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醫案》~ 卷四 (12)
卷四 (12)
1. 肺癰案
淨麻黃(四分),嫩射干(八分),甜葶藶(炒研,八分),光杏仁(三錢),象貝母(三錢),生甘草(五分),苦桔梗(一錢),嫩紫菀(一錢),生苡仁(四錢),冬瓜子(四錢),川鬱金(五錢),皂莢末(蜜為丸吞服,五分)
二診,前投發散肺邪,盪滌痰濁之劑,得汗寒熱已解,咳嗽氣急亦見輕減,而痰稠腥穢依然,胸悶脅痛,不思飲食,小溲短赤,苔膩,脈滑數,膠黏之痰濁,蘊蓄之瘀濕,結於肺葉之間,一時難以肅清。今宜制小其劑,蠲化痰濁,清肅肺氣,毋使過之,傷其正也。
淨蟬衣(八分),嫩前胡(八分),嫩射干(五分),生甘草(六分),桔梗(一錢),光杏仁(三錢),象貝母(三錢),炙紫菀(一錢),生苡仁(四錢),冬瓜子(四錢),橘紅絡(各一錢),桃仁泥(包,一錢)
白話文:
肺癰案
第一次用藥:用淨麻黃、嫩射干、炒研過的甜葶藶、光杏仁、象貝母、生甘草、苦桔梗、嫩紫菀、生苡仁、冬瓜子、川鬱金,以及用蜂蜜做成藥丸的皂莢末,治療肺癰。
第二次診斷:上次用藥後,發散了肺部的邪氣,也清除了痰濁,寒熱、咳嗽、氣急等症狀都減輕了。但是,痰仍然濃稠腥臭,胸悶、脅肋疼痛,不想吃東西,小便顏色深紅,舌苔厚膩,脈象滑數。這是因為膠黏的痰濁和瘀濕積聚在肺部,一時難以完全清除。這次用藥要輕一些,以化解痰濁,清肅肺氣,避免藥性過於猛烈,傷到身體正氣。 所以改用淨蟬衣、嫩前胡、嫩射干、生甘草、桔梗、光杏仁、象貝母、炙紫菀、生苡仁、冬瓜子、橘紅絡和用藥包裹的桃仁泥。
2. 吐血案
包左,仲秋,上失血下便血,治愈之後,季冬又發,吐血盈盆,便血如注,發熱形寒,頭痛骨楚,咳嗽脅肋牽疼,艱於轉側,舌苔罩白,脈象浮滑芤數,良由陰分大傷,肝火內熾,蓄瘀留戀,復感新邪,蘊襲肺胃,引動木火上炎,損傷血絡,血不歸經,邪不外達。書云:奪血者不可汗,然不汗則邪無出路,病已入險,用藥最難著手。
暫擬輕劑解表,以透其邪,清營祛瘀,引血歸經,冀其應手為幸。
炒黑荊芥(一錢五分),桑葉(二錢),丹皮(二錢),清豆卷(四錢),薄荷葉(八分),茜草根(二錢),炙柏炭(一錢五分),川象貝(各二錢),馬勃(八分),鮮竹茹(三錢),白茅根(去心,二扎),白茅花(包,一錢),參三七(另研末沖,三分),藕汁(沖服,二兩)
二診,服藥後,煩躁得汗,表熱頭痛均已減輕,溫邪雖有外解之勢,而吐血不止,咳嗆脅肋牽痛,寐不安,便血依然,舌苔轉黃,脈弦芤而數。此陰分素虧,君相之火內熾,逼衝任之血妄行,假肺胃為出路。肺受火刑,肺炎葉舉,清肅之令,不得下行,頗慮血湧暴脫之險!亟擬養陰涼榮,清肺降氣,冀水來制火,火降氣平,氣為血帥,氣平則血自易下行。然乎否乎?質諸高明。
西洋參(一錢五分),粉丹皮(二錢),炙白蘇子(二錢),玄參(二錢),桑葉(二錢),茜草根(二錢),羚羊片(煎沖,四分),川貝母(三錢),側柏葉(二錢),甜杏(三錢),犀角尖(煎沖,四分),鮮竹茹(三錢),茅蘆根(去心節,各一兩)
三診,投養陰涼營清肺降氣之劑,吐血大減,咳嗆依然,裡熱口乾,內痔便血,舌邊紅苔黃,脈芤數不靜。此坎水早虧,離火上亢,肺金受制,清肅之令不得下行,肺與大腸為表裡,肺移熱於大腸,逼血下注,內痔便血,所由來也,雖逾險嶺,未涉坦途。既見效機,仍守原意擴充。
西洋參(一錢五分),羚羊片(煎沖,四分),生石決(八分),冬桑葉(二錢),丹皮(二錢),茜草根(二錢),側柏炭(一錢五分),槐花炭(三錢),川貝(三錢),甜杏(三錢),鮮竹茹(三錢),冬瓜子(三錢),枇杷葉露(後入,四兩),蠶豆花露(後入,四兩),活蘆根(去節,一尺)
四診,吐血漸止,便血亦減,而咳嗆內熱,脅肋牽痛,動則氣逆,舌質紅苔黃,脈芤數不靜,血去陰傷,木扣金鳴,肺炎絡損,清肅無權。再以涼肝清肺,養陰生津,冀陰平陽秘,水升火降,始能出險入夷。
西洋參(一錢五分),川石斛(三錢),桑葉(二錢),丹皮(二錢),生石決(八錢),茜草根(二錢),側柏炭(一錢五分),川貝(二錢),甜杏(三錢),槐花炭(三錢),鮮竹茹(三錢),冬瓜子(三錢),活蘆根(去節,一尺),枇杷葉露(後入,四兩)
白話文:
吐血案
病人中秋時節,先出現上吐血下便血,治療後痊癒。季冬時節病情復發,吐血量很大,便血如注,伴隨發熱怕冷、頭痛頭脹、咳嗽並肋部疼痛牽扯,難以翻身,舌苔白厚,脈象浮大滑數。這是因為陰血大傷,肝火旺盛,瘀血停滯,又受了新的寒邪,積聚在肺胃,導致肝火上炎,損傷血管,血液不能回歸經絡,邪氣也無法排出。古書記載:「奪血者不可汗」,但如果不發汗,邪氣就沒有出路,病情已經很危急,用藥非常棘手。
初步考慮用輕劑解表藥,使邪氣透發,再用清熱涼血、祛瘀生新藥,引導血液回歸經絡,希望能很快見效。
第一次用藥:炒黑荊芥、桑葉、丹皮、清豆卷、薄荷葉、茜草根、炙柏炭、川貝母、馬勃、鮮竹茹、白茅根(去心)、白茅花、參三七(研末沖服)、藕汁(沖服)。
第二次診斷:服藥後,病人煩躁出汗,表證熱象頭痛都減輕了,雖然溫邪有向外排出趨勢,但吐血不止,咳嗽氣急、肋部疼痛,睡眠不安,便血仍然存在,舌苔轉為黃色,脈象弦大滑數。這是因為陰血本來就虧虛,君火(心火)相火(命門火)內盛,逼迫衝任二脈的血液妄行,借肺胃作為宣洩的通道。肺受火邪灼傷,肺氣不降,清肅之氣不能下行,我很擔心會發生大出血的危險!必須改用滋陰清熱、清肺降氣的藥物,以水制火,使氣血平順,氣為血之帥,氣平則血自易下行。但這種想法是否正確?還需請教各位高明。
第二次用藥:西洋參、粉丹皮、炙白蘇子、玄參、桑葉、茜草根、羚羊角片(煎沖)、川貝母、側柏葉、甜杏仁、犀角尖(煎沖)、鮮竹茹、茅根(去心節)。
第三次診斷:用了滋陰清熱、清肺降氣的藥物後,吐血大量減少,咳嗽氣急仍然存在,口乾舌燥,內痔便血,舌邊紅,舌苔黃,脈象浮大滑數而不穩定。這是因為腎陰早就虧虛,心火上亢,肺金受制,清肅之氣不能下行,肺和大腸互為表裡,肺的熱邪傳到大腸,逼迫血液下注,導致內痔便血。雖然病情已度過危險期,但尚未痊癒。既然見到藥物起效,仍沿用原方,並加以擴充。
第三次用藥:西洋參、羚羊角片(煎沖)、生石決明子、冬桑葉、丹皮、茜草根、側柏炭、槐花炭、川貝母、甜杏仁、鮮竹茹、冬瓜子、枇杷葉露(後下)、蠶豆花露(後下)、活蘆根(去節)。
第四次診斷:吐血基本停止,便血也減少了,但咳嗽氣急、內熱、肋部疼痛、活動後氣逆等症狀仍然存在,舌質紅,舌苔黃,脈象浮大滑數而不穩定,這是因為出血後陰血受損,肝木克制肺金,肺受損,清肅之氣失調。需要繼續用藥涼肝清肺、滋陰生津,使陰平陽秘,水火相濟,才能最終痊癒。
第四次用藥:西洋參、川石斛、桑葉、丹皮、生石決明子、茜草根、側柏炭、川貝母、甜杏仁、槐花炭、鮮竹茹、冬瓜子、活蘆根(去節)、枇杷葉露(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