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一 (32)
卷一 (32)
1. 濕溫案
熟附片(八分),炒乾姜(五分),炒白朮(一錢五分),連皮苓(三錢),陳皮(一錢),炒潞黨(一錢),軟柴胡(五分),清炙草(五分),川椒目(十粒),砂仁(八分),大腹皮(二錢),六神麯(三錢)
二診,服理中、真武、小柴胡複方以來,腹脹滿肢體腫均見輕減,泄瀉亦止,佳兆也。惟身熱晚作,乳食少進,口乾欲飲。指紋色青紫已回氣關之內,脈仍濡數無力,是陰盛格陽,真寒假熱,切勿因身熱而即改弦易轍也。仍守原法,努力前進。
原方加:嫩白薇(一錢)。
三診,腫脹十減七八,身熱亦覺漸退,惟神疲形瘦,穀食少進,水濕已化,正虛困頓,脾胃陽衰,鼓舞無權也。仍守原方出入。
原方去柴胡,加焦穀芽(三錢)、佩蘭梗(一錢五分)。
按:此症疑似之處,最難辨別。認定三陰見象,投以溫藥,故能無慮也。否則再進寒涼,必致邪陷陽越,而不起矣。
白話文:
濕溫案
服用附子、乾薑、白朮、茯苓、陳皮、黨參、柴胡、甘草、川椒、砂仁、厚朴、六神丸等藥物後,第二次診斷,發現腹脹、肢體腫脹都減輕了,腹瀉也停止了,這是好現象。但是,病人傍晚仍然發熱,吃奶喝粥都吃得少,口乾想喝水。指甲顏色由青紫變回正常,脈象仍然濡弱而數,無力,這是陰氣盛而抑制陽氣,表現為寒象而非熱象,千萬不要因為發熱就改變治療方法。繼續用之前的藥方,努力治療。
原方加白薇。
第三次診斷,腫脹減輕了七到八成,發熱也減輕了,但是病人仍然疲倦消瘦,吃東西很少,體內的水濕已經化解,但身體虛弱,脾胃陽氣不足,難以恢復元氣。繼續使用之前的藥方,加減藥物。
原方去柴胡,加焦穀芽、佩蘭梗。
這個病症最難分辨,疑似之處很多。我判斷是三陰證,因此使用溫熱的藥物治療,所以不用擔心。如果再用寒涼的藥物,就會導致邪氣入侵,陽氣外泄,病情就會更嚴重,無法痊癒。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