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醫案》~ 卷一 (29)
卷一 (29)
1. 濕溫案
太陽經邪未解,膀胱腑濕不化,久則濕困大陰,健運無權。濕為陰邪,易於化水,水濕氾濫,則為膚腫足腫;中陽不運,濁陰凝聚,則為臍腹飽滿;水濕逆肺,則為咳嗽面浮;格陽於外,則身熱不退也。恙勢已入險境,豈可泛視。今擬五苓加味,溫開太陽而化水濕,勿可拘執陰虛體質,而畏投溫劑,致一誤而再誤也。
然乎否乎?質之高明!
川桂枝(八分),連皮苓(四錢),炒白朮(三錢),豬苓(三錢),仙半夏(三錢),大腹皮(二錢),砂仁(八分),光杏仁(三錢),澤瀉(一錢),姜皮(八分),陳皮(一錢),冬瓜子皮(各三錢)
二診,兩進五苓,症勢未見動靜。夫太陽為寒水之經,本陰標陽;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少陰為水火之臟,本熱標寒。太陽之陽不行,少陰之陰亦傷,少火不能生土,中央乾健無權,水濕日積,氾濫橫溢,濁陰凝聚,陰盛格陽,肺失治節,水道不行,險象環生,殊可慮也。脈象寸部濡數,關尺遲弱,真陽埋沒,陰霾滿布,若加氣喘,則難為力矣。
再擬五苓合真武湯,震動腎陽,溫化水濕,千鈞一髮,惟此一舉,狂見如斯,明者何如!?
熟附塊(一錢),川桂枝(八分),陳皮(一錢),大砂仁(八分),連皮苓(四錢),豬苓(二錢),大腹皮(二錢),川椒目(十四粒),炒白朮(三錢),澤瀉(一錢五分),水炙桑皮(一錢五分),淡姜皮(八分)
三診,連服五苓真武以來,膚腫跗腫腹滿,已見輕減,小溲稍多,真陽有震動之漸,水濕有下行之勢,臨晚形寒身熱,至天明得汗而退,樞機有斡旋之意,均屬佳象。口乾渴喜熱飲,痰多咳嗽,穀食衰微,白苔化而轉淡。夫太陰為濕久困,乾健無權,肺失肅化。脈象關尺遲弱略起,雖逾險嶺,夫涉坦途。仍守前法,努力前進。
桂枝(六分),白朮(三錢),熟附塊(一錢),軟柴胡(七分),大腹皮(二錢),茯苓(四錢),澤瀉(一錢五分),大砂仁(八分),仙半夏(二錢),水炙桑皮(一錢五分),清炙草(五分),生薑(二片),紅棗(四枚),炒穀芽苡仁(各,三錢)
四診,溫少陰,開太陽,運中陽,逐水濕,又服二劑,腫退,腹滿漸消,臨晚寒熱亦輕,惟痰多咳嗽,納穀衰少,小溲不清,苔薄膩微黃,脈象緩滑。此脾不健運,胃不流通,濕痰積之於肺,肺失肅化之權。再仿前意,制小其劑。
吉林參鬚(八分),連皮苓(四錢),炒白朮(一錢五分),光杏仁(三錢),冬瓜子皮(各三錢),陳皮(一錢),熟附塊(八分),炒穀麥芽(各三錢),軟柴胡(八分),福澤瀉(一錢五分),清炙草(五分),大砂仁(八分),仙半夏(二錢)
白話文:
濕溫案
太陽經邪氣未解,膀胱腑臟積濕未化,時間久了濕氣困阻下焦,導致氣機運行失調。濕邪屬陰邪,容易化為水液,水濕氾濫,就會出現皮膚腫脹、腳腫;中焦陽氣運化失常,濁陰之氣凝聚,則會出現腹部脹滿;水濕逆犯肺臟,就會出現咳嗽、面部浮腫;陽氣被陰邪阻遏於體表,則會出現持續發熱。病情已十分危急,不能掉以輕心。現在計劃使用五苓散加味,溫通太陽經,化解水濕,不可拘泥於陰虛體質,而害怕使用溫熱藥物,導致延誤治療。
病情如何?請高明指教!
處方:川桂枝(八分)、連皮茯苓(四錢)、炒白朮(三錢)、豬苓(三錢)、半夏(三錢)、大腹皮(二錢)、砂仁(八分)、杏仁(三錢)、澤瀉(一錢)、薑皮(八分)、陳皮(一錢)、冬瓜子皮(各三錢)
第二次診斷,連續服用兩劑五苓散,病情沒有明顯變化。太陽經是寒水之經,本性屬陰,但其功能卻是溫煦陽氣;太陽經與少陰經互為表裡,少陰經是水火之臟,本性屬熱,但其功能卻是滋養陰液。太陽經的陽氣運行不暢,少陰經的陰液也會受損,少陰經的陽氣不足以生化脾土,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水濕日積月累,氾濫成災,濁陰之氣凝聚,陰盛陽衰,肺臟的肅降功能失常,水液代謝失衡,險情環生,情況十分危急!脈象寸部濡弱而數,關尺部遲緩而微弱,真陽之氣衰微隱匿,陰邪之氣充斥全身,如果再出現氣喘,就更加難以治療了。
再次處方:五苓散合真武湯,激發腎陽,溫化水濕,情況危急,只能孤注一擲,病情如此嚴重,高明者當如何處理!?
處方:熟附子(一錢)、川桂枝(八分)、陳皮(一錢)、砂仁(八分)、連皮茯苓(四錢)、豬苓(二錢)、大腹皮(二錢)、川椒目(十四粒)、炒白朮(三錢)、澤瀉(一錢五分)、桑白皮(一錢五分)、淡薑皮(八分)
第三次診斷,連續服用五苓散和真武湯後,皮膚腫脹、腳腫、腹脹等症狀已明顯減輕,小便增多,真陽之氣開始恢復,水濕之氣開始下降,傍晚時分感到畏寒發熱,到天亮時出汗而退熱,氣血運行開始恢復正常,這些都是好的兆頭。口乾渴,喜歡喝熱飲,痰多咳嗽,食慾減退,舌苔由白苔轉為淡白苔。由於長期濕邪困阻脾胃,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肺臟的肅降功能也受到影響。脈象關尺部微弱,但較之前略有改善,雖然已經度過危險期,但還需繼續努力。仍舊按照之前的方劑,繼續治療。
處方:桂枝(六分)、白朮(三錢)、熟附子(一錢)、柴胡(七分)、大腹皮(二錢)、茯苓(四錢)、澤瀉(一錢五分)、砂仁(八分)、半夏(二錢)、桑白皮(一錢五分)、炙甘草(五分)、生薑(二片)、紅棗(四枚)、炒穀芽苡仁(各三錢)
第四次診斷,溫通少陰經,疏通太陽經,調理中焦陽氣,驅除水濕,又服用兩劑藥後,腫脹消退,腹脹逐漸減輕,傍晚的寒熱症狀也減輕,只是痰多咳嗽,食慾不振,小便仍不暢,舌苔薄膩微黃,脈象緩和滑利。這是因為脾胃運化功能不佳,胃氣不暢,濕痰停滯於肺,導致肺臟的肅降功能失常。再次根據之前的思路,減少藥量。
處方:黨參鬚(八分)、連皮茯苓(四錢)、炒白朮(一錢五分)、杏仁(三錢)、冬瓜子皮(各三錢)、陳皮(一錢)、熟附子(八分)、炒穀麥芽(各三錢)、柴胡(八分)、澤瀉(一錢五分)、炙甘草(五分)、砂仁(八分)、半夏(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