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泄瀉案

匡孩,泄瀉黃水,已延旬余,口舌糜腐,妨於吮乳。指紋色紫,已到氣關,此脾土已虛,濕熱內蘊,熱蒸於上,濕注於下,濕多成五泄也。生甫數月,小舟重載,勿輕視之。

生白朮(一錢五分),炒淮藥(二錢),赤茯苓(三錢),炒扁豆衣(三錢),薄荷葉(六分),川雅連(四分),生甘草(四分),焦楂炭(二錢),車前子(一錢五分),乾荷葉(一角),陳倉米(一合,煎水煎藥)

鄺孩,泄瀉色青如藍,日七八次,腹鳴作痛,納少溲赤,舌苔黃白相兼。此風邪從臍而入腸胃,挾滯交阻,中土不運,清濁不分也。

炒黑防風(一錢),炒黑荊芥(一錢),生白朮(二錢),赤茯苓(三錢),炒扁豆衣(三錢),煨木香(八分),廣陳皮(一錢),焦楂炭(三錢),雞金炭(二錢),陳萊菔英(三錢),戊己丸(包,一錢)

談右,泄瀉黃水,為日已久,腎主二便,始因濕勝而濡瀉,繼因濡瀉而傷陰。濁陰上干則面浮,清陽下陷則足腫。脾濕入於帶脈,帶無約束之權,以致帶下頻頻。脾津不能上蒸,則內熱口乾。浮陽易於上升,則頭眩眼花。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痠。脈象弦細,脾失健運之功,胃乏坤順之德。

營血虛則肝燥,脾濕陷則腎寒。擬參苓白朮散加味,養胃扶土而助命火,譬之釜底添薪,則釜中之水,自能化氣上行,四旁受其滋溉,則少火充足,胃納漸加,即真陰自生,而濕自化,虛熱乃不治自平矣。

炒潞黨(三錢),淮山藥(三錢),焦白芍(三錢),煅牡蠣(五錢),連皮苓(三錢),生甘草(八分),厚杜仲(三錢),紅棗(三枚),炒於術(二錢),熟附子(二錢),煅龍骨(三錢)

王右,脾土薄弱,濕滯易停,泄瀉青水。乃風邪淫肝,肝木乘脾,脾胃運化失常,納少神疲,脈濡軟。宜以扶土和中,祛風勝濕。

炒白朮(二錢),雲茯苓(三錢),範志曲(三錢),炙甘草(五分),焦白芍(二錢),扁豆衣(三錢),炒穀芽(三錢),黑防風(一錢五分),陳廣皮(一錢),乾荷葉(一角)

吳左,泄瀉傷脾,脾陽式微,清氣下陷,脾主四肢,陽不運行於四肢,衛氣乃不能衛外為固。虛陽逼津液而外泄,大有亡陽之慮。擬附子理中,合二加龍骨牡蠣主治。

熟附塊(三錢),炮薑炭(八分),川桂枝(一錢),浮小麥(三錢),吉林參(一錢),雲茯苓(三錢),大白芍(二錢),炒於術(一錢五分),炙黃耆(三錢),煅龍骨(三錢),炙甘草(八分),炙升麻(五分),煅牡蠣(四錢)

朱左,嘔吐傷胃,泄瀉傷脾,脾胃兩敗,健運失常,木乘土位,清不升而濁不降。宜抑木扶土,佐入益火之品。

熟附塊(一錢),雲茯苓(三錢),黑防風(一錢五分),生薑(二片),焦於術(二錢),姜半夏(三錢),大砂仁(八分),範志曲(三錢),炒白芍(三錢),廣陳皮(一錢),煨木香(五分)

白話文:

泄瀉案

**病例一:**一個孩子,拉肚子排出黃色水樣便,已經持續十多天了,嘴巴和舌頭糜爛,影響吃奶。指甲呈現紫色,已經到了氣關的位置。這是脾虛濕熱內蘊的表現,熱氣往上蒸騰,濕邪往下流注,濕邪過盛導致五泄(腹瀉)。孩子才出生幾個月,就像小船承載過重的貨物,不可輕視。

處方:白朮(1.5克),炒淮山藥(2克),赤茯苓(3克),炒扁豆衣(3克),薄荷葉(0.6克),川黃連(0.4克),生甘草(0.4克),焦山楂炭(2克),車前子(1.5克),乾荷葉(一小片),陳倉米(10克,煎水服用)。

**病例二:**一個孩子,拉肚子排出青綠色像藍靛一樣的便,每天七八次,肚子鳴叫疼痛,食慾差,小便顏色深紅,舌苔黃白相間。這是風邪從肚臍進入腸胃,導致氣機阻滯,脾胃運化失常,清濁不分。

處方:炒黑防風(1克),炒黑荊芥(1克),生白朮(2克),赤茯苓(3克),炒扁豆衣(3克),煨木香(0.8克),廣陳皮(1克),焦山楂炭(3克),雞內金炭(2克),萊菔子(3克),戊己丸(1克,包)。

**病例三:**某人,拉肚子排出黃色水樣便,已經持續很久了。腎主宰二便,最初是濕邪過盛導致腹瀉,接著腹瀉又傷及腎陰。濁陰之氣上逆則面部浮腫,清陽之氣下陷則腳部腫脹。脾濕侵入帶脈,帶脈失其約束功能,導致帶下量多。脾液不能上輸,則內熱口乾;陽氣容易上浮,則頭暈眼花;腰為腎之府,腎虛則腰痠。脈象弦細,脾失運化之功,胃失和降之德。

營血虛則肝燥,脾濕下陷則腎寒。擬用參苓白朮散加減,以滋補脾胃,溫補腎陽,就像在鍋底添柴,鍋裡的水自然會沸騰,周圍也會受其滋潤,這樣少火就能充足,胃口就會漸漸好轉,真陰就會自行產生,濕邪也會自行消退,虛熱自然會痊癒。

處方:炒黨參(3克),淮山藥(3克),焦白芍(3克),煅牡蠣(5克),茯苓(3克),生甘草(0.8克),杜仲(3克),紅棗(3枚),炒白朮(2克),熟附子(2克),煅龍骨(3克)。

**病例四:**某人,脾胃虛弱,濕邪容易停滯,拉肚子排出青色水樣便。這是風邪侵犯肝臟,肝木克脾,導致脾胃運化失常,食慾不振,精神疲倦,脈象濡弱。治療應當健脾和胃,祛風除濕。

處方:炒白朮(2克),茯苓(3克),蒼朮(3克),炙甘草(0.5克),焦白芍(2克),扁豆衣(3克),炒穀芽(3克),黑防風(1.5克),廣陳皮(1克),乾荷葉(一小片)。

**病例五:**某人,腹瀉損傷脾陽,脾陽衰弱,清氣下陷,脾主四肢,陽氣不能運行於四肢,衛氣不能護衛肌表。虛陽逼迫津液外泄,有亡陽的危險。擬用附子理中湯加減,加龍骨牡蠣以安神斂陰。

處方:熟附子(3克),炮薑炭(0.8克),桂枝(1克),浮小麥(3克),黨參(1克),茯苓(3克),白芍(2克),炒白朮(1.5克),炙黃耆(3克),煅龍骨(3克),炙甘草(0.8克),炙升麻(0.5克),煅牡蠣(4克)。

**病例六:**某人,嘔吐傷及胃,腹瀉傷及脾,脾胃都受損,運化失常,肝木克脾,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治療應當抑肝扶脾,並佐以溫補腎陽的藥物。

處方:熟附子(1克),茯苓(3克),黑防風(1.5克),生薑(2片),焦白朮(2克),乾薑半夏(3克),砂仁(0.8克),蒼朮(3克),炒白芍(3克),廣陳皮(1克),煨木香(0.5克)。

注意:以上僅為古代醫案的現代白話文翻譯,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請勿自行用藥,如有疾病,請諮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