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八 (5)

回本書目錄

卷八 (5)

1. 牙岩

何右,營血久虧,肝鬱不達,郁從火化,火性上炎,致發牙岩,已延半載,慮其翻花出血,下部痠軟乏力。擬養營清上。

小生地(四錢),肥知母(一錢五分),生甘草(六分),粉丹皮(二錢),京赤芍(二錢),連翹殼(三錢),川黃柏(一錢五分),京玄參(二錢),大貝母(三錢),生蒲黃(包,三錢),藕節(四枚)

白話文:

這位患者的名為何右,他長期營養不良導致血液虧損,加上肝氣鬱結無法順利運行,鬱悶的情緒轉化為內火,由於火性向上,導致牙齦腫痛如岩石般堅硬,這種情況已經持續了半年。令人擔心的是,他的牙齦有時會翻開流血,下肢感到酸軟無力。因此,我們打算用藥物來滋養他的身體並清除上焦的熱毒。

具體的藥方包括:小生地四錢,肥知母一錢五分,生甘草六分,粉丹皮二錢,京赤芍二錢,連翹殼三錢,川黃柏一錢五分,京玄參二錢,大貝母三錢,生蒲黃(需包好)三錢,藕節四枚。

2. 大頭瘟

沈右,重感氤氳之邪,引動伏溫,外發溫毒,滿面紅腫,透及後腦,耳根結塊,久而不消,形寒身熱,逾時得汗而解,胸悶不思飲食,舌苔薄膩微黃,脈象左弦數右濡數,慮其纏綿增劇。姑擬清解伏溫,而化痰瘀。

薄菏葉(八分),朱茯神(三錢),荊芥穗(八分),鮮竹茹(一錢五分),清水豆卷(四錢),熟牛蒡(二錢),江枳殼(一錢),連翹殼(三錢),大貝母(三錢),淨蟬衣(八分),苦桔梗(一錢),生赤芍(二錢),板藍根(三錢)

二診,大頭瘟復發,滿面腫紅焮痛,寒熱日發兩次,得汗而解,胸悶不思飲食,口乾不多飲,耳根結塊,久而不消,舌苔薄膩,脈象左弦數右濡數。伏溫時氣,客於少陽陽明之絡,溫從內發,故吳又可云:治溫有汗而再汗之例。體質雖虛,未可滋養,恐有留邪之弊。昨投普濟消毒飲加減,尚覺獲效,仍守原法為宜。

薄荷葉(八分),朱茯神(三錢),金銀花(三錢),生草節(四分),板藍根(二錢),熟牛蒡(二錢),苦桔梗(一錢),連翹殼(三錢),生赤芍(二錢),淨蟬衣(八分),輕馬勃(八分),鮮竹茹(二錢),通草(八分)

三診,大頭瘟之後,頭面紅色未退,睡醒後時覺烘熱,逾時而平。舌苔乾白而膩,脈象左弦數右濡滑,餘溫留戀少陽陽明之絡,引動厥陽升騰,所有之痰濕阻於中焦,陽明通降失司,納穀減少,小溲短赤,職是故也。滋陰則留邪,燥濕則傷陰,有顧此失彼之弊。再擬清泄伏溫為主,宣化痰濕佐之。

霜桑葉(三錢),生赤芍(二錢),赤茯苓(三錢),夏枯草(一錢五分),滁菊花(三錢),連翹殼(三錢),福澤瀉(一錢五分),枯碧竹(三錢),薄荷炭(八分),輕馬勃(八分),象貝母(三錢),鮮竹茹(一錢五分),金銀花露(後入,六兩)

四診,昨投清泄伏溫,宣化痰濕之劑,頭面紅色略減,烘熱稍平,納穀減少,舌乾白而膩,余濕留戀陽明之絡,厥陽易於升騰,痰濕互阻中焦,脾胃運輸無權。已見效機,仍守原意出入,陰分雖虧,不可滋養,俾得伏溫速清,則陰分自復。

冬桑葉(三錢),象貝母(三錢),輕馬勃(八分),碧玉散(包,三錢),滁菊花(三錢),生赤芍(二錢),赤茯苓(二錢),廣橘白(一錢),薄荷葉(八分),連翹殼(三錢),福澤瀉(一錢五分),鮮竹茹(一錢五分),夏枯草(一錢五分),金銀花露(後入,六兩)

五診,面部紅色漸退,烘熱形寒,時作時止,胸悶不舒,納穀減少,舌中微剝,後薄膩,脈象左濡小右濡滑。陰分本虧,肝經氣火易升,濕痰中阻,胃失降和,絡中蘊濕未楚,營衛失其常度。今擬清泄厥陽,和胃化痰,待伏溫肅清後,再為滋陰潛陽可也。

白話文:

大頭瘟

第一次診斷:患者感受了溫熱的邪氣,導致體內潛伏的溫邪發作,出現溫毒外發的症狀,臉部紅腫,腫脹蔓延至後腦,耳根處有腫塊,持續不消退。患者同時伴有怕冷發熱交替出現的症狀,出汗後症狀會減輕。此外,患者胸悶、食慾不振,舌苔薄而濕潤略帶黃色,脈象左側弦細有力,右側濡弱而數。考慮病情可能會反覆加重,因此初步治療方案是清解體內潛伏的溫邪,並化解痰瘀。

處方:薄荷葉、朱茯神、荊芥穗、鮮竹茹、清水豆卷、熟牛蒡、江枳殼、連翹、大貝母、淨蟬衣、苦桔梗、生赤芍、板藍根。

第二次診斷:大頭瘟復發,臉部腫脹發紅疼痛,每天發冷發熱各兩次,出汗後症狀減輕,胸悶、食慾不振,口渴但不願多喝水,耳根腫塊持續存在。舌苔薄而濕潤,脈象左側弦細有力,右側濡弱而數。考慮溫邪之氣滯留於少陽和陽明經絡,溫邪由內而外發作。因此,參考吳又可的經驗,即使患者出汗了,仍然需要再次促進出汗。雖然患者體質虛弱,但目前不宜滋補,以免邪氣滯留。上次用普濟消毒飲加減後效果尚可,故仍沿用此方。

處方:薄荷葉、朱茯神、金銀花、生草節、板藍根、熟牛蒡、苦桔梗、連翹、生赤芍、淨蟬衣、輕馬勃、鮮竹茹、通草。

第三次診斷:大頭瘟痊癒後,臉部紅腫尚未完全消退,睡醒後有時感到發熱,過一會兒就好了。舌苔乾燥發白且濕潤,脈象左側弦細有力,右側濡弱而滑。餘溫滯留於少陽和陽明經絡,導致厥陰之氣上升,痰濕阻礙中焦,陽明經氣的下降功能失調,導致食慾減退,小便短赤。滋陰會導致邪氣滯留,燥濕則會傷陰,因此治療需注意平衡。此次治療方案以清泄伏溫為主,宣化痰濕為輔。

處方:霜桑葉、生赤芍、赤茯苓、夏枯草、滁菊花、連翹、澤瀉、枯碧竹、薄荷炭、輕馬勃、象貝母、鮮竹茹、金銀花露(後下)。

第四次診診斷:上次使用清泄伏溫、宣化痰濕的藥方後,臉部紅腫減輕,發熱好轉,但食慾仍然不佳,舌苔乾燥發白且濕潤,餘濕滯留於陽明經絡,厥陰之氣容易上升,痰濕互阻中焦,脾胃運化功能受阻。病情已有好轉,繼續沿用原方加減,雖然陰虛,但目前不宜滋補,應先清除溫邪,陰虛自然會恢復。

處方:冬桑葉、象貝母、輕馬勃、碧玉散、滁菊花、生赤芍、赤茯苓、廣橘白、薄荷葉、連翹、澤瀉、鮮竹茹、夏枯草、金銀花露(後下)。

第五次診斷:臉部紅腫基本消退,發熱時有時無,胸悶不適,食慾不振,舌苔中間部分微脫落,舌根部薄而濕潤,脈象左側濡弱細小,右側濡弱而滑。患者陰虛體質,肝經氣火容易上升,痰濕阻礙中焦,胃氣下降功能失調,經絡中濕邪未盡清除,營衛之氣失衡。此次治療方案是清泄厥陰之火,和胃化痰,待溫邪徹底清除後,再考慮滋陰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