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六 (4)

1. 溲血案

趙左,溺血之症,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尿血,腎陰不足,君相之火下移小腸,逼血下行,小溲帶血,溺管不痛,脈象細小而數。王太僕曰: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當宜育坎藏之真陰,清離明之相火。

白話文:

趙左,出現小便帶血的症狀,有疼痛的就稱為血淋,沒有疼痛的就稱為尿血。這是因為腎陰不足,君火和相火下移到小腸,逼迫血液向下運行,導致小便帶血,但是小便管不會疼痛,脈象細小而數。王太僕說:要加強水的力量來控制陽光。應該滋養坎卦所藏的真陰,清澈離卦所象徵的相火。

大生地(三錢),抱茯神(三錢),小川連(四分),蒲黃炭(三錢),粉丹皮(一錢五分),玄武版(四錢),生甘草(六分),生白芍(二錢),淮山藥(三錢),阿膠珠(三錢),黃柏炭(一錢),藕節炭(二枚)

白話文:

大生地(10.5克),抱茯神(10.5克),小川連(1.4克),蒲黃炭(10.5克),粉丹皮(5.25克),玄武版(14克),生甘草(2.1克),生白芍(7克),淮山藥(10.5克),阿膠珠(10.5克),黃柏炭(3.5克),藕節炭(2個)

黃左,肝為藏血之經,脾為統血之臟。肝脾兩虧,藏統失司,溲血甚多,小便頻數,大便溏薄,舌中剝邊黃膩,脈濡弦而數。陰無陽化,陽不生陰,膀胱宣泄無權,足腫面浮,脾虛之象見矣。擬歸脾湯法引血歸經,合滋腎通關丸生陰化陽。

白話文:

黃左說:肝臟負責儲藏血液,脾臟負責統制血液。肝脾兩虛,儲藏和統制機能失常,導致尿血很多、小便頻數、大便稀爛,舌頭中間剝落、邊緣黃膩,脈象細長有力而跳動較快。這是因為陰氣不足無法轉化成陽氣,陽氣不足也無法產生陰氣,導致膀胱宣洩功能失調,出現足部腫脹、臉部浮腫,這是脾虛的徵象。治療方法:使用歸脾湯引血歸經,加上滋腎通關丸生陰化陽。

西洋參(三錢),抱茯神(三錢),紫丹參(二錢),焦穀芽(三錢),清炙黃耆(三錢),炒棗仁(三錢),茜草根炭(一錢),焦白芍(一錢五分),活貫眾炭(三錢),炒於術(一錢五分),滋腎通關丸(包煎,二錢)

白話文:

西洋參(15克),茯苓(15克),丹參(10克),焦麥芽(15克),炙黃耆(15克),炒棗仁(15克),茜草根炭(5克),焦白芍(7.5克),貫眾炭(15克),炒於術(7.5克),滋腎通關丸(煎服,10克)

二診,溲血有年,血色紫黑,少腹脹滿,小溲頻數。大便溏薄,內熱心悸,耳鳴頭眩,面色萎黃,腿足浮腫,脈左弦小而數,右濡弦。肝虛不能藏血,脾虛不能統血,血隨溲下。色紫黑,少腹滿,宿瘀尚未清也。前進歸脾法合滋腎丸,尚覺合度,再從原方復入通瘀之品。

白話文:

第二次診察,小便帶血已經有好幾年,血呈紫黑色,下腹脹滿,小便頻數。大便稀薄,內熱心悸,耳鳴頭暈,面色蠟黃,腿腳浮腫,脈象左邊細弱而快速,右邊濡滑而弦。肝虛不能儲藏血液,脾虛不能統攝血液,血液因此隨著小便排出。血色紫黑,下腹脹滿,說明瘀血未清。之前使用歸脾法合滋腎丸來治療,效果尚可。現在再根據原方,加入活血化瘀的藥物。

前方去活貫眾,加生草梢、蒲黃炭、琥珀屑、鮮藕。

三診,溲血色紫,小溲頻數,少腹酸脹,大便溏薄,兼有脫肛,頭眩心悸耳鳴,腿足浮腫,兩進歸脾,病無進退,脾虛固屬顯然;小溲頻數,少腹酸脹,肝熱有瘀,亦為的當不移之理。惟病本雖在肝脾,病標卻在膀胱。經云:胞移熱於膀胱,則病溺血。膀胱者,州都之官,藏津液而司氣化。

白話文:

三種診斷方法都顯示:小便呈紫色、小便頻繁、小腹脹痛、大便稀薄,還有脫肛,頭暈心悸耳鳴,腿和腳浮腫這些症狀,用了兩次「歸脾」的藥方,病情沒有好轉。脾虛是顯而易見的,小便頻繁、小腹脹痛,說明肝鬱有熱,這也是顯著無疑的。但是,病根雖然在肝脾,發病的徵兆卻在膀胱。古書上說:胞宮發熱會殃及膀胱,就會出現小便帶血的症狀。膀胱是人體要害器官,負責儲存體液並調節氣血運行。

氣化不行,則病腫滿。肺者,膀胱水道之上源也。治肝脾不應,治膀胱不應,今擬清宣肺氣,去瘀生新,下病上取,另闢途徑,以觀後效。

白話文:

如果氣化運行不暢,就會導致腫脹。肺是膀胱水道的水源。治療肝脾沒有效果,治療膀胱也沒有效果。現在準備清肺氣,祛除瘀血,生長新血,下病上取,另闢蹊徑,觀察後續效果。

西洋參(三錢),抱茯神(三錢),茜草根(二錢),通天草(一錢五分),川貝母(二錢),炙遠志(一錢),紫丹參(二錢),活貫眾炭(三錢),清炙枇杷葉(去毛、包,三錢),生草梢(八分),另鮮車前汁,鮮藕汁(各一兩),燉溫沖服。

白話文:

西洋參 (3 錢)、抱茯神 (3 錢)、茜草根 (2 錢)、通天草 (1.5 錢)、川貝母 (2 錢)、炙遠志 (1 錢)、紫丹參 (2 錢)、活貫眾炭 (3 錢)、清炙枇杷葉 (去毛、去包,3 錢)、生草梢 (0.8 錢)。此外,加入鮮車前草汁、鮮藕汁 (各一兩),燉煮後趁溫熱時服用。

四診,昨投清宣肺氣,去瘀生新之劑,溲血已減,小便亦爽,下病治上,已獲效徵。惟面浮足腫,脘腹作脹,納穀減少,頭眩心悸,大便不實。明系肝體不足,肝用有餘,脾弱不磨,運化失其常度。急其所急,緩其所緩,又當從肝脾著手。肝為乙木,脾為戊土,脾虛木橫,順乘脾土,固在意中,則治肝實脾,下病治上,亦一定不移之法矣。

白話文:

經過四診,昨天使用清宣肺氣、活血化瘀、生肌養新的藥方,尿血已經減少,小便也順暢了,從下部治療上部,已經見效。但是面浮腫脹,腹部脹滿,食量減少,頭暈心悸,大便不成形。這顯然是肝氣不足,肝火過旺,脾虛不能運化,導致身體機能失常。應該急需緩解的,需要慢慢緩和的,都應該從肝脾入手。肝屬乙木,脾屬戊土,脾虛則木旺,順勢影響脾土,這是在預料之中的。所以治療肝實脾虛,從下部治上部,也是一個恆久不變的方法。

生於術(三錢),扁豆衣(三錢),紫丹參(二錢),荸薺梗(一錢五分),遠志肉(一錢),雲茯苓(三錢),陳廣皮(一錢),生草梢(八分),生熟苡仁(各三錢),生熟穀芽(各三錢),清炙枇杷葉(去毛、包,三錢)

白話文:

  • 人參(3錢)

  • 扁豆殼(3錢)

  • 紫丹參(2錢)

  • 荸薺莖(1錢5分)

  • 遠志實(1錢)

  • 雲茯苓(3錢)

  • 陳皮(1錢)

  • 蘆筍尖(8分)

  • 生薏苡仁(3錢)

  • 熟薏苡仁(3錢)

  • 生麥芽(3錢)

  • 熟麥芽(3錢)

  • 去毛去核的枇杷葉(3錢)

五診,溲血已止,小便不爽,足腫面浮,納穀減少,脈尺部細小,寸關濡弦。此血虛肝氣肝陽易升,脾弱水穀之濕不化也。血虛宜滋養,脾弱宜溫燥,顧此失彼,動形掣肘。今擬健運中土,而化水濕。

白話文:

中醫診斷五法:小便失常、腳部和臉部浮腫、食慾減退,脈搏尺部的細小,寸關部的濡弱。

這是血虛導致肝氣和肝陽容易上升,脾氣虛弱導致水穀之濕不能轉化。血虛需要滋養,脾弱需要溫燥化濕。如果只顧一邊,就會阻礙另一邊。

現在準備健運脾胃,化解水濕。

白朮(三錢),陳廣皮(一錢),炒神麯(三錢),滋腎通關丸(包煎,三錢),連皮苓(四錢),煨木香(五分),穀麥芽(各三錢),冬瓜皮(煎湯代水,一兩),清炙草(八分),春砂殼(八分),炒苡仁(三錢)

白話文:

  • 炒白朮 3 錢

  • 陳廣皮 1 錢

  • 炒神曲 3 錢

  • 滋腎通關丸(包煎)3 錢

  • 連皮苓 4 錢

  • 煨木香 5 分

  • 穀麥芽 各 3 錢

  • 冬瓜皮(煎湯代水)1 兩

  • 清炙草 8 分

  • 春砂殼 8 分

  • 炒苡仁 3 錢

六診,健運分消,腫仍不退,便溏口乾不欲飲,面無華色,頭眩耳鳴,納穀減少,脈象尺部細小,寸關虛弦。血虛之體,肝陽易升,脾弱水穀之濕氾濫,欲扶脾土,須益命火,經所謂少火生氣,氣能生血,血不能自生,全賴水穀之精液所化。擬崇土滲濕法,再進一層。

白話文:

通過六種診斷方法,判斷為身體虛弱,消化不良,腫脹仍未消退,大便稀溏,口乾不思飲,面色無光,頭暈耳鳴,食慾不振,脈象在尺部的脈搏細小,寸部和關部的脈搏虛弱而弦緊。這種血虛體質,肝陽容易上亢,脾胃虛弱,導致水穀之氣濕邪泛濫,想要扶助脾土,必須益補命門之火,經典中說:「少火生氣,氣能生血」,血不能自行產生,完全依賴水穀之精液轉化而來。打算採用崇土滲濕的方法,再進一步治療。

炒於術(三錢),連皮苓(四錢),煨木香(五分),滋腎通關丸(包煎,一錢),紅棗(三枚),熟附片(五分),陳廣皮(一錢),炒神麯(三錢),焦苡仁(三錢),清炙草(四分),春砂殼(八分),焦穀芽(三錢),冬瓜皮(五錢)

白話文:

炒術(3錢)

連皮苓(4錢)

煨木香(0.5錢)

滋腎通關丸(包煎,1錢)

紅棗(3枚)

熟附片(0.5錢)

陳廣皮(1錢)

炒神麯(3錢)

焦苡仁(3錢)

清炙草(0.4錢)

春砂殼(0.8錢)

焦穀芽(3錢)

冬瓜皮(5錢)

七診,身半以下腫依然,胸悶納少,大便溏泄,小便短少,口乾不多飲,舌薄膩,脈象尺部細小,寸關濡弦無力。皆由肝腎陽虛,水穀之濕,生痰聚飲,橫溢於募原之間。中氣已虛,肝木來乘,氣化不及州都,膀胱宣化無權也。再擬崇土滲濕,滋腎通關。

白話文:

七種診斷方法:患者身體下半部持續腫脹,胸悶、食慾不振,大便稀溏,小便短少,口乾但不想喝水,舌頭薄而有舌苔,脈象在小指根部處細小,大拇指和中指根部處脈象濕潤且無力。這些症狀都由肝腎陽氣虛弱,水谷的濕氣生痰聚飲,橫溢在募原(指腹部)之間所致。中氣(指脾胃功能)虛弱,肝木來乘脾土,氣化不及全身,膀胱宣化水液的作用也減弱。因此,再考慮用健脾滲濕、滋補腎臟、通暢氣路的藥方進行治療。

前方去木香、神麯,加炒淮藥、炒車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