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八 (9)

回本書目錄

卷八 (9)

1. 縮腳陰痰

高右,傷筋起見,變為縮腳陰痰,頂雖潰,未嘗得膿,根腳腫硬疼痛,痛引少腹,小溲不利,腑行燥結,身熱晚甚,口有甜味,舌苔薄膩,脈象濡滑。蘊濕縮瘀,凝結厥陰之絡,營衛不從,症屬纏綿。姑擬益氣托毒,化濕通絡。

白話文:

高先生,因為受傷導致肌腱損傷,演變成縮腳陰痰。雖然傷口表面潰爛,但沒有膿液。根部腫脹堅硬疼痛,疼痛延伸到小腹,排尿不暢,大便乾燥難解,身體發熱,晚上更嚴重,口中感覺有甜味,舌苔薄而膩,脈象濡滑。這是濕氣蘊積、瘀血收縮,凝結在厥陰經絡,氣血運行受阻,屬於纏綿性的疾病。因此擬定補氣託毒、化濕通絡的治療方案。

黃耆(三錢),茯苓皮(三錢),炙甲片(一錢),清水豆卷(四錢),當歸尾(三錢),福澤瀉(一錢五分),澤蘭葉(一錢五分),光杏仁(三錢),桃仁泥(一錢五分),赤芍藥(二錢),通草(八分),象貝母(三錢),蘇木(一錢五分),陳廣皮(一錢)

白話文:

生黃耆:15克

茯苓皮:15克

炙甲片:5克

清水豆卷:20克

當歸尾:15克

澤瀉:7.5克

澤蘭葉:7.5克

光杏仁:15克

桃仁泥:7.5克

赤芍藥:10克

通草:4克

象貝母:15克

蘇木:7.5克

陳廣皮:5克

外用九黃丹陽和膏,並用金箍散、沖和膏,敷其四周。

白話文:

外部塗抹九黃丹和陽和膏,同時使用金箍散和沖和膏敷在周圍。

二診,傷筋起見,變為縮腳陰痰,腫硬疼痛,連及少腹,咳嗽則痛更甚,小溲不利,身熱晚甚,舌苔薄膩。蘊濕凝結厥陰之絡,營衛不從,纏綿之症。再擬和營去瘀,化濕通絡。

白話文:

第二次診斷,因傷筋導致陰痰作祟,呈現腳縮而硬,腫痛不止,甚至連接少腹,咳嗽時疼痛加劇,小便不通暢,身體發熱在傍晚加重,舌苔薄膩。體內濕氣凝結在厥陰經絡中,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纏綿難癒的病症。再次擬定治療方案,以調和氣血,去瘀止痛,化解濕氣,疏通經絡為主。

清水豆卷(四錢),藏紅花(八分),福澤瀉(一錢五分),通草(八分),當歸尾(三錢),桃仁泥(一錢五分),黑白醜(各八分),澤蘭葉(一錢五分),生赤芍(三錢),連皮苓(四錢),炙甲片(八分),大貝母(三錢),蘇木(一錢五分),醒消丸(吞服,一錢)

白話文:

清水豆腐皮(50克)

藏紅花(2.5克)

澤瀉(5克)

通草(2.5克)

當歸尾(10克)

桃仁泥(5克)

黑白醜(各2.5克)

澤蘭葉(5克)

生赤芍(10克)

連皮苓(50克)

炙甲片(2.5克)

大貝母(10克)

蘇木(5克)

醒消丸(吞服,5克)

三診,縮腳陰痰,腫硬疼痛,上及少腹,下及腿側,皮色不變,右足曲而不伸,寒熱晚甚,舌苔薄膩,脈弦小而遲。寒濕痰瘀,凝結厥陰之絡,營衛不從,纏綿之症也。今擬陽和湯加減,溫化消解,冀望轉陰為陽,始能出險入夷。

白話文:

三種檢查結果:下肢萎縮,有陰寒痰液,腫脹僵硬疼痛,向上延伸到小腹部,向下延伸到腿部兩側,皮膚顏色無變化,右腳彎曲不能伸直,寒熱症狀在晚上加重,舌苔薄而膩,脈象細弱而緩慢。寒濕痰血凝結在厥陰經絡中,氣血運行不暢,是久拖不愈的病症。現在打算調整陽和湯的藥方,溫暖化解消除症狀,希望將陰寒之證轉化為陽熱之證,才能逐漸好轉。

麻黃(三分),大熟地(四錢,二味同搗),肉桂心(五分),生草節(一錢),炮薑炭(五分),銀柴胡(一錢),白芥子(炒研,三錢),鹿角膠(陳酒化沖服,二錢),醒消丸(吞服,一錢)

白話文:

淨麻黃(15克)

大熟地(20克,與麻黃一起搗碎)

肉桂心(2.5克)

生草節(5克)

炮薑炭(2.5克)

銀柴胡(5克)

白芥子(炒熟後研磨,15克)

鹿角膠(用陳酒化開服用,10克)

醒消丸(吞服,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