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

1. 疝氣案

陳左,厥陰之脈,循陰器而絡睪丸。厥陰者,肝也。肝失疏泄,濕熱下注,膀胱宣化失司,小溲夾濁,偏疝墜脹疼痛,苔膩,脈濡數。經云:諸液渾濁,皆屬於熱。又云:肝病善痛。是無形之厥氣,與有形之濕熱,互相為患也。當宜疏泄厥氣,淡滲濕熱。

白話文:

陳左(左邊腹股溝),是肝經所循行的部位,與睪丸相連。肝屬厥陰。肝臟不能疏泄,造成濕熱下流,影響膀胱功能異常,導致小便混濁,出現單側陰囊腫脹疼痛,舌苔膩,脈象濡數。經典記載:「各種混濁的液體,都與熱有關。」又說:「肝病容易疼痛。」說明無形的厥氣和有形的濕熱會互相影響、造成疾病。治療原則應當疏泄厥氣,清淡利尿,化解濕熱。

柴胡梢(七分),延胡索(一錢),路路通(二錢),炒赤芍(一錢五分),塊滑石(三錢),赤茯苓(三錢),車前子(三錢),荸薺梗(一錢五分),金鈴子(二錢),陳橘核(一錢五分),粉萆薢(三錢),黑山梔(一錢五分),細木通(八分),枸橘(打,一枚)

白話文:

柴胡根尖(七分),延胡索(一錢),通草(二錢),炒赤芍(一錢五分),塊滑石(三錢),赤茯苓(三錢),車前草子(三錢),荸薺梗(一錢五分),金鈴子(二錢),陳橘核(一錢五分),粉靈芝(三錢),黑山梔(一錢五分),細通草(八分),枸橘(一粒,搗碎)

李左,濕火挾厥氣下注,勞動過度,偏疝墜脹疼痛,口乾內熱,小溲渾濁,納穀不香,胸脘悶脹,脈弦數,苔膩而黃。脾胃清氣不能上升,小腸膀胱濁氣不得下降,肝氣失於疏泄,脾虛生濕,濕鬱生痰,痰火瘀凝,清不升而濁不降,然皆素體氣虛之所致也。姑擬健脾胃,清濕火,俾清氣自升,濁氣得降。

白話文:

李左患有濕熱之邪並伴有厥氣下行,過度勞累後出現偏側疝氣,伴有墜脹疼痛,口乾內熱,小便渾濁,食慾不振,胸脘悶脹,脈搏弦數,舌苔膩黃。其病因在於脾胃清氣無法上升,小腸膀胱的濁氣無法下降,肝氣疏泄失調,脾虛生濕,濕氣鬱結化痰,痰液與火熱瘀滯,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而其根本原因是患者體質虛弱。

治療方針:暫且以健脾胃、清濕熱為原則,使清氣自然上升,濁氣得以下降。

炒白朮(二錢),赤茯苓(三錢),陳廣皮(一錢),陳橘核(一錢五分),炒知母(二錢),炒黃耆(三錢),粉萆薢(三錢),荔枝核(三錢),軟柴胡(五分),酒炒黃柏(一錢),小茴香(五分),清炙草(五分)

白話文:

炒白朮(12克),赤茯苓(18克),陳廣陳皮(6克),陳橘核(9克),炒知母(12克),炒黃耆(18克),粉葛(18克),荔枝核(18克),軟柴胡(3克),酒炒黃柏(6克),小茴香(3克),清炙甘草(3克)

又診,前進健脾胃,清濕火,偏疝略收,疼痛漸止,胸悶不舒,清氣有上升之象,濁氣有下降之勢。擬原方更進一籌。

原方去柴胡,加金鈴子(一錢五分)、延胡索(五分)。

白話文:

再次診脈後,調理健脾健胃,清熱利濕,疝氣症狀稍有減輕,疼痛逐漸減緩,胸悶不適感減輕,胸中清氣上行,濁氣下行。打算在原來的方劑上進一步調整改良。

莫左,疝氣墜脹,腹痛筋急,泛泛作惡,甚則脘痛嘔吐,脈弦細,苔薄膩。中陽衰弱,厥氣失於疏泄。姑擬大建中湯治之。

白話文:

莫左症狀表現為疝氣墜脹、腹痛筋急、泛泛作惡,嚴重時會出現胃脘痛和嘔吐,脈象弦細,舌苔薄膩。這是由於人體中陽衰弱,厥氣得不到疏泄所致。初步考慮使用大建中湯治療。

炒潞黨參(二錢),淡吳萸(八分),金鈴子(一錢五分),熟附片(二錢),川花椒(五分),延胡索(八分),炮薑炭(八分),姜半夏(三錢),路路通(一錢五分),絲瓜絡(一錢五分),酒炒桑枝(三錢)

江左,高年氣虛,疝氣屢發,墜脹作痛,小溲短赤,睡則略安。治宜補中氣,疏厥氣,以丸代煎,緩圖功效。

白話文:

炒潞黨參(12克),淡吳萸(4克),金鈴子(7.5克),熟附片(12克),川花椒(2.5克),延胡索(4克),炮薑炭(4克),姜半夏(15克),路路通(7.5克),絲瓜絡(7.5克),酒炒桑枝(15克)

補中益氣丸(一兩),橘核丸(二兩)

每早晚各服二錢,開水送下。

白話文:

補中益氣丸(60 克),橘核丸(120 克)

黃左,勞倦奔走,元氣下陷,睪丸墜脹,不能行動,胸脘不舒。肝主筋,睪丸為筋之所聚。先建其中氣,俾得元氣上升,睪丸自能不墜。

白話文:

藥方:

炙黃耆(三錢),炙升麻(一錢),小茴香(五分),炒潞黨(三錢),柴胡梢(五分),陳廣皮(一錢五分),炒白朮(三錢),清炙草(五分),廣木香(五分),橘核丸(吞服,三錢)

* 黃耆(乾烤,3錢)

* 升麻(乾烤,1錢)

* 小茴香(5分)

* 潞黨參(炒過,3錢)

* 柴胡梢(5分)

* 陳皮(1錢5分)

* 白朮(炒過,3錢)

* 清炙草(5分)

* 木香(5分)

* 橘核丸(吞服,3錢)

又診,墜痛已止,舉動亦便。前進補中益氣湯,甚為合度,仍守原法治之。

白話文:

醫生開了藥方:黃芪(烤乾,3錢)、升麻(烤乾,1錢)、小茴香(5分)、潞黨參(炒過,3錢)、柴胡梢(5分)、陳皮(1錢5分)、白朮(炒過,3錢)、炙甘草(5分)、木香(5分),還有橘核丸(吞服,3錢)。醫生診斷後發現,病人墜痛已經止住,行動也方便了。繼續服用補中益氣湯,效果很好,要繼續按照原來的方案治療。

炙黃耆(三錢),雲苓(三錢),炙升麻(六分),炒潞黨(三錢),細青皮(一錢五分),金鈴子(一錢五分),清炙草(五分),荔枝核(三錢),延胡索(五分),佛手柑(八分),

費左,偏疝墜脹作痛,頭內眩暈,泛泛作惡,厥氣失於疏泄,肝氣肝陽易於上升,治宜清肝理氣。

白話文:

炙黃耆(12克),雲苓(12克),炙升麻(2.4克),炒潞黨(12克),細青皮(6克),金鈴子(6克),清炙草(2克),荔枝核(12克),延胡索(2克),佛手柑(3.2克)

金鈴子(一錢五分),雲苓(三錢),荔枝核(三錢),延胡索(五分),姜半夏(三錢),橘核丸(吞服,三錢),煅石決(二錢),細青皮(一錢五分),小茴香(五分),白蒺藜(三錢),酒炒桑枝(三錢)

白話文:

金鈴子(0.75 克),雲苓(1.5 克),荔枝核(1.5 克),延胡索(0.25 克),姜半夏(1.5 克),橘核丸(吞服,1.5 克),煅石決(1 克),細青皮(0.75 克),小茴香(0.25 克),白蒺藜(1.5 克),酒炒桑枝(1.5 克)

2. 癃閉案

王左,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上焦不宣,則下焦不通,以肺為水之上源,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也。疏其源則流自潔,開其上而下自通,譬之沉竹管於水中,一指遏其上竅,則滴水不墜,去其指則管無餘水矣,治癃閉不當如是乎?

白話文:

在人體中,三焦是一個疏通水道的樞紐,水道從這裡流出。如果上焦不通暢,則下焦也會不通暢。因為肺是水液的源頭,如果肺部無法疏通水液,水液就無法輸送到膀胱。只有疏通源頭,水液才能自然流淌。打開上焦,下焦自然就通暢了。就好像將一根竹筒沉入水中,用手指堵住上面的孔,那麼一滴水都流不出來。而當你鬆開手指,筒中就不會再有水了。治療小便不通暢不也應該遵循這個道理嗎?

苦桔梗(一錢),帶皮杏仁(三錢),赤茯苓(三錢),六一散(包,三錢),炙升麻(八分),黑山梔(一錢五分),黃柏(鹽水炒,一錢),知母(鹽水炒,一錢),肉桂心(飯丸吞服,二分),土牛膝根(三錢),鮮車前草汁(二兩),鮮藕汁(二味燉溫沖服,二兩)

白話文:

苦桔梗(5克),帶皮杏仁(15克),赤茯苓(15克),六一散(15克),炙製升麻(4克),黑山梔(7.5克),黃柏(以鹽水炒製,5克),知母(以鹽水炒製,5克),肉桂心(研磨成丸,以飯糰包覆,1克),土牛膝根(15克),鮮車前草汁(100毫升),鮮藕汁(100毫升,燉溫後服用)

沈左,小溲頻數,少腹脹痛。經云:下焦絡腎屬膀胱,別於迴腸而滲入焉,此證少陰真火不充,太陽之寒水,轉為濕熱所阻,少陰無火,故小溲數而不暢,太陽為濕熱阻滯,故氣不通而脹痛。法當暖臟泄熱,冀火歸其源,水得其道,擬滋腎通關飲。

白話文:

沈左患有小便頻繁、小腹脹痛的症狀。經典記載:下焦與腎臟相連接,與膀胱相通,並與迴腸相連接而滲入其中。此症狀是由於少陰真火不足,太陽之寒水轉變為濕熱阻滯所致。少陰無火,故小便次數多而排尿不暢;太陽濕熱阻滯,故氣血不通,導致脹痛。治療方法應以溫暖臟腑、瀉除濕熱為主,期使真火歸於本源,水液得以正常運作。擬用滋腎通關飲。

肥知母(三錢),川黃柏(三錢),肉桂心(三分)

朱左,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小溲頻數,入夜更甚,延今一載余,症屬纏綿。姑擬補中益氣,滋腎通關。

白話文:

肥大的知母用三錢,四川產的黃柏用三錢,肉桂的心部用三分。

患者左侧身体不适,中气不足,导致排泄物发生变化。小便次数增多,尤其到了晚上更加严重,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一年多,症状较为缠绵。暂时拟采用补中益气、滋养肾脏并促进其功能的方法来治疗。

炒潞黨參(一錢五分),清炙草(五分),雲茯苓(三錢),陳廣皮(一錢),川升麻(三分),清炙黃耆(二錢),苦桔梗(一錢),全當歸(二錢),生白朮(一錢五分),生蒲黃(包,三錢),小薊根(二錢),滋腎通關丸(包,三錢)

白話文:

**炒潞黨參:**15 克

清炙草: 5 克(去除雜質並烘製過的草藥)

雲茯苓: 30 克

陳廣皮: 10 克(乾燥後的柑橘皮)

川升麻: 3 克

清炙黃耆: 20 克(去除雜質並烘製過的黃芪)

苦桔梗: 10 克

全當歸: 20 克

生白朮: 15 克

生蒲黃: 30 克(蒲黃放入布包中)

小薊根: 20 克

滋腎通關丸: 30 克(丸藥放入布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