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八 (3)

1. 牙岩

何右,營血久虧,肝鬱不達,郁從火化,火性上炎,致發牙岩,已延半載,慮其翻花出血,下部痠軟乏力。擬養營清上。

白話文:

何先生,氣血虧虛已久,肝氣鬱結不通,鬱結轉化為火,火氣上炎,導致牙齦發炎和出血,已經持續了半年。擔心牙齦繼續發炎出血,導致下半身酸軟無力。我建議滋養氣血,清熱降火。

小生地(四錢),肥知母(一錢五分),生甘草(六分),粉丹皮(二錢),京赤芍(二錢),連翹殼(三錢),川黃柏(一錢五分),京玄參(二錢),大貝母(三錢),生蒲黃(包,三錢),藕節(四枚)

白話文:

生生地黃(24 克)

熟知母(9 克)

生甘草(3.6 克)

粉丹皮(12 克)

赤芍藥(12 克)

連翹殼(18 克)

川黃柏(9 克)

玄參(12 克)

貝母(18 克)

生蒲黃(加紙包,18 克)

藕節(4 片)

2. 大頭瘟

沈右,重感氤氳之邪,引動伏溫,外發溫毒,滿面紅腫,透及後腦,耳根結塊,久而不消,形寒身熱,逾時得汗而解,胸悶不思飲食,舌苔薄膩微黃,脈象左弦數右濡數,慮其纏綿增劇。姑擬清解伏溫,而化痰瘀。

白話文:

沈右感染了濕熱邪氣,引發了潛伏的暑熱,發作為熱毒病,全臉紅腫,一直蔓延到後腦勺,耳根長了硬塊,拖延很久都沒有消退,身體寒冷卻發燒,過一段時間出汗才會好轉,胸悶不想吃東西,舌苔薄而膩,微黃,脈象左側弦緊且跳動得快,右側濡滑且跳動得快,擔心病情會纏綿不愈而加重。打算先用清熱藥解暑熱,再用化痰散血瘀的藥治療。

薄菏葉(八分),朱茯神(三錢),荊芥穗(八分),鮮竹茹(一錢五分),清水豆卷(四錢),熟牛蒡(二錢),江枳殼(一錢),連翹殼(三錢),大貝母(三錢),淨蟬衣(八分),苦桔梗(一錢),生赤芍(二錢),板藍根(三錢)

白話文:

薄荷葉(1.6 克),朱茯苓(6 克),荊芥穗(1.6 克),新鮮竹茹(3 克),豆腐皮(8 克),熟牛蒡(4 克),枳殼(2 克),連翹殼(6 克),貝母(6 克),蟬蛻(1.6 克),桔梗(2 克),生赤芍(4 克),板藍根(6 克)

二診,大頭瘟復發,滿面腫紅焮痛,寒熱日發兩次,得汗而解,胸悶不思飲食,口乾不多飲,耳根結塊,久而不消,舌苔薄膩,脈象左弦數右濡數。伏溫時氣,客於少陽陽明之絡,溫從內發,故吳又可云:治溫有汗而再汗之例。體質雖虛,未可滋養,恐有留邪之弊。昨投普濟消毒飲加減,尚覺獲效,仍守原法為宜。

白話文:

第二次問診,大頭瘟復發,滿臉腫脹、發紅發燙、疼痛,寒熱交替,每天早晚發作兩次,出汗後會減輕,但胸口悶脹不想吃東西,口乾但不特別想喝水,兩邊耳根有腫塊,持續許久未消散,舌苔薄而膩,脈象左邊弦而快,右邊濡滑而快。伏溫時氣侵犯少陽陽明經絡,溫熱從內部發出,所以吳又可說:治療溫熱病有出汗後再出一次汗的案例。患者體質雖然虛弱,但不可立即滋補,否則可能導致邪氣滯留。昨日開立的普濟消毒飲加減方,尚且有效,仍按照原方治療較為妥當。

荷葉(八分),朱茯神(三錢),金銀花(三錢),生草節(四分),板藍根(二錢),熟牛蒡(二錢),苦桔梗(一錢),連翹殼(三錢),生赤芍(二錢),淨蟬衣(八分),輕馬勃(八分),鮮竹茹(二錢),通草(八分)

白話文:

薄荷葉(0.64 克),朱茯神(2.4 克),金銀花(2.4 克),生草節(0.32 克),板藍根(1.6 克),熟牛蒡(1.6 克),苦桔梗(0.8 克),連翹殼(2.4 克),生赤芍(1.6 克),淨蟬衣(0.64 克),輕馬勃(0.64 克),鮮竹茹(1.6 克),通草(0.64 克)

三診,大頭瘟之後,頭面紅色未退,睡醒後時覺烘熱,逾時而平。舌苔乾白而膩,脈象左弦數右濡滑,餘溫留戀少陽陽明之絡,引動厥陽升騰,所有之痰濕阻於中焦,陽明通降失司,納穀減少,小溲短赤,職是故也。滋陰則留邪,燥濕則傷陰,有顧此失彼之弊。再擬清泄伏溫為主,宣化痰濕佐之。

白話文:

三次診療後,大頭瘟後,頭面紅色未褪,睡醒後有時感到發熱,過段時間就平復了。舌苔乾燥發白而有膩感,脈象左邊弦細而脈數較快,右邊濡滑,餘熱仍留戀於少陽和陽明的經絡中,引發厥陽上升發熱,體內的痰濕阻滯在中焦,陽明經脈通降的功能失調,進食減少,小便短赤。這是發病的原因。如果只滋陰會使邪氣滯留,如果只燥濕會傷陰,這樣顧此失彼,難以痊癒。再次診療後,決定以清泄伏熱為主,並輔以宣化痰濕的方法。

桑葉(三錢),生赤芍(二錢),赤茯苓(三錢),夏枯草(一錢五分),滁菊花(三錢),連翹殼(三錢),福澤瀉(一錢五分),枯碧竹(三錢),薄荷炭(八分),輕馬勃(八分),象貝母(三錢),鮮竹茹(一錢五分),金銀花露(後入,六兩)

白話文:

中醫古文:

霜桑葉(三錢),生赤芍(二錢),赤茯苓(三錢),夏枯草(一錢五分),滁菊花(三錢),連翹殼(三錢),福澤瀉(一錢五分),枯碧竹(三錢),薄荷炭(八分),輕馬勃(八分),象貝母(三錢),鮮竹茹(一錢五分),金銀花露(後入,六兩)

霜桑葉(15克),生赤芍藥(10克),赤茯苓(15克),夏枯草(7.5克),滁菊花(15克),連翹殼(15克),澤瀉(7.5克),枯碧竹(15克),薄荷炭(4克),馬勃(4克),象貝母(15克),鮮竹茹(7.5克),金銀花露(300毫升,後加入)

四診,昨投清泄伏溫,宣化痰濕之劑,頭面紅色略減,烘熱稍平,納穀減少,舌乾白而膩,余濕留戀陽明之絡,厥陽易於升騰,痰濕互阻中焦,脾胃運輸無權。已見效機,仍守原意出入,陰分雖虧,不可滋養,俾得伏溫速清,則陰分自復。

白話文:

經過上次開出的清熱利水、祛濕化痰的中藥治療,頭面部的潮紅症狀略有減輕,發熱症狀也稍微緩解,但食慾減退,舌頭乾、白且膩。這說明體內的濕邪和痰濕仍然滯留在陽明經絡,厥陽經容易上逆,痰濕阻滯中焦,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

雖然已經看到病人病情有所改善,但治療原則不變,仍需調整藥物劑量。雖然陰液虧損,但不能過度滋補,以免加重體內的濕熱,應該讓濕熱迅速清除,這樣陰液自然會恢復。

冬桑葉(三錢),象貝母(三錢),輕馬勃(八分),碧玉散(包,三錢),滁菊花(三錢),生赤芍(二錢),赤茯苓(二錢),廣橘白(一錢),薄荷葉(八分),連翹殼(三錢),福澤瀉(一錢五分),鮮竹茹(一錢五分),夏枯草(一錢五分),金銀花露(後入,六兩)

白話文:

冬桑葉(15克),象貝母(15克),輕馬勃(4克),碧玉散(包,15克),滁菊花(15克),生赤芍(10克),赤茯苓(10克),廣橘白(5克),薄荷葉(4克),連翹殼(15克),福澤瀉(7.5克),鮮竹茹(7.5克),夏枯草(7.5克),金銀花露(後加入,300克)

五診,面部紅色漸退,烘熱形寒,時作時止,胸悶不舒,納穀減少,舌中微剝,後薄膩,脈象左濡小右濡滑。陰分本虧,肝經氣火易升,濕痰中阻,胃失降和,絡中蘊濕未楚,營衛失其常度。今擬清泄厥陽,和胃化痰,待伏溫肅清後,再為滋陰潛陽可也。

白話文:

五官診斷發現,你的面部顏色逐漸褪去紅潤,有烘熱感但手腳冰涼,這種感覺時有時無。並且感到胸悶不適,食慾減退。舌苔中間微剝,根部較厚且發膩。脈象顯示左側濡弱細小,右側濡滑。

原因分析:你的陰分本就虛弱,肝經氣火容易上升,再加上濕痰阻滯其中,導致胃氣降和失常。體內還有濕氣蘊結,營衛失去了正常運行。

治療方案:現在建議先清瀉厥陽之氣,調和胃氣,化解痰濕。等體內的熱氣和濕氣清肅後,再滋陰潛陽。

冬桑葉(三錢),朱茯神(三錢),珍珠母(五錢),仙半夏(一錢五分),滁菊花(三錢),生赤芍(一錢五分),嫩白薇(一錢五分),北秫米(包,三錢),碧玉散(包,三錢),川象貝(各二錢),通草(八分),嫩鉤鉤(後入,三錢),鮮竹茹(一錢五分),橘白絡(各八分)

白話文:

冬桑葉(15克),朱茯苓(15克),珍珠母(25克),半夏(7.5克),滁菊花(15克),赤芍(7.5克),白薇(7.5克),秫米(包,15克),碧玉散(包,15克),川貝母(各10克),通草(4克),鉤藤(後放,15克),竹茹(7.5克),陳皮(各4克)

朱左,頭面腫大如斗,寒熱口乾,咽痛腑結,大頭瘟之重症也。頭為諸陽之首,惟風可到,風為天之陽氣,首犯上焦,肝胃之火,乘勢升騰,三陽俱病。擬普濟消毒飲加減。

白話文:

朱先生的頭面腫脹得像個鬥,發冷發熱、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腹中結塊,這是大頭瘟的重症。頭是陽氣匯聚的地方,只有風能到達。風是天空的陽氣,首先侵犯上焦,引起肝胃之火乘勢上衝,導致三條陽經同時發病。打算用普濟消毒飲加減方。

荊芥穗(一錢五分),青防風(一錢),軟柴胡(八分),酒炒黃芩(一錢五分),酒炒川連(八分),苦桔梗(一錢),連翹殼(三錢),炒牛蒡(二錢),輕馬勃(八分),生甘草(八分),炙殭蠶(三錢),酒製川軍(三錢),板藍根(三錢)

白話文:

荊芥穗(7.5 克),青防風(5 克),軟柴胡(4 克),炒黃芩(7.5 克),炒川連(4 克),苦桔梗(5 克),連翹殼(15 克),炒牛蒡(10 克),輕馬勃(4 克),生甘草(4 克),炙殭蠶(15 克),酒製川軍(15 克),板藍根(15 克)

二診,腫勢較昨大松,寒熱咽痛亦減。既見效機,未便更張。

荊芥穗(一錢五分),青防風(一錢),薄荷葉(八分),炒牛蒡(二錢),酒炒黃芩(一錢),酒炒川連(八分),生甘草(六分),苦桔梗(一錢),輕馬勃(八分),大貝母(三錢),炙殭蠶(三錢),連翹殼(三錢),板藍根(三錢)

白話文:

荊芥穗(7.5克),青防風(5克),薄荷葉(4克),炒牛蒡(10克),酒炒黃芩(5克),酒炒川連(4克),生甘草(3克),苦桔梗(5克),輕馬勃(4克),大貝母(15克),炙殭蠶(15克),連翹殼(15克),板藍根(15克)

三診,腫消熱退,咽痛未愈,外感之風邪未解,炎炎之肝火未清也。再與清解。

冬桑葉(三錢),生甘草(六分),金銀花(三錢),甘菊花(二錢),苦桔梗(一錢),連翹殼(三錢),粉丹皮(一錢五分),輕馬勃(八分),黛蛤散(包,五錢),鮮竹葉(三十張)

白話文:

冬桑葉(15克),生甘草(3克),金銀花(15克),甘菊花(10克),苦桔梗(5克),連翹殼(15克),粉丹皮(7.5克),輕馬勃(4克),黛蛤散(用紗布包起來,25克),鮮竹葉(30片)

陶右,頭面漫腫焮紅,寒熱日夜交作,前醫投以承氣,進凡三劑,病象依然不減。夫身半以上,天之氣也,為諸陽薈萃之樞。外感風溫之邪,引動少陽膽火上升,充斥清竅,清陽之地,遂如雲霧之鄉。承氣是瀉胃中之實熱,病在上焦,戕伐無故,所以病勢有進無退。東垣普濟消毒飲,專為此病而設,加減與之,以觀進退。

白話文:

陶右,頭臉腫脹發紅,發燒發冷交替出現,前一個醫生用了瀉熱通便的中藥,連服三劑,病情沒有好轉。身體上半身屬陽氣,是陽氣彙集的中心。受到風熱之邪的侵襲,引發少陽膽火上衝,充斥在頭部,清陽之處,就好像雲霧瀰漫的地方。瀉熱通便的中藥只能清除胃裡的實熱,病情在身體上部,亂用藥物反而會讓病情加重。張東垣的普濟消毒飲,專門治療這種疾病,可以根據情況加加減減,再觀察病情好壞的變化。

軟柴胡(八分),薄荷葉(八分),炒牛蒡(二錢),青防風(一錢),生甘草(八分),苦桔梗(一錢),輕馬勃(八分),大貝母(三錢),炙殭蠶(三錢),炙升麻(三分),酒炒黃芩(一錢),酒炒川連(五分),板藍根(三錢)

白話文:

軟柴胡(12克),薄荷葉(12克),炒牛蒡(30克),青防風(15克),生甘草(12克),苦桔梗(15克),輕馬勃(12克),大貝母(45克),炙殭蠶(45克),炙升麻(4.5克),酒炒黃芩(15克),酒炒川連(7.5克),板藍根(45克)

杜左,巔頂之上,惟風可到,風溫疫癘之邪,客於上焦,大頭瘟頭面焮紅腫痛,壯熱口乾,溲赤便結,苔薄膩,脈郁滑而數。風屬陽,溫化熱,如煙如霧,瀰漫清空,蘊蒸陽明,症非輕淺。亟擬普濟消毒飲加味,清徹風邪,而通腑氣。仿經旨火鬱發之,結者散之,溫病有下不嫌早之例。

白話文:

頭頂上只有一處會接觸到風。若風中挾帶著溫邪疫氣,會侵入上焦,造成「大頭瘟」。症狀有頭面紅腫痛、發燒、口乾、小便赤黃、大便不通、舌苔薄白而膩、脈象鼓動滑數。

風屬陽,溫邪會化為熱,如同煙霧般瀰漫清空,進而影響陽明經,症狀並非輕微。必須緊急服用「普濟消毒飲」加上其他藥材,以清澈風邪,通利腑氣。

《易經》有「火鬱發之,結者散之」之說。在治療溫病時,有「治療及時下法不嫌早」的原則。

薄荷(八分),山梔(一錢五分),馬勃(八分),銀花(三錢),豆豉(三錢),大貝(三錢),牛蒡(二錢),生草(八分),赤芍(一錢五分),連翹(三錢),桔梗(八分),淡芩(一錢五分),生軍(八分),板藍根(三錢)

白話文:

薄荷(4 克),山梔(7.5 克),馬勃(4 克),金銀花(15 克),豆豉(15 克),牡蠣(15 克),牛蒡(10 克),生草(4 克),赤芍(7.5 克),連翹(15 克),桔梗(4 克),黃芩(7.5 克),大黃(4 克),板藍根(15 克)

一劑腑通,去川軍,服三劑愈。

陳左,大頭瘟頭面腫紅焮痛,發熱甚壯,口渴欲飲,頭痛如劈,入夜譫語,舌灰糙,脈洪數。此時氣疫癘客於上焦,疫邪化火,傳入陽明之裡,津液已傷,厥陽獨亢,頗慮昏厥!亟擬生津清溫,以制其焰。

白話文:

陳左,得了大頭瘟,頭面腫得發紅發燙、疼痛嚴重,發燒得很厲害,口渴想喝水,頭痛得好像頭要裂開一樣,到了晚上說胡話,舌苔又灰又粗糙,脈搏又快又強。此時,氣疫(一種流行性疾病)侵犯了上焦,疫邪化熱,傳到了陽明經裡,津液已經受損,只有厥陽經氣亢盛,很擔心會昏厥!必須趕緊想辦法生津、清熱降溫,以抑制病邪的囂張氣焰。

石斛(三錢),薄荷(八分),銀花(三錢),生甘草(八分),鮮竹葉(三十張),天花粉(三錢),牛蒡(三錢),連翹(三錢),羚羊片(另沖服,五分),生石膏(三錢),大青葉(三錢),馬勃(八分)

白話文:

石斛(15克),薄荷(4克),金銀花(15克),甘草(4克),竹葉(150片),天花粉(15克),牛蒡(15克),連翹(15克),羚羊角片(另沖服,2.5克),石膏(15克),大青葉(15克),馬勃(4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