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一 (3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3)

1. 痙症案

陳幼,兩目上竄,時劇時輕,今晚角弓反張,臍腹疼脹,舌強不利吮乳,舌尖邊淡紅,中後薄膩,脈濡弱,哭聲不揚。氣陰暗傷,虛風內動,痰熱逗留,肺胃氣機室塞,竅道不通。與熄風安神,化痰宣肺法。

煅石決(三錢),朱茯神(三錢),川象貝(各二錢),嫩鉤鉤(後下,三錢),青龍齒(三錢),炙遠志(一錢),陳木瓜(二錢),山茨菇片(五分),淨蟬衣(八分),炙殭蠶(三錢),珍珠粉(沖服,一分),金器(入煎,一具)

二診,角弓反張之勢已和,舌強不利吮乳,手足心熱,哭泣聲啞,脈象弦細,風陽挾痰熱上阻廉泉,橫竄絡道。肺胃氣機窒塞不宣。再擬熄風滌痰,清熱宣肺。

霜桑葉(二錢),朱茯神(三錢),川象貝(各二錢),嫩白薇(一錢五分),甘菊花(三錢),遠志肉(一錢),炙殭蠶(三錢),青龍齒(三錢),淨蟬衣(八分),煅石決(三錢),山茨菇片(四分)嫩鉤鉤(後入,三錢),淡竹瀝(沖服,一兩),真猴棗珍,珠粉(沖服,各一分),金器(入煎,一具)

朱幼,初病伏邪化熱,銷爍陰液,發熱口渴,唇皮焦燥,過服清涼,以致脾陽受傷,清氣下陷,小溲清長,而大便溏泄也,勢成慢驚重症。急擬溫腎運脾。

煨葛根(二錢),炒於術(一錢五分),陳廣皮(一錢),扁豆衣(三錢),熟附片(八分),炙甘草(五分),焦穀芽(三錢),炮薑炭(四分),炒淮藥(三錢),乾荷葉(一角)

馮幼,先天不足,後天又弱,吐瀉已久,神疲內熱,口乾不多飲,舌質紅,指紋紅紫帶青,已過氣關。嘔吐傷胃,泄瀉傷脾,脾陽胃陰兩傷,肝木來乘,所謂陰虛生內熱,陽陷則飧泄也,漸入慢驚一途,恐鞭長莫及矣。勉擬連理湯加味,溫養脾胃,抑木和中,以望轉機。

炒潞黨參(一錢五分),炙甘草(五分),炮薑炭(三分),焦穀芽(三錢),陳木瓜(二錢),陳廣皮(一錢),雲茯苓(二錢),川雅連(三分),炒於術(一錢五分),灶心黃土(一兩)

馬左,形寒畏冷,遍身骨楚,頭項強痛,泛泛作惡,小溲短少,脈緊急,苔薄膩。太陽陽明兩經同病,急與葛根湯散其寒邪,不致纏綿是幸。

粉葛根(一錢五分),雲苓(三錢),炒穀芽(三錢),川桂枝(五分),姜半夏(三錢),陳佩蘭(一錢五分),淨麻黃(五分),陳廣皮(一錢五分),炒香豉(三錢),煨姜(兩片)

二診,昨進葛根湯,得汗甚多,頭項痛骨楚均舒,泛泛作惡已止。身熱頭眩,口乾欲飲,脈象弦數,苔薄膩黃,舌質紅。太陽之邪已解,陽明之熱內熾,幸喜素體強盛,不致遷延。今與桂枝白虎,一以清陽明之熱,一以肅太陽之邪。

白話文:

痙症案

陳姓幼童,雙眼向上翻,時輕時重,今晚出現角弓反張(抽搐),腹部疼痛脹滿,舌頭僵硬,無法吸吮乳汁,舌尖及邊緣淡紅,舌苔中間及後部薄白且膩,脈象濡弱,哭聲微弱。診斷為氣陰受損,虛風內動,痰熱停滯,肺胃氣機阻塞,經絡不通。採用熄風安神、化痰宣肺的方法治療。

處方:煅石決明子(3錢)、朱茯神(3錢)、川貝母(2錢)、嫩鉤藤(3錢,後下)、青龍膽(3錢)、炙遠志(1錢)、陳皮木瓜(2錢)、山茨菇(0.5錢)、蟬蛻(0.8錢)、炙僵蠶(3錢)、珍珠粉(1分,沖服)、金器(1具,同煎)。

第二次診斷,角弓反張的情況已緩解,但舌頭仍然僵硬,無法吸吮乳汁,手腳心發熱,哭聲嘶啞,脈象弦細。判斷為風陽挾痰熱阻礙經絡,肺胃氣機阻塞不通。再次擬定熄風滌痰、清熱宣肺的治療方案。

處方:霜桑葉(2錢)、朱茯神(3錢)、川貝母(2錢)、嫩白薇(1.5錢)、甘菊花(3錢)、遠志肉(1錢)、炙僵蠶(3錢)、青龍膽(3錢)、蟬蛻(0.8錢)、煅石決明子(3錢)、山茨菇(0.4錢)、嫩鉤藤(3錢,後下)、淡竹瀝(1兩,沖服)、真猴棗、珍珠粉(各1分,沖服)、金器(1具,同煎)。

朱姓幼童,初病時邪氣化熱,耗傷陰液,出現發熱、口渴、嘴唇乾裂等症狀,因服用過多寒涼藥物,導致脾陽受損,清氣下陷,小便清長,大便溏瀉,病情發展成慢驚風重症。需溫腎運脾治療。

處方:煨葛根(2錢)、炒白術(1.5錢)、陳皮(1錢)、扁豆衣(3錢)、熟附子(0.8錢)、炙甘草(0.5錢)、焦穀芽(3錢)、炮薑炭(0.4錢)、炒淮山藥(3錢)、乾荷葉(1角)。

馮姓幼童,先天不足,後天體弱,長期嘔吐腹瀉,神疲乏力,內熱,口乾但不願多飲,舌質紅,指紋紅紫帶青,已危及生命。嘔吐傷胃,腹瀉傷脾,脾陽胃陰俱傷,肝氣乘脾。診斷為陰虛生內熱,陽氣虛陷導致腹瀉,病情趨向慢驚風,情況危急。勉力採用連理湯加味,溫養脾胃,抑制肝木,希望能轉危為安。

處方:炒潞黨參(1.5錢)、炙甘草(0.5錢)、炮薑炭(0.3錢)、焦穀芽(3錢)、陳皮木瓜(2錢)、陳皮(1錢)、雲茯苓(2錢)、川連翹(0.3錢)、炒白術(1.5錢)、灶心土(1兩)。

馬姓幼童,形寒畏冷,全身骨痛,頭頸僵硬疼痛,噁心嘔吐,小便短少,脈象急促,苔薄膩。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患病,需用葛根湯散寒邪。

處方:粉葛根(1.5錢)、雲茯苓(3錢)、炒穀芽(3錢)、川桂枝(0.5錢)、姜半夏(3錢)、陳皮(1.5錢)、淨麻黃(0.5錢)、陳皮(1.5錢)、炒香豉(3錢)、煨薑(2片)。

第二次診斷,服用葛根湯後,出汗很多,頭頸痛和骨痛減輕,噁心嘔吐停止。但出現發熱、頭暈、口乾想喝水,脈象弦數,苔薄膩黃,舌質紅。太陽經邪氣已解,陽明經熱邪內盛,幸好體質較好,不至於病情遷延。現用桂枝白虎湯,清熱瀉火,同時兼顧太陽經的餘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