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一 (2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8)

1. 濕溫案

原方加:西洋參(一錢五分)、鮮藕(四兩,切片入煎)。

三診,濕溫三候,溫化熱,濕化燥,疊進生津涼解,身灼熱大減,寐安,夢語亦止。紅疹滿布,營分之熱,已得外達,脈數不靜,舌轉光紅,小便黃,七、八日未更衣,陰液難以驟復,木火尚熾,余焰未淨。仍擬生津泄熱,佐通腑氣,雖緩下,亦寓存陰之意。

西洋參(一錢五分),冬桑葉(二錢),天花粉(三錢),白薇(一錢五分),鮮生地(四錢),粉丹皮(二錢),川貝母(三錢),生甘草(六分),鮮石斛(四錢),朱茯神(三錢),郁李仁(研,三錢),麻仁(研,四錢),活蘆根(去節,一尺)

四診,濕溫二十二天,身灼熱已退,寐安神清,紅疹布而漸化,腑氣亦通,舌質紅,苔微白,脈象濡軟而數,精神疲倦,小溲淡黃,穀食無味,邪退正虛,脾胃鼓舞無權。今擬養正和胃,寒涼慎用,慮過猶不及也。

西洋參(米炒,五錢),朱茯神(三錢),川石斛(三錢),生甘草(五分),通草(八分),栝蔞皮(二錢),廣橘白(一錢),川貝母(二錢),北秫米(包,三錢)

巫左,濕溫症已延月,寒熱時輕時劇,口乾不喜飲,腑行溏薄。初由伏邪濕熱,蘊於募原,少陽樞機不和,太陰為濕所困,清氣不升。閱前方參、附、龍、牡、薑、桂、二陳等劑,溫澀太過,致伏邪無路可出,愈郁愈深,如膠似漆。邪遏化熱,濕遏化燥,傷陰劫津,化源告竭,氣逆而促,神糊譫語,所由來也。

舌苔黑糙而垢,有似少陰熱結旁流、急下存陰之條,無如脈象左弦細促數,右部虛散,腹無燥實堅滿之形,安有可下之理?陰液枯槁,正氣亦匱,厥脫之變,即在目前矣。勉擬增液生津,以救其焚,亦不過盡人力以冀天眷!

西洋參(三錢),朱茯神(三錢),天竺黃(一錢五分),嫩鉤鉤(後入,三錢),大麥冬(二錢),紫貝齒(三錢),銀柴胡(八分),枳實炭(八分),霍石斛(三錢),川貝母(二錢),清炙草(四分),炒竹茹(一錢五分)

費右,濕溫三候,灼熱不退,舌絳起刺,脈洪數。溫邪化火,由氣入營,熱邪內熾,擾犯包宮,傷津劫液,化源欲竭。以致唇焦齒垢,譫語妄言,內陷重症,危篤之至。擬養陰救液,清火開竅,未識能有挽回否。

犀角尖(三分),粉丹皮(一錢五分),帶心麥冬(三錢),鮮石菖蒲(五分),鮮生地(三錢),京赤芍(一錢五分),上川連(三分),鮮竹葉心(三錢),帶心連翹(三錢),京玄參(三錢),天竺黃(二錢),活蘆根(去節,一兩),牛黃清心丸(一粒,另研細末化服)

葉左,初病喉痧,治愈之後,因復感停滯,釀成濕溫。身熱有汗不解,臨晚畏寒,入夜熱勢較盛,天明即覺輕減,已有三候。口乾不多飲,小溲短赤,逾時有粉汁之形。苔薄黃,脈濡數。素有失紅,陰虛體質,疊進清溫化濕之劑,其熱非特不減,反加膚腫足腫,臍腹飽滿,面浮咳嗽。細推病情。

白話文:

濕溫案

第一診: 原方加入西洋參和鮮藕,以生津涼解。病人灼熱感明顯減輕,睡眠安穩,夢語停止。但紅疹遍佈,脈象數而不安,舌頭光紅,小便黃,七、八天未換衣,陰液難以迅速恢復,餘熱未消。因此繼續使用生津泄熱,兼通腑氣的藥方,雖緩和瀉下,但也考慮到滋陰。

第二診: 濕溫病程二十二天,灼熱感已退,睡眠安穩,精神清爽,紅疹漸退,腑氣通暢,舌頭紅,苔微白,脈象濡軟但較快,精神疲倦,小便淡黃,食慾不振。邪氣已退,但正氣虛弱,脾胃功能受損。因此改用養正和胃的藥方,避免使用寒涼藥物,以免過猶不及。

第三診: 濕溫病程已持續一個月,寒熱時輕時重,口乾但不願喝水,大便稀溏。起初是伏邪濕熱蘊積於腹部,少陽經氣不通暢,太陰經被濕邪困阻,清氣不能上升。之前的藥方使用了溫熱藥物,導致濕邪鬱積更深。邪氣化熱傷陰,導致氣逆、神志不清、胡言亂語。

舌苔黑糙,看似少陰經熱結,但脈象卻是左弦細數,右部虛散,腹部也沒有燥實堅滿的症狀,不適合瀉下。陰液枯竭,正氣不足,危急情況迫在眉睫。因此改用增液生津的藥方,盡人事以聽天命。

第四診: 濕溫病程三日,灼熱不退,舌頭紅絳並有裂紋,脈象洪數。溫邪化火,熱邪侵入營衛,熱邪內盛,擾亂心神,傷津耗液,體力將竭。病人出現口唇焦乾、齒垢、譫語等危重症狀。因此使用養陰清火、開竅的藥方,但能否挽回性命尚未知。

第五診: 病人先患喉痧痊癒後,再次感染導致濕溫。發熱伴有汗出不解,傍晚畏寒,夜間發熱加重,天亮後減輕,已持續三日。口乾但不願多喝水,小便短赤,有時帶有粉紅色。苔薄黃,脈象濡數。病人原本陰虛體質,使用清溫化濕的藥物後,發熱不僅未減,反而出現水腫、腹部脹滿、咳嗽等症狀。需仔細分析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