分),桑寄生(三錢),嫩桑枝(四錢),炙甘草(五分),小活絡丹(入煎,一粒),懷牛膝(二錢)

白話文:

  • 當歸:2 錢

  • 西秦艽:2 錢

  • 杜仲:3 錢

  • 茯苓:3 錢

  • 白芍:2 錢

  • 防風:1 錢

  • 川獨活:1 錢

  • 五加皮:3 錢

  • 丹參:2 錢

  • 桂枝:4 分

  • 桑寄生:3 錢

  • 嫩桑枝:4 錢

  • 甘草:5 分

  • 小活絡丹(煎煮時加入):1 粒

  • 牛膝:2 錢

沈左,脈滑而有力,舌苔薄膩,胸痛徹背,夜寐不安,此乃痰濁積於胸中,致成胸痹。胸為清陽之府,如離照當空,不受纖翳,濁陰上僭,清陽被蒙,膻中之氣,窒塞不宣,症屬纏綿。當宜金匱栝蔞薤白半夏湯加味,辛開苦降,滑利氣機。

白話文:

沈左,脈搏滑動有力,舌苔薄而油膩,胸痛貫穿後背,晚上睡不安穩,這是痰液積聚在胸中,導致胸痛。胸是陽氣聚集的地方,就像太陽照耀天空,不允許有絲毫遮蔽。濁陰氣上沖,導致陽氣被遮蔽,胸中之氣堵塞無法宣通,症狀纏綿難愈。應當使用《金匱要略》中的栝蔞薤白半夏湯加以調整,辛味疏通苦味降泄,滑潤氣機。

栝蔞皮(四錢),仙半夏(二錢),雲茯苓(三錢),薤白頭(酒炒,一錢五分),江枳殼(一錢),廣陳皮(一錢),潼蒺藜(三錢),廣鬱金(一錢五分)

白話文:

絲瓜皮 (4 錢),半夏 (2 錢),雲苓 (3 錢),薤白頭 (炒過,1.5 錢),枳殼 (1 錢),陳皮 (1 錢),蒺藜 (3 錢),鬱金 (1.5 錢)

謝左,左肩髀痹痛已久,連投去風之劑,依然如故。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氣陰兩虧,痰濕留戀經絡,營衛不能流通。擬玉屏風散加味,益氣養陰,化痰通絡。

白話文:

謝左,左邊肩膀和大腿疼痛已經很久了,一直使用祛風的藥物,但是效果不佳。中醫經典上說:疾病侵犯的地方,一定會有氣虛的情況。氣血不足,痰濕停留在經絡中,血液循環不暢通。打算使用玉屏風散加味,補充氣血、滋養陰分,化痰疏通經絡。

生黃耆(三錢),細生地(三錢),西秦艽(二錢),竹瀝半夏(二錢),青防風(二錢),甘菊花(三錢),廣陳皮(一錢),炒竹茹(二錢),生白朮(二錢),京玄參(二錢),煨木香(八分),嫩桑枝(四錢),大地龍(酒洗,二錢),指迷茯苓丸(包煎,三錢)

白話文:

生黃芪(15克),細生地(15克),西秦艽(10克),竹瀝半夏(10克),青防風(10克),甘菊花(15克),廣陳皮(5克),炒竹茹(10克),生白朮(10克),京玄參(10克),煨木香(4克),嫩桑枝(20克),大地龍(用酒洗過,10克),指迷茯苓丸(包裹煎服,15克)

錢左,初起寒熱,繼則臍腹膨脹,右髀部痠痛,連及腿足,不能舉動,小溲短赤,腑行燥結,舌苔膩黃,脈象濡滑而數。伏邪濕熱挾滯,互阻募原,樞機不和。則生寒熱。厥陰橫逆,脾失健運,陽明通降失司,則生䐜脹。痹痛由於風濕,經絡之病,連及臟腑,彌生枝節。姑擬健運分消,化濕通絡,冀其應手為幸!

白話文:

錢左先生剛開始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接著臍部和腹部膨脹,右大腿疼痛,蔓延至小腿和腳,無法活動。小便量少且顏色偏紅,大便乾結,舌苔黃膩,脈象濡滑而跳動較快。

體內有濕熱邪氣侵襲,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造成寒熱。肝經橫逆犯位,脾臟運化功能失常,大腸通降失調,就會產生腹脹。

疼痛是由風濕引起的,經絡病變,波及臟腑,並擴散至肢體。

現在打算採用健運脾胃,消散積食、化濕通絡的方法,希望能夠見效。

清水豆卷(四錢),茯苓皮(四錢),枳實炭(一錢),嫩白薇(一錢五分),冬瓜子(三錢),通草(八分),全栝蔞(切,四錢),郁李仁(研,三錢),西秦艽(一錢五分),大麻仁(研,四錢),木防己(二錢),肥知母(二錢),地枯蘿(三錢)

白話文:

清水豆卷(20克),茯苓皮(20克),枳實炭(5克),嫩白薇(7.5克),冬瓜子(15克),通草(4克),全栝蔞(切片,20克),郁李仁(研磨,15克),西秦艽(7.5克),大麻仁(研磨,20克),木防己(10克),肥知母(10克),地枯蘿(15克)

二診,腑氣通,臍腹脹勢亦減。納少,渴不多飲,小溲短赤,右髀部痹痛,連及腿足,不便步履,苔薄膩黃,脈象濡數。陰液本虧,濕熱氣滯互阻募原之間,肝失疏泄,脾失健運,絡中風濕留戀,營衛不得流通,還慮纏綿增劇。再擬健運分消,化濕通絡。

白話文:

第二次看診時,患者的腹氣通暢,臍腹脹勢也減輕了。現在食慾不振,但不太渴;小便短赤;右大腿疼痛,連接到腿和腳,行走不便;舌苔薄膩黃,脈象濡數。患者體內陰液原本不足,濕熱氣滯互相阻滯在募原穴之間,導致肝臟疏泄失常,脾臟健運失職,經絡中風濕停留,氣血運行不暢。擔心這種情況會持續惡化。因此,再次調整用藥,健運脾胃,消散積液,化濕通絡。

清水豆卷(三錢),連皮苓(四錢),枳實炭(一錢),益元散(包,三錢),天花粉(二錢),豬苓(二錢),陳廣皮(一錢),西秦艽(二錢),生熟苡仁(各三錢),通草(八分),大腹皮(三錢),地枯蘿(三錢),小溫中丸(吞服,一錢五分),冬瓜皮(三錢)

白話文:

清水豆鼓(15克),帶皮茯苓(20克),枳實炭(5克),益元散(用紙包住,15克),天花粉(10克),豬苓(10克),陳年廣陳皮(5克),西秦艽(10克),生熟苡仁(各15克),通草(4克),大腹皮(15克),地枯蘿(15克),小溫中丸(吞服,7.5克),冬瓜皮(15克)

三診,腑氣通而溏薄,臍腹脹勢已能漸消,小溲亦利,右髀部漫腫,痹痛大輕,但不便步履耳。脈象虛弦而數,舌邊紅,苔薄膩。陰分本虧,肝脾氣滯,蘊濕濁氣,凝聚募原,絡中痰瘀未楚,營衛不能流通。效不更方,仍宗原意出入。

白話文:

三診後,腸胃通暢而大便稀薄,腹部脹氣現象已逐漸消退,小便也順利了,右腿的腫脹和疼痛大幅減輕,只是走路還不方便。脈象虛弱而跳動次數多,舌頭邊緣發紅,舌苔薄而又有黏膩感。身體陰分原本就虧虛,肝脾氣滯,鬱積濕濁之氣,凝聚於募原(胸腹之間),脈絡中痰瘀未清,氣血不能通暢流通。治療不變方,仍遵循原來的治療原則加減處理。

川石斛(三錢),西秦艽(三錢),地枯蘿(三錢),冬瓜子(三錢),連皮苓(四錢),陳廣皮(一錢),木防己(二錢),川牛膝(二錢),生白朮(一錢五分),大腹皮(二錢),藏紅花(八分),炒苡仁(三錢),嫩桑枝(三錢)

白話文:

川石斛 (18 公克)

西秦艽 (18 公克)

地枯蘿 (18 公克)

冬瓜子 (18 公克)

連皮苓 (24 公克)

陳皮 (6 公克)

木防己 (12 公克)

川牛膝 (12 公克)

生白朮 (9 公克)

大腹皮 (12 公克)

藏紅花 (4.8 公克)

炒苡仁 (18 公克)

嫩桑枝 (18 公克)

朱左,診脈三部弦小而數,右寸澀,關濡、尺細數,舌苔膩黃,見症胸痹痞悶,不進飲食,時泛惡,裡熱口乾不多飲,十日未更衣,小溲短赤渾濁,目珠微黃面,色灰暗無華,良由腎陰早虧,濕遏熱伏,犯胃貫膈,胃氣不得下降。脈症合參,證屬纏綿,陰傷既不可滋,濕甚又不可燥,姑擬宣氣泄肝,以通陽明,芳香化濁,而和樞機。

白話文:

朱左看診時,發現脈象三部(寸、關、尺)都弦細而頻繁,右寸脈澀,關脈濡,尺脈細數;舌苔膩黃。症狀表現為胸悶腹脹,不思飲食,偶爾噁心嘔吐,內熱導致口乾卻不想喝太多水,十天來沒有換過衣服,小便短赤混濁,眼睛微黃,面色灰暗無光。究其原因,是腎陰早衰,濕氣鬱結導致熱氣積聚,侵犯胃氣貫穿膈膜,胃氣無法下降。脈象和症狀綜合起來看,屬於纏綿不愈的疾病。陰虛不能滋補,濕氣過重又不能燥熱,先採用宣發氣機、舒泄肝氣的方法,以疏通陽明經絡,用芳香之藥化解濁氣,調和樞機運轉。

栝蔞皮(三錢),赤茯苓(三錢),江枳實(一錢),荸薺梗(一錢)五分),薤白頭(酒炒,一錢),福澤瀉(一錢五分),炒竹茹(一錢五分),鮮枇杷葉(三片),綿茵陳(一錢五分),仙半夏(二錢),通草(八分),銀柴胡(一錢),水炒川連(四分),鮮藿佩(各二錢),塊滑石(三錢)

白話文:

栝樓皮(15克),赤茯苓(15克),枳實(6克),荸薺梗(7.5克),薤白(炒過,6克),澤瀉(9克),炒竹茹(9克),枇杷葉(3片),茵陳(9克),半夏(12克),通草(4.8克),柴胡(6克),水炒過連翹(2.4克),藿香(各12克),滑石(18克)

二診,脈左三部細小帶弦,右寸澀稍和,關濡尺細,舌苔薄膩而黃,今日嘔惡漸減,胸痞依然,不思納穀,口乾不多飲,旬日未更衣,小溲短赤渾濁,目珠微黃,面部晦色稍開。少陰之分本虧,濕熱挾痰滯互阻中焦,肝氣橫逆於中,太陰健運失常,陽明通降失司。昨投宣氣泄肝,以通陽明,芳香化濁,而和樞機之劑,尚覺合度,仍守原意擴充。

白話文:

第二次看診:

  • 脈象:左手三部脈搏細小而緊,右手寸脈澀滯但稍有緩和,關脈濡滑,尺脈細小。
  • 舌苔:薄膩發黃。
  • 症狀:今日嘔吐噁心逐漸減少,胸悶脹塞仍然存在,沒有食慾,口乾但不太想喝水,十天沒有更換衣服,小便短赤渾濁,眼睛微黃,臉色晦暗稍有改善。

分析:

  • 少陰腎水不足,濕熱和痰液阻滯中焦。
  • 肝氣橫行於中焦,影響脾胃功能失常。
  • 陽明胃經通降傳導失調。

昨天的處方:

  • 疏通氣機、疏泄肝氣,以通暢陽明胃經。
  • 化解濁氣,調和樞紐功能。

處方適宜,繼續遵循原意擴充。

仙半夏(二錢),赤茯苓(三錢),銀柴胡(一錢),綿茵陳(一錢五分),上川雅連(五分),鮮藿香佩蘭(各二錢),廣鬱金(一錢五分),建澤瀉(一錢五分),栝蔞皮(三錢),炒枳實(一錢),生熟穀芽(各三錢),薤白頭(酒炒,一錢),塊滑石(三錢),炒竹茹(一錢五分),通草(八分),鮮枇杷葉(去毛、包,三片),鮮荷梗(一尺)

白話文:

仙半夏(12克),茯苓(18克),柴胡(6克),茵陳(9克),上川雅連(3克),藿香、佩蘭(各12克),鬱金(9克),澤瀉(9克),栝樓皮(18克),炒枳實(6克),生、熟谷芽(各18克),薤白頭(炒製,6克),塊滑石(18克),炒竹茹(9克),通草(4.8克),枇杷葉(去毛、包裹,3片),荷梗(30釐米)

三診,嘔惡已止,濕濁有下行之勢,胸痞略舒,氣機有流行之漸,惟納穀衰少,小溲渾赤,苔薄黃,右脈濡滑,左脈弦細帶數。陰分本虧,濕熱留戀募原,三焦宣化失司,脾不健運,胃不通降,十餘日未更衣,腸中乾燥,非宿垢可比,勿亟亟下達也。今擬理脾和胃,苦寒泄熱,淡味滲濕。

白話文:

經過三次診療,嘔吐症狀已經停止,濕濁之氣有向下方運行之趨勢,胸悶略微舒緩,氣機逐漸流通。但進食量仍然不足,小便渾濁發紅,舌苔薄黃,右手脈搏濡滑,左手脈搏弦細且稍快。由於陰津本不足,濕熱之邪仍留存在中焦,導致三焦宣化失職,脾胃功能不佳,十餘日來未更換衣物,腸道乾燥,不能與普通的積垢相比,不要急於攻下。現在準備調理脾胃,用苦寒之藥清熱,淡味之藥滲濕。

栝蔞皮(三錢),赤茯苓(三錢),黑山梔(一錢五分),鮮荸薺梗(三錢),薤白頭(酒炒,一錢),炒枳實(七分),通草(八分),鮮枇杷葉(三片),仙半夏(二錢),川貝母(二錢),塊滑石(三錢),鮮荷梗(一尺),水炒川連(四分),鮮藿香佩蘭(各二錢),生熟穀芽(各三錢)

白話文:

絲瓜皮(9克),茯苓(9克),山梔子(4.5克),新鮮荸薺梗(9克),薤白頭(炒過,3克),炒枳實(2.1克),通草(2.4克),新鮮枇杷葉(3片),半夏(6克),川貝母(6克),滑石(9克),新鮮荷梗(30釐米),炒過的川連(1.2克),新鮮藿香和佩蘭(各6克),生谷芽和熟谷芽(各9克)

四診,胸痞十去七八,腑氣已通,濁氣已得下降。惟納穀衰少,小溲短赤渾濁,臨晚微有潮熱,脈象右濡滑而數,左弦細帶數,苔薄膩微黃。腎陰虧於未病之先,濕熱逗留募原,三焦宣化失司,脾胃運行無權。葉香岩先生云:濕熱為黏膩熏蒸之邪,最難驟化,所以纏綿若此也。再擬宣氣通胃,苦降滲濕。

白話文:

身體檢查發現,胸悶已經消失大半,說明肺氣已經通暢,濁氣已經下行。只是食慾不振,小便量少,顏色發紅發濁,傍晚時分有點低燒,脈象右邊濡滑而頻數,左邊細弦帶數,舌苔薄膩微黃。在發病之前,腎陰就已經虧虛,濕熱之邪滯留於募原(胸腹之間),三焦功能失調,脾胃運行也不順暢。葉香巖先生說:濕熱之邪黏膩燻蒸,很難快速化解,所以才會持續纏綿。再次打算宣通氣機,疏通胃氣,苦寒降氣,滲利濕熱。

清水豆卷(六錢),赤茯苓(三錢),銀柴胡(一錢),鮮枇杷葉(四片),鮮荷梗(一尺),黑山梔(一錢五分),炒枳實(八分),塊滑石(三錢),仙半夏(二錢),川貝母(二錢),通草(八分),穀麥芽(各三錢),川黃連(三分),鮮藿香佩蘭(各二錢),栝蔞皮(三錢),荸薺梗(一錢五分)

白話文:

  • 清水豆卷:60 克
  • 赤茯苓:30 克
  • 銀柴胡:10 克
  • 新鮮枇杷葉:4 片
  • 新鮮荷梗:30 釐米
  • 黑山梔:15 克
  • 炒枳實:8 克
  • 塊狀滑石:30 克
  • 仙半夏:20 克
  • 川貝母:20 克
  • 通草:8 克
  • 穀麥芽:30 克
  • 川黃連:3 克
  • 新鮮藿香、佩蘭:各 20 克
  • 栝蔞皮:30 克
  • 荸薺菜梗:15 克

五診,門人余繼鴻接續代診。小溲渾赤漸淡,胃氣來復,漸漸知飢。頭眩神疲,因昨晚飢而未食,以致虛陽上擾也。脘痞已除,午後仍見欠舒,良由濕熱之邪,旺於午後,乘勢而上蒸也。脾胃雖則漸運,而三焦之間,濕熱逗留,一時未能清徹。口涎甚多,此脾虛不能攝涎也。今擬仍宗原法中加和胃運脾之品。

白話文:

我們診所的學生餘繼鴻持續為大家看診。患者小便渾濁發紅逐漸變淡,胃氣逐漸恢復,漸漸覺得餓了。頭暈神疲,是因為前一晚飢餓未進食,導致虛火上浮的緣故。胸腹痞滿感已經消除,但下午依然感覺不舒服,這是因為濕熱邪氣旺盛於下午,趁機上蒸所致。脾胃雖然逐漸運轉,但三焦之間濕熱逗留,一時無法清除乾淨。口涎很多,這是脾虛無法攝住口涎所致。現在我擬定繼續根據原來的方劑,再加入健脾和胃的藥物。

清水豆卷(六錢),赤茯苓(三錢),塊滑石(三錢),鮮枇杷葉(去毛,四片),鮮荷梗(一尺),黑山梔(一錢五分),生於術(八分),通草(八分),仙半夏(一錢五分),穀麥芽(各三錢),炒枳實(八分),鮮藿香佩蘭(各二錢),杭菊花(一錢五分),栝蔞皮(三錢),川貝母(二錢),橘白絡(各一錢),荸薺梗(一錢五分)

白話文:

現代

清水豆卷(30克),赤茯苓(15克),塊滑石(15克),鮮枇杷葉(去毛,4片),鮮荷梗(30釐米),黑山梔(7.5克),生於術(4克),通草(4克),仙半夏(7.5克),穀麥芽(各15克),炒枳實(4克),鮮藿香、佩蘭(各10克),杭菊花(7.5克),栝蔞皮(15克),川貝母(10克),橘白絡(各5克),荸薺梗(7.5克)

六診,飲食漸增,口亦知味,脾胃運化之權,有恢復之機,小溲赤色已淡,較昨略長,濕熱有下行之勢,俱屬佳徵。神疲乏力,目視作脹,且畏燈亮,此正虛浮陽上擾也。口涎漸少,脾氣已能攝涎。舌苔薄膩,而黃色已化,脈象右寸關頗和,左關無力,兩尺細軟,邪少正虛。再擬溫膽湯,加扶脾宣氣,而化濕熱之品,標本同治。

白話文:

在經過六診斷後,病人的飲食量逐漸增加,味覺也逐漸恢復,說明脾胃運化的功能正在恢復。小便的顏色變淡,量也比昨天多了一些,顯示出濕熱正在下行,這些都是好徵兆。但病人仍感到疲倦乏力,眼睛看東西有些模糊脹痛,還畏光,這是因為虛浮的陽氣上擾所致。病人的口涎逐漸減少,說明脾氣已經能夠斂住口水。舌苔雖然還是薄膩的,但黃色已經轉化,脈象右寸關兩部比較和緩,左關部無力,兩尺脈細軟,說明邪氣有所減少,但正氣仍然虛弱。下一步仍用溫膽湯,再加入健脾理氣、化濕熱的藥物,從根本上同時治療表症和裡症。

清水豆卷(六錢),赤茯苓(三錢),川貝母(二錢),鮮枇杷葉(四片),鮮荷梗(一尺),生於術(一錢五分),橘白絡(各八分),穀麥芽(各三錢),杭菊花(一錢五分),廣鬱金(一錢),生苡仁(三錢),炒竹茹(一錢五分),仙半夏(一錢五分),鮮藿香佩蘭(各二錢),通草(八分),建蘭葉(三片)

白話文:

清水豆腐捲(60克)

赤茯苓(30克)

川貝母(20克)

新鮮枇杷葉(4片)

新鮮蓮藕(30公分)

生於術(15克)

陳皮(每種各8克)

穀麥芽(每種各30克)

杭菊花(15克)

廣鬱金(10克)

生苡仁(30克)

炒竹茹(15克)

生半夏(15克)

新鮮藿香和佩蘭(每種各20克)

通草(8克)

建蘭葉(3片)

此方本用枳實、栝蔞皮二味,因大便又行兼溏,故去之。

七診,腹脹已舒,飲食亦香,小溲漸清,僅帶淡黃色,昨解大便一次頗暢,作老黃色,久留之濕熱滯濁,從二便下走也。今早欲大便未得,略見有血,良由濕熱蘊於大腸血分,乘勢外達,可無妨礙。脾胃運化有權,正氣日漸恢復,當慎起居,謹飲食,不可稍有疏忽,恐其橫生枝節也。再與扶脾宣化,而暢胃氣。

白話文:

經過七天的診治,你的腹脹已經緩解,食慾也好了,小便逐漸清澈,只有淡淡的黃色。昨天大便一次,很通暢,顏色是淡黃色。這是體內長期積聚的濕熱和淤滯,通過大小便排出了。

今天早上你想要大便,但沒有排出,並略微帶血。這是因為濕熱積聚在大腸血脈中,趁機外發,不必擔心。脾胃運化功能已經恢復,正氣也逐漸復原。你應該注意日常起居,謹慎飲食,不可有絲毫疏忽,以免病情反覆。

現在繼續服藥調理脾胃,促進化氣,疏通胃氣。

生於術(一錢),朱茯苓(三錢),通草(八分),鮮荷梗(一尺),鮮藕節(三枚),清水豆卷(四錢),橘白絡(各一錢),川貝母(二錢),仙半夏(一錢五分),生苡仁(三錢),穀麥芽(各三錢),京赤芍(一錢五分),炒竹茹(一錢五分),杭菊花(一錢五分),建蘭葉(三片),荸薺梗(一錢五分)

白話文:

生薑(1錢),朱茯苓(3錢),通草(8分),新鮮荷花莖(1尺),新鮮藕節(3枚),清水豆腐卷(4錢),橘皮白絡(各1錢),川貝母(2錢),生半夏(1錢5分),生苡仁(3錢),麥芽(各3錢),赤芍藥(1錢5分),炒竹茹(1錢5分),杭菊花(1錢5分),建蘭葉(3片),荸薺莖(1錢5分)

八診,脾胃為資生之本,飲食乃氣血之源,正因病而虛,病去則正自復。今病邪已去,飲食日見增加,小溲漸清,略帶淡黃,三焦蘊留之濕熱,從二便下達,脾胃資生有權,正氣日振矣。舌根膩,未能盡化,脈象頗和,惟尺部細小。再與扶脾和胃,而化余濕。

白話文:

在八種診斷方法中,脾胃是滋養生命之源,飲食是氣血的根本。正氣因為生病而虛弱,疾病消退後正氣會自動恢復。現在病邪已經消除,飲食逐漸增加,小便逐漸清澈帶點淡黃色,三焦鬱積的濕熱從小便和大便排出。脾胃滋養生命的功能得以發揮,正氣逐漸振奮。舌根還有膩苔,尚未完全化解,脈象比較和緩,只有尺部的脈相細小。再用健脾和胃的藥物,來化解剩餘的濕熱。

生於術(一錢),朱茯苓(三錢),穀麥芽(各三錢),鮮荷梗(一尺),鮮建蘭葉(二片),清水豆卷(四錢),橘白絡(各一錢),穭豆衣(一錢五分),仙半夏(一錢五分),生苡仁(三錢),炒杭菊(一錢五分),炒竹茹(一錢五分),鮮藿香佩蘭(各二錢),通草(八分)

白話文:

柴胡(6克),赤茯苓(18克),炒谷芽(各18克),新鮮蓮藕(30公分),新鮮建蘭葉(2片),清水豆鼓(24克),橘絡(各6克),豆衣(9克),南星(9克),生苡仁(18克),炒杭菊(9克),炒竹茹(9克),新鮮藿香、佩蘭(各12克),通草(4.8克)

九診,脈象漸漸和緩,臟腑氣血,日見充旺,病後調養,飲食為先,藥物次之。書云:胃以納穀為寶。又云:無毒治病,十去其八,毋使過之,傷其正也。補養身體,最沖和者,莫如飲食。今病邪盡去,正宜飲食緩緩調理,雖有餘下微邪,正足則自去,不必慮也。再與調養脾胃,而化餘邪。

白話文:

疾病經過九種診斷後,脈象逐漸平和,臟腑氣血也逐漸旺盛起來。這時,病後調理以飲食為主,藥物為輔。古書上說:「胃以納食為根本。」又說:「沒有毒性的藥物治療疾病,十分之八都能治好。不要過度使用藥物,以免損傷正氣。」調養身體,最平穩溫和的方法莫過於飲食。現在病邪已經完全消除,正適合用飲食慢慢調理。即使還有一些微小的病邪,正氣充足後它們自然會消失,不必擔心。再調理脾胃,就能化解殘餘的病邪。

生於術(一錢五分),橘白絡(各一錢),穀麥芽(各三錢),鮮荷梗(一尺),清水豆卷(四錢),生苡仁(三錢),佩蘭梗(一錢五分),建蘭葉(二片),朱茯神(二錢),生淮藥(二錢),穭豆衣(一錢五分),炒杭菊(一錢五分),鮮佛手(一錢),通草(八分)

白話文:

  • 當歸(1.5錢)

  • 陳皮(1錢)

  • 炒麥芽(3錢)

  • 鮮荷梗(30公分)

  • 清水豆卷(4錢)

  • 生薏仁(3錢)

  • 佩蘭梗(1.5錢)

  • 建蘭葉(2片)

  • 朱茯神(2錢)

  • 生淮山藥(2錢)

  • 赤小豆衣(1.5錢)

  • 炒杭菊(1.5錢)

  • 鮮佛手(1錢)

  • 通草(0.8錢)

十診,病邪盡去,飲食頗旺,脈象和緩有神,正氣日見充旺。小便雖長,色帶黃,苔薄膩,余濕未盡。四日未更衣,因飲食多流汁之故,非燥結可比,不足慮也。當此夏令,還宜慎起居,節飲食,精心調養月餘,可以復元。再擬健運脾胃,而化余濕。

白話文:

治療十次後,病邪已經全部清除,飲食慾很好,脈象平和有力,正氣一天比一天旺盛。雖然小便量多,顏色微黃,舌苔薄而膩,說明體內還有餘濕。四天沒有換衣服,是因為攝取的食物水分較多,與因燥結而引起的便祕不同,不用擔心。在這個夏季,仍應注意生活作息,節制飲食,細心調養一個多月,就可以恢復健康。接下來,再考慮調理脾胃,化解體內餘濕。

生於術(一錢五分),栝蔞皮(三錢),川貝母(三錢),鮮佩蘭三錢),清水豆卷(四錢),朱茯神(三錢),生苡仁(三錢),通草(一錢),鮮荷梗(一尺),橘白絡(各一錢),生熟穀芽(各三錢)

白話文:

生術(15克),栝樓皮(30克),川貝母(30克),新鮮佩蘭(30克),清水豆卷(40克),朱茯神(30克),生薏仁(30克),通草(10克),新鮮荷梗(30公分),橘絡(10克),生穀芽和熟穀芽(各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