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醫案》~ 卷一 (30)
卷一 (30)
1. 濕溫案
五診,腫滿已消,寒熱亦退,惟納穀衰少,口有甜味,痰多咳嗽,小溲不清,脈象濡滑。余濕留戀中焦,脾胃運化失司,津液不布為痰,此痰多而咳嗽也。今當調理脾胃以化余濕,節其飲食而慎起居。
炒白朮(五錢),陳廣皮(一錢),清水豆卷(四錢),炒穀芽苡仁(各三錢),冬瓜子皮(各三錢),連皮苓(四錢),仙半夏(二錢),省頭草(一錢五分),大砂仁(七分),光杏仁(三錢),川貝(二錢),通草(八分),清炙枇杷葉(去毛、包,二錢)
哈右,濕溫匝月,身壯熱,汗多畏寒,胸悶嘔吐,納食不進,煩躁懊憹,少腹脹痛拒按,溺時管痛,小便不利,口乾唇燥,渴喜熱飲,舌苔白膩,脈象左弦遲而緊,右沉細無力,據述病起於經行之後,閱前所服之方,梔豉、二陳、瀉心、八珍、金鈴子散等劑。
推其病情,其邪始在太陰陽明,苦寒疊進,邪遂陷入少陰厥陰,清陽窒塞,蓄瘀積於下焦,膀胱宣化失司,煩躁似陽,實陰躁也,陰盛於下,格陽於上,若再投苦降,則邪愈陷愈深矣。今擬吳茱萸湯加味,溫經逐濕,理氣祛瘀,冀其轉機為幸。
淡吳萸(六分),熟附片(八分),赤苓(三錢),連殼蔻仁(八分),焦楂炭(三錢),姜半夏(二錢),砂仁(八分),陳皮(八分),延胡索(一錢),五靈脂(一錢五分),兩頭尖(酒浸、包,一錢五分),澤瀉(一錢),生薑(二片)
二診,兩進吳茱萸湯,嘔吐煩躁,均已輕減,少腹脹痛亦鬆,反加大便溏泄,有七八次之多,寒滯有下行之機,中陽有來復之漸,佳象也。身熱依然,口乾唇燥,渴喜熱飲,苔膩稍化,脈仍弦遲,勿可因口乾唇燥,即改弦易轍,雖有身熱,可毋庸慮,但使衛陽能入於陰,則身熱自除矣。仍守原法,更進一籌。
原方去生薑、連殼蔻仁,加炮薑炭(六分)、炒白朮(一錢)。
三診,嘔吐溏泄已止,少腹脹痛亦減大半。惟小溲不利,溺時管痛,唇燥口乾不多飲。脈象寸關濡滑,尺部澀遲,是蓄瘀蘊濕,留戀下焦,膀胱氣化無權,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浸潤於上,症雖轉機,還當謹慎。今制小其劑,加入通關滋腎之品,使蓄瘀蘊濕,從下竅而出。
吳萸(四分),仙半夏(二錢),熟附片(八分),赤苓(三錢),陳皮(一錢),炒白朮(二錢),炮薑炭(四分),清炙草(四分),砂仁(八分),琥珀屑(沖,六分),通天草(五錢),滋腎通關丸(包煎,三錢)
四診,諸恙十減七八,小溲亦利,惟納穀衰少,神疲肢倦,唇乾口乾不多飲,苔轉淡黃,脈現濡緩,是脾胃兩傷,運化失常。今擬醒脾和胃,而宣余濕,隔一日服一劑,仿經旨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毋使過之,傷其正也之意。
白話文:
濕溫案
第一次診斷,腫脹已消退,寒熱也退了,只是食慾不佳,口中有甜味,痰多咳嗽,小便不暢,脈象濡滑。這是因為濕邪殘留中焦,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津液不能正常布散而形成痰,所以痰多咳嗽。現在應該調理脾胃來化解餘濕,注意飲食起居。
處方:炒白朮五錢,陳廣皮一錢,清水豆卷四錢,炒穀芽、苡仁各三錢,冬瓜子皮三錢,連皮茯苓四錢,法半夏二錢,省頭草一錢五分,大砂仁七分,光杏仁三錢,川貝母二錢,通草八分,清炙枇杷葉(去毛,包煎)二錢。
第二次診斷,濕溫病已經持續一個月了,患者身熱,多汗畏寒,胸悶嘔吐,食慾不振,煩躁不安,下腹部脹痛拒按,小便時尿道疼痛,小便不利,口乾唇燥,渴喜熱飲,舌苔白膩,脈象左邊弦遲而緊,右邊沉細無力。據患者描述,病情始於月經期之後。之前服用過梔子豉汁湯、二陳湯、瀉心湯、八珍湯、金鈴子散等藥方。
分析病情,認為邪氣最初侵犯太陰陽明經,因服用寒涼藥物過多,邪氣又侵入少陰厥陰經,清陽之氣受阻,瘀血積聚在下焦,膀胱的宣發功能失調,煩躁看似陽證,實則為陰虛燥熱,下焦陰盛,陽氣被阻於上。如果再服用苦寒藥物瀉下,則邪氣會更加深入。現擬用吳茱萸湯加減,溫經散寒,理氣祛瘀,希望病情好轉。
處方:淡吳茱萸六分,熟附片八分,赤茯苓三錢,連殼蔻仁八分,焦楂炭三錢,薑半夏二錢,砂仁八分,陳皮八分,延胡索一錢,五靈脂一錢五分,兩頭尖(酒浸,包煎)一錢五分,澤瀉一錢,生薑二片。
第三次診斷,服用兩劑吳茱萸湯後,嘔吐煩躁均已減輕,下腹部脹痛也緩解,反而大便溏瀉,一天七八次,寒邪有向下走的趨勢,中焦陽氣也漸漸恢復,這是好的徵兆。身熱依然存在,口乾唇燥,渴喜熱飲,舌苔白膩略有減少,脈象仍然弦遲。不能因為口乾唇燥就改變治療方向,雖然有身熱,但不必擔心,只要衛陽之氣能進入陰分,身熱就會自然消退。繼續原方治療,略作調整。
處方:原方去生薑、連殼蔻仁,加炮薑炭六分,炒白朮一錢。
第四次診斷,諸症狀已減輕七八成,小便也通暢了,但食慾仍然不佳,神疲乏力,唇乾口乾,但飲水不多,舌苔轉為淡黃,脈象濡緩,這是脾胃兩傷,運化功能失調的表現。現在應該健脾和胃,並宣通餘濕,隔一天服一劑,遵循經方治療的原則:「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八」,避免藥物過度,傷及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