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

1. 淋濁案

(附:毒症案)

史左,溲濁淋瀝赤白,溺時管痛,濕勝於熱則為白,熱勝於濕則為赤。經云: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一則熱迫血分,一則濕鬱下焦,瘀精留滯中途,膀胱宣化失司,赤濁白濁所由來也。擬清肝火,滲濕熱,佐去瘀精。

白話文:

史左脈沉細無力,小便渾濁且兼具白色或紅色,小便時感到疼痛,濕氣比熱氣重則為白色,熱氣比濕氣重則為紅色。經文上說:各種身體轉變的逆亂,水液混濁,都屬於熱症。一是熱氣逼迫血液,一是濕氣鬱結在下腹部,瘀塞的精液停留在膀胱的中途,膀胱宣發尿液功能失常,這就是赤濁和白濁產生的原因。建議清肝火、滲濕熱,並輔助去除瘀塞的精液。

龍膽草(一錢五分),粉萆薢(三錢),細木通(八分),黑山梔(一錢五分),遠志肉(一錢),滑石(三錢),生草梢(八分),粉丹皮(一錢五分),琥珀屑(沖,三分),淡黃芩(一錢五分),川雅連(三分),通草(八分)

白話文:

龍膽草:1.5錢

粉萆薢:3錢

細木通:0.8錢

黑山梔:1.5錢

遠志肉:1錢

滑石:3錢

生草梢:0.8錢

粉丹皮:1.5錢

琥珀屑:沖服,0.3錢

淡黃芩:1.5錢

川雅連:0.3錢

通草:0.8錢

謝左,淋濁積年不愈,陰分已虧,而濕熱未楚。腎與膀胱為表裡,腎陰不足,不能潛伏元陽,致浮陽溢入膀胱,蘊成濕熱。擬育陰清化,緩圖功效。

白話文:

患者謝左患有淋濁多年的問題,沒有好轉。陰分已經虧損,而濕熱仍然存在。腎臟和膀胱是表裡關係,腎陰不足無法潛藏元陽,導致浮陽溢入膀胱,積聚成濕熱。因此,治療方針是滋養陰分,清化濕熱,緩慢調理,以達到治療效果。

大生地(四錢),雲茯苓(三錢),潼蒺藜(三錢),山萸肉(一錢五分),熟女貞(二錢),粉丹皮(一錢五分),黃柏炭(八分),威靈仙(二錢),福澤瀉(一錢五分),淮山藥(三錢),剪芡實(二錢),豬脊髓(酒洗,二條)

白話文:

生地(16克),雲茯苓(12克),潼蒺藜(12克),山茱萸(6克),熟地黃(8克),粉丹皮(6克),黃柏炭(3克),威靈仙(8克),澤瀉(6克),淮山藥(12克),芡實(8克),豬脊髓(用酒清洗過,2條)

2. 附:毒症案

朱左,陰虛毒火上攻,喉疳腐爛,頭痛鼻塞,肢節酸楚,此為餘毒濕熱留戀經絡所致。症勢纏綿,非易速痊。擬結毒紫金丹加減,育陰解毒,化濕通絡。

白話文:

由於陰液不足,導致毒火上沖,出現喉嚨腐爛生瘡,頭痛鼻塞,關節痠痛等症狀。這是餘毒濕熱殘留在經絡中的緣故。此病纏綿難癒,不容易快速痊癒。因此,我打算使用紫金丹加減方,滋陰解毒,化濕疏通經絡。

玄武版(四錢),甘中黃(八分),連翹殼(三錢),絲瓜絡(二錢),生石決明(八錢),胡黃連(六分),寒水石(三錢),仙遺糧(四錢),朱茯神(三錢),忍冬藤(三錢),飛滑石(三錢),五寶丹(五分,分五次,開水送下)

白話文:

  • 玄武龜板粉末:4 錢
  • 甘草黃芪粉末:8 分
  • 連翹殼:3 錢
  • 絲瓜絡:2 錢
  • 生石決明子:8 錢
  • 胡黃連粉末:6 分
  • 寒水石粉末:3 錢
  • 仙遺糧粉末:4 錢
  • 朱茯神:3 錢
  • 忍冬藤:3 錢
  • 飛滑石粉末:3 錢
  • 五寶丹:5 分,分 5 次,用熱水送服

王左,脊背腰髀疼痛,牽及兩脅,屢進益氣去風、化濕通絡之劑,未見效機,今擬土茯苓散合金蟾脫殼煎加味。

白話文:

王左,背部、腰部、大腿疼痛,連累到兩側,多次服用益氣去風、化濕通絡的藥物,但沒有什麼效果,現在打算使用土茯苓散配合金蟾脫殼煎,再加入一些其他藥材。

土茯苓(五錢),忍冬藤(四錢),晚蠶沙(三錢),西秦艽(二錢),紫丹參(二錢),五寶丹(開水送下,二分),獨活(一錢),土貝母(五錢),連翹殼(三錢),鑽地風(一錢五分)

白話文:

土茯苓(30公克),忍冬藤(24公克),晚蠶沙(18公克),西秦艽(12公克),紫丹參(12公克),五寶丹(用開水送服,1.2公克),獨活(6公克),土貝母(30公克),連翹殼(18公克),鑽地風(9公克)

另:乾蟾皮半張,陳酒半斤,浸酒內一周時,將酒燉溫服,服後睡一、二小時。

白話文:

半片乾蟾皮,浸泡在半斤陳酒中一週。然後將浸泡過的酒溫熱服下,服用後睡覺一到兩個小時。

3. 便血案

施左,身熱六七日不退,大便膿血,脈郁數,苔黃。伏邪蘊蒸氣分,濕鬱化熱入營,血滲大腸,腸有瘀濁,大便膿血,職是故也。今擬白頭翁湯加味,清解伏邪,苦化濕熱。

白話文:

施左,發燒了六、七天一直不退,大便有膿血,脈搏又快又亂,舌苔黃。這是因為體內潛伏的病邪在氣分中蘊結化蒸,濕邪鬱阻化為熱邪進入營血,導致血滲入大腸,大腸中有瘀濁之氣,所以大便中有膿血。現在打算使用白頭翁湯加減,清解潛伏的病邪,苦味藥來化解濕熱。

白頭翁(三錢),炒黃芩(一錢五分),地榆炭(一錢五分),杜赤豆(五錢),北秦皮(一錢五分),炒赤芍(一錢五分),焦楂炭(三錢),淡豆豉(三錢),川雅連(四分),炒當歸(二錢),炙甘草(五分)

白話文:

白頭翁(18克),炒黃芩(9克),地榆炭(9克),杜赤豆(30克),北秦皮(9克),炒赤芍(9克),焦楂炭(18克),淡豆豉(18克),川雅連(2.4克),炒當歸(12克),炙甘草(3克)

沈左,身熱不揚,大便膿血色紫,脈沉苔膩。脾為陰土之臟,統血之經,賴陽氣以運行。脾陽不健,瘀濁留戀,血不循經而下溢,經所謂陰絡傷則血下溢是也。身熱不揚,陰盛而格陽於外也。當宜溫運脾陽,而化瘀濁,以冀火土相生,陽氣得以上升,陰血不致下走矣。

白話文:

沈左,身體發熱但不明顯,大便帶有膿血,顏色發紫,脈搏沉緩,舌苔膩滑。脾臟是陰性土臟,負責統攝血液運行,依賴陽氣推動。脾陽不足,造成瘀血和濁氣滯留,血液不循正常經絡運行而下溢,就像經書上所說的「陰絡受傷,則血會下溢」。身體發熱不明顯,是陰氣過盛,阻礙陽氣向外散發。因此,治療應以溫運脾陽,化解瘀濁為宜,促進火土相生,陽氣得以升散,陰血不再下行。

肉桂心(三分),炒於術(一錢五分),焦楂炭(三錢),熟附子(八分),炮薑炭(六分),陳廣皮(一錢),炒當歸(二錢),炙甘草(五分),大砂仁(八分),炒赤芍(一錢五分)

白話文:

肉桂三分,炒術一錢五分,焦楂炭三錢,熟附子八分,炮薑炭六分,陳廣皮一錢,炒當歸二錢,炙甘草五分,大砂仁八分,炒赤芍一錢五分。

丁左,便血色紫,腑行不實,納穀衰少,此遠血也。近血病在腑,遠血病在臟,臟者肝與脾也。血生於心,而藏統之職,司於肝脾。肝為剛臟,脾為陰土,肝虛則生熱,熱迫血以妄行;脾虛則生寒,寒泣血而失道,藏統失職,血不歸經,下滲大腸,則為便血。便血之治,寒者溫之,熱者清之,肝虛者柔潤之,脾虛者溫運之,一方而擅剛柔溫清之長,惟金匱黃土湯最為合拍,今宗其法圖治。

白話文:

如果大便帶血且顏色偏紫,說明內臟的運作不規律,飲食也較少,這種情況是遠血。近血是指疾病發生在內臟,遠血則是指疾病發生在臟腑,臟腑指的就是肝臟和脾臟。

血液的產生和藏匿是由心臟管理的,肝臟和脾臟則負責運輸和管理血液。肝臟是一個強健的臟腑,脾臟是一個溫和的臟腑。如果肝臟虛弱,就會產生熱,熱氣就會導致血液妄行;如果脾臟虛弱,就會產生寒氣,寒氣會導致血液流失,臟腑的運輸和管理功能異常,血液不能回到正常的經絡中,就會滲漏到大腸中,形成大便帶血。

治療大便帶血的方法是:寒證溫之,熱證清之,肝虛柔潤之,脾虛溫運之。能夠兼顧剛柔溫清的藥方,當屬金匱黃土湯最為合適,現在就按照這個方法來治療。

土炒於術(一錢五分),阿膠珠(二錢),炒條芩(一錢五分),灶心黃土(荷葉包煎,四錢),陳廣皮(一錢),炙甘草(五分),炒白芍(一錢五分),抱茯神(三錢),炮薑炭(五分),炙遠志(一錢)

葛左,腎陰不足,肝火有餘,小溲頻數,肛門墜脹,內痔便血。擬清養肺腎,取金水相生之義。

白話文:

熟土1.5錢、阿膠珠2錢、炒條芩1.5錢、竈膛心黃土(用荷葉包裹煎煮)4錢、陳皮1錢、炙甘草0.5錢、炒白芍1.5錢、懷山藥3錢、炒薑炭0.5錢、炙遠志1錢

細生地(三錢),西洋參(一錢五分),炒槐花(包,三錢),朱燈心(二扎),粉丹皮(二錢),大麥冬(二錢),京赤芍(二錢),臟連丸(包,八分),黑山梔(一錢五分),生草梢(六分),淡竹茹(一錢五分)

王左,內痔便血又發,氣虛不能攝血,血滲大腸,兼濕熱內蘊所致。擬益氣養陰,而化濕熱。

白話文:

細生地(15克),西洋參(7.5克),炒槐花(15克),朱燈心(2捆),粉丹皮(10克),大麥冬(10克),京赤芍(10克),臟連丸(4克),黑山梔(7.5克),生草梢(3克),淡竹茹(7.5克)

潞黨參(一錢五分),全當歸(二錢),荊芥炭(八分),杜赤豆(一兩),炙黃耆(二錢),大白芍(一錢五分),側柏炭(一錢五分),清炙草(六分),生地炭(三錢),槐花炭(包,三錢)

白話文:

潞黨參(7.5克),全當歸(10克),荊芥炭(5克),杜赤豆(50克),炙黃耆(10克),大白芍(7.5克),側柏炭(7.5克),清炙草(3克),生地炭(15克),槐花炭(包,15克)

孫右,脾臟受寒,不能攝血,肝虛有熱,不能藏血,血滲大腸,腸內有熱,經事不調。擬黃土湯兩和肝脾,而化濕濁。

白話文:

孫右脾臟受寒,失去了收攝血液的功能,肝臟虛弱且發熱,不能儲藏血液,導致血液滲入大腸;大腸內又有熱氣,因此月經不調。打算使用黃土湯來調和肝脾,並且化解濕濁之氣。

炮薑炭(八分),炒白芍(一錢五分),炒於術(一錢五分),陳皮(一錢),阿膠珠(二錢),炙甘草(六分),灶心黃土(包煎,四錢)

復診,腸紅大減,未能盡止,經事愆期,胸悶納少,脾胃薄弱,運化失常。再擬和肝脾、化濕熱,佐以調經。

白話文:

炮製過的薑炭(8 克),炒過的芍藥(1.5 克),炒過的蒼術(1.5 克),陳皮(1 克),阿膠珠(2 克),炙過的甘草(0.6 克),竈膛中的黃土(用於包煎,4 克)

原方加大砂仁(八分,研)、生熟穀芽(各三錢)。

白話文:

將原來的方劑添加研磨成粉的大小砂仁(八分),生穀芽和炒穀芽(各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