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二 (4)

回本書目錄

卷二 (4)

1. 泄瀉案

章左,感受時氣之邪,襲於表分,濕滯互阻腸胃,清濁混淆,以致寒熱無汗,遍體痠疼,胸悶泛惡,腹鳴泄瀉,日十餘次,小溲不利,舌膩脈浮,表裡兩病,勿輕視之。仿喻氏逆流挽舟之意,擬倉廩湯加減,疏解表邪,而化濕滯。

荊芥(一錢五分),防風(一錢),羌獨活(各一錢),桔梗(一錢),炒枳殼(一錢),赤苓(三錢),仙半夏(二錢),六神麯(三錢),焦楂炭(三錢),乾荷葉(一角),陳倉米(四錢),薄荷(八分)

鄔左,受寒挾濕停滯,脾胃兩病,清不升而濁不降,胸悶泛惡,腹痛泄瀉,苔膩脈遲。擬正氣飲加減,芳香化濁,分利陰陽。

藿蘇梗(各一錢五分),陳皮(一錢),仙半夏(二錢),制川樸(一錢),赤苓(四錢),大腹皮(二錢),白蔻殼(八分),大砂仁(八分),六神麯(三錢),焦楂炭(二錢),生薑(二片),乾荷葉(一角),另純陽正氣丸(五分,吞服)

宋右,暑濕挾滯交阻,腸胃為病,腹痛泄瀉黃水,日十餘次,胸悶不能納穀,小溲短赤,口乾欲飲,舌質紅、苔黃,脈濡數。治宜和中分利,利小便正所以實大便也。

煨葛根(二錢),赤豬苓(各三錢),生白朮(一錢五分),炒扁豆衣(三錢),陳皮(一錢),大腹皮(三錢),六神麯(三錢),炒車前子(三錢),春砂殼(八分),六一散(包,三錢),香連丸(吞服,一錢),乾荷葉(一角),銀花炭(三錢)

王孩,泄瀉旬日,腹鳴且脹,舌薄黃根白膩,指紋青,已至氣關,面色萎黃。此太陰為病,健運無權,清氣不升,濁氣凝聚,恐有慢驚之變。姑仿理中湯加味。

生白朮(二錢),炮薑炭(四分),熟附片(六分),清炙草(五分),雲茯苓(二錢),陳皮(一錢),煨木香(五分),焦楂炭(一錢五分),炒荷蒂(三枚),炒淮藥(三錢),灶心黃土(四錢,煎湯代水)

朱右,形瘦色蒼,木火體質,血虧不能養肝,肝氣橫逆,犯胃則嘔,克脾則瀉,瀉久陰傷,津無上潮,口乾舌光,經閉四月,脈象弦細,延即成損。擬斂肝柔肝,扶土和中。

炙烏梅(四分),陳木瓜(五錢),大白芍(一錢五分),雲茯苓(三錢),生白朮(三錢),炒淮藥(三錢),陳皮(一錢),紫丹參(二錢),炒訶子皮(五錢),炒御米殼(五錢),灶心黃土(四錢),焦穀芽(四錢),陳米湯煎

十劑後,嘔瀉均止,加炒潞黨二錢。

裴左,五更泄瀉,延經數月,瀉後糞門墜脹,納穀衰少,形瘦色萎,舌無苔,脈濡細。命火式微,不能生土,脾乏健運,清氣下陷。擬補中益氣,合四神加減,益氣扶土,而助少火。

炒潞黨(三錢),清炙黃耆(三錢),土炒於術(二錢),清炙甘草(五分),陳皮(一錢),炒補骨脂(一錢五分),煨益智(一錢五分),淡吳萸(五分),煨肉果(一錢),炮薑炭(八分),桂附地黃丸(吞服,三錢)

白話文:

泄瀉案

章姓病人,感受了時令的邪氣,侵犯到肌表,濕邪停滯阻礙腸胃,清濁之氣混雜不清,導致寒熱交替、無汗、全身痠痛、胸悶噁心、腹鳴泄瀉(每天十多次)、小便不利,舌苔厚膩、脈象浮緩。這是表裡雙重疾病,不可輕忽。仿效喻昌“逆流挽舟”的治法,擬用倉廩湯加減,疏解表邪,化解濕滯。

藥方:荊芥(1.5克)、防風(1克)、羌活(1克)、獨活(1克)、桔梗(1克)、炒枳殼(1克)、赤苓(3克)、法半夏(2克)、六神曲(3克)、焦山楂炭(3克)、乾荷葉(1角)、陳倉米(4克)、薄荷(0.8克)。

鄔姓病人,受寒邪夾雜濕邪停滯,導致脾胃兩臟俱病,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出現胸悶噁心、腹痛泄瀉,舌苔厚膩,脈象遲緩。擬用正氣飲加減,芳香化濁,分利陰陽。

藥方:藿香(1.5克)、蘇梗(1.5克)、陳皮(1克)、法半夏(2克)、制川樸(1克)、赤苓(4克)、大腹皮(2克)、白蔻殼(0.8克)、大砂仁(0.8克)、六神曲(3克)、焦山楂炭(2克)、生薑(2片)、乾荷葉(1角),另加純陽正氣丸(0.5克,吞服)。

宋姓病人,暑濕夾雜停滯,阻礙腸胃,導致腹痛泄瀉黃水(每天十多次)、胸悶不能進食、小便短少顏色深赤、口渴想喝水,舌質紅、舌苔黃厚,脈象濡滑而數。治療應當和胃分利,利小便就能使大便通暢。

藥方:煨葛根(2克)、赤小豆(3克)、豬苓(3克)、生白朮(1.5克)、炒扁豆衣(3克)、陳皮(1克)、大腹皮(3克)、六神曲(3克)、炒車前子(3克)、春砂仁殼(0.8克)、六一散(3克,包煎)、香連丸(1克,吞服)、乾荷葉(1角)、銀花炭(3克)。

王姓小孩,泄瀉十天,腹鳴腹脹,舌苔薄黃,舌根白膩,指紋青紫,已經到了氣關(指病情嚴重),面色萎黃。這是脾胃太陰虛弱,運化功能失調,清氣不能上升,濁氣積聚,恐怕會發展成慢驚風。暫時仿照理中湯加味治療。

藥方:生白朮(2克)、炮薑炭(0.4克)、熟附片(0.6克)、炙甘草(0.5克)、雲茯苓(2克)、陳皮(1克)、煨木香(0.5克)、焦山楂炭(1.5克)、炒荷蒂(3枚)、炒淮山藥(3克)、灶心黃土(4克,煎湯代水)。

朱姓病人,形體消瘦,面色蒼白,屬木火體質,血虛不能滋養肝臟,肝氣橫逆,犯胃則嘔吐,克脾則泄瀉,泄瀉日久導致陰液受損,津液不能上輸,口乾舌燥,月經閉止四個月,脈象弦細,繼續下去就會造成更大的損傷。擬用收斂肝氣、柔肝、健脾和中的方法治療。

藥方:炙烏梅(0.4克)、陳皮(1克)、木瓜(5克)、大白芍(1.5克)、雲茯苓(3克)、生白朮(3克)、炒淮山藥(3克)、紫丹參(2克)、炒訶子皮(5克)、炒米殼(5克)、灶心黃土(4克)、焦穀芽(4克),用陳米湯煎服。

服藥十劑後,嘔吐泄瀉都停止了,再加炒潞黨參2克。

裴姓病人,凌晨五點泄瀉,已經持續數月,瀉後肛門墜脹,食慾減退,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苔沒有,脈象濡弱細小。命門之火衰弱,不能溫養脾土,脾臟運化功能不足,清氣下陷。擬用補中益氣湯合四神丸加減,益氣健脾,溫補命門。

藥方:炒潞黨參(3克)、炙黃耆(3克)、土炒白朮(2克)、炙甘草(0.5克)、陳皮(1克)、炒補骨脂(1.5克)、煨益智仁(1.5克)、淡吳茱萸(0.5克)、煨肉豆蔻(1克)、炮薑炭(0.8克)、桂附地黃丸(3克,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