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醫案》~ 卷三 (5)
卷三 (5)
1. 類中案
嚴左,右手足素患麻木,昨日陡然舌強,不能言語,診脈左細弱,右弦滑,苔前光後膩,此乃氣陰本虧,虛風內動,風者善行而數變,故其發病也速。挾痰濁上阻廉泉,橫竄絡道,營衛痹塞不通,類中根苗顯著。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又云:虛處受邪,其病則實。擬益氣熄風,化痰通絡。
吉林參鬚(一錢,另煎汁沖服),雲茯苓(三錢),炙殭蠶(三錢),陳廣皮(一錢),生白朮(一錢五分),竹節白附子(一錢),炙遠志肉(一錢),黑穭豆衣(三錢),竹瀝半夏(二錢),陳膽星(八分),九節菖蒲(八分),姜水炒竹茹(一錢五分),嫩鉤鉤(後入,三錢)
二診,舌強蹇於語言,肢麻艱於舉動,口乾不多飲,舌光絳中後干膩,脈象右細弱,左弦滑,如昨診狀。心開竅於舌,腎脈絡舌本,脾脈絡舌旁,心腎陰虧,虛風內動,挾痰濁上阻廉泉。先哲云:舌廢不能言,足痿不良行,即是喑痱重症。再仿地黃飲子意出入。
大生地(三錢),雲茯苓(三錢),陳膽星(八分),九節菖蒲(一錢),川石斛(三錢),竹瀝半夏(二錢),川象貝(各二錢),炙遠志(一錢),南沙參(三錢),煨天麻(八分),炙殭蠶(三錢),嫩鉤鉤(後入,三錢)
三診,昨投地黃飲子加減,脈症依然,並無進退。昔人云:麻屬氣虛,木屬濕痰。舌強言艱,亦是痰阻舌根之故。腎陰不足是其本,虛風痰熱乃是標,標急於本,先治其標,標由本生,緩圖其本。
以養陰之劑,多能助濕生痰,而化痰之方,又每傷陰劫液,顧此失彼,煞費躊躇,再宜滌痰通絡為主,而以養正育陰佐之,為急標緩本之圖,作寓守於攻之策,能否有效,再商別途。
南沙參(三錢),雲茯苓(三錢),川象貝(各二錢),西秦艽(一錢五分),竹瀝半夏(二錢),炙遠志(一錢),炙殭蠶(三錢),枳實炭(一錢),煨天麻(八分),廣陳皮(一錢),陳膽星(八分),嫩鉤鉤(後入,三錢),九節菖蒲(一錢),淡竹瀝(一兩,生薑汁兩滴同沖服)
四診,脈左細滑,右濡數,舌中剝,苔薄膩。諸恙均覺平和,養正滌痰,通利節絡,尚屬獲效,仍宗原法再進一籌。
前方去秦艽、枳實,加焦穀芽四錢,指迷茯苓丸(包)四錢。
五診,舌強言語蹇澀,已見輕減,左手足麻木依然,脈象細滑,舌苔薄膩,投劑合度,仍擬滌痰通絡為法。
照前方去煨天麻、焦穀芽、指迷茯苓丸,加生白朮二錢、雲茯苓三錢、竹節白附子八分。
鍾左,類中舌強,不能言語,神識時明時昧。苔薄膩,脈弦小而滑,尺部無神。體豐者,氣本虛,濕勝者,痰必盛。氣陰兩耗,虛風鼓其濕痰,上阻廉泉之竅,症勢頗殆,舍熄風潛陽清神滌痰不為功。
白話文:
[類中案]
一位病人,原本左手和腳就經常麻木,昨天突然舌頭僵硬,說不出話。檢查脈象,左手脈細弱,右手脈弦滑,舌苔前部光滑,後部厚膩。這是因為病人本身氣陰兩虛,虛火內動,風邪容易遊走變化,所以發病迅速。痰濁阻礙了咽喉,橫行於經絡,導致營衛氣血運行不暢,病症與類似案例的症狀很相似。古籍記載:「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又說:「虛處受邪,其病則實。」治療方案應以益氣熄風、化痰通絡為主。
第一次用藥:吉林參鬚(少量,另煎汁沖服)、雲茯苓、炙殭蠶、陳廣皮、生白朮、竹節白附子、炙遠志肉、黑穭豆衣、竹瀝半夏、陳膽星、九節菖蒲、姜水炒竹茹、嫩鉤鉤(後下)。
第二次診斷,舌頭仍然僵硬,說話困難,肢體麻木,活動不便,口乾但喝水不多,舌頭光紅,後部乾燥厚膩,右手脈細弱,左手脈弦滑,與上次診斷情況相似。心經與舌頭相通,腎經和脾經也與舌頭相關,心腎陰虛,虛風內動,痰濁阻礙咽喉。古人說:「舌頭不能說話,腳不能行走,這是喑痱重症。」再次參考地黃飲子加減治療。
第二次用藥:大生地、雲茯苓、陳膽星、九節菖蒲、川石斛、竹瀝半夏、川貝母、炙遠志、南沙參、煨天麻、炙殭蠶、嫩鉤鉤(後下)。
第三次診斷,服用地黃飲子加減方後,脈症沒有變化。古人說:「麻木屬於氣虛,肢體僵硬屬於濕痰。」舌頭僵硬,說話困難,也是痰濁阻礙舌根的緣故。腎陰不足是根本原因,虛風痰熱是標證,應該先治標後治本。
養陰的藥物容易助濕生痰,化痰的藥物又容易傷陰耗液,難以兼顧。因此,再次治療應以滌痰通絡為主,輔以養陰補氣,先治標後治本。
第三次用藥:南沙參、雲茯苓、川貝母、西秦艽、竹瀝半夏、炙遠志、炙殭蠶、枳實炭、煨天麻、廣陳皮、陳膽星、嫩鉤鉤(後下)、九節菖蒲、淡竹瀝(用薑汁沖服)。
第四次診斷,左手脈細滑,右手脈濡數,舌頭中間剝落,舌苔薄而膩。症狀有所緩解,養正滌痰,通利經絡已見效,繼續沿用原方,略作調整。
第四次用藥:去掉秦艽、枳實,增加焦穀芽、指迷茯苓丸。
第五次診斷,舌頭僵硬,說話困難已減輕,左手腳麻木仍然存在,脈象細滑,舌苔薄膩。藥物劑量合適,繼續以滌痰通絡為主。
第五次用藥:去掉煨天麻、焦穀芽、指迷茯苓丸,增加生白朮、雲茯苓、竹節白附子。
另一位病人,鍾左,也是類似的舌頭僵硬,不能說話,神志時而清醒時而昏迷。舌苔薄膩,脈弦小而滑,尺脈無力。體型豐滿的人,本就氣虛,濕氣盛則痰必盛。氣陰兩虛,虛風助長濕痰,阻礙咽喉,病情危急,必須熄風潛陽、清神滌痰才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