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二 (1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5)

1. 喉痧案

王右,吸受時氣,引動伏邪,蘊襲肺胃兩經。肺主皮毛,胃主肌肉,邪留皮毛肌肉之間,則發為紅痧。痧點隱隱,布而不透,形寒發熱,胸悶泛惡,邪郁陽明,不得外達也。舌苔薄黃,脈象浮滑而數。邪勢正在鴟張,慮其增劇。宜以辛涼清解。

荊芥穗(一錢),赤茯苓(三錢),淨蟬衣(八分),炒竹茹(一錢五分),淡豆豉(三錢),江枳殼(一錢),連翹殼(三錢),熟牛蒡(二錢),薄荷葉(八分),苦桔梗(一錢),京赤芍(二錢)

項童,痧後肺有伏邪,痰氣壅塞,脾有濕熱,不能健運,積濕生水,氾濫橫溢,無處不到,以致面目虛浮,腹膨肢腫,咳嗽氣逆,苔薄膩,脈濡滑,勢成腫脹重症。姑宜肅運分消,順氣化痰。

嫩前胡(一錢五分),豬苓(三錢),生熟苡仁(各三錢),炙桑皮(三錢),光杏仁(三錢),大腹皮(二錢),地枯蘿(三錢),旋覆花(包,一錢五分),清炙枇杷葉(去毛、包,三錢),象貝母(三錢),廣陳皮(一錢),枯碧竹(一錢五分),鮮冬瓜皮(一兩,煎湯代水),連皮苓(四錢),福澤瀉(三錢)

李左,痧後餘邪痰熱未楚,肺胃兩病,身熱無汗,咳嗽氣逆,口乾欲飲,脈數苔黃。此乃無形之伏溫,蘊蒸陽明,有形之痰熱,逗留肺絡,症勢沉重。姑擬清解伏溫,而化痰熱。

粉葛根(一錢五分),金銀花(三錢),桑葉皮(各二錢),活蘆根(去節,一尺),淡豆豉(三錢),連翹殼(三錢),光杏仁(三錢),京赤芍(二錢),黑山梔(一錢五分),生甘草(八分),象貝母(三錢),鮮竹茹(二錢),天花粉(三錢),薄荷葉(八分)

白話文:

喉痧案

王右先生,因為吸入帶病的空氣,導致體內潛伏的邪氣被引動,積聚在肺和胃經。肺主宰皮膚毛髮,胃主宰肌肉,邪氣停留在皮膚和肌肉之間,就出現了紅色的痧點。痧點隱隱約約,不很明顯,伴隨畏寒發熱、胸悶噁心等症狀,這是因為邪氣鬱結在陽明經,無法排出體外。舌苔薄而黃,脈象浮滑而快速。邪氣正處於盛期,擔心病情加重,應當使用辛涼的藥物來清解邪氣。 藥方如下:荊芥穗、赤茯苓、蟬衣、炒竹茹、淡豆豉、江枳殼、連翹殼、熟牛蒡、薄荷葉、苦桔梗、京赤芍。

項童先生,痧症痊癒後,肺部仍有潛伏的邪氣,痰氣阻塞,脾胃有濕熱,運化功能失常,積聚的濕邪化為水液,遍布全身,導致面目浮腫、腹部膨脹、肢體腫脹、咳嗽氣喘等症狀。舌苔薄膩,脈象濡滑,病情已發展成嚴重的腫脹症。應當使用疏通、運化、消腫的藥物,以順利排出氣體、化解痰濕。藥方如下:嫩前胡、豬苓、生苡仁、熟苡仁、炙桑皮、光杏仁、大腹皮、地枯蘿、旋覆花、清炙枇杷葉、象貝母、廣陳皮、枯碧竹、鮮冬瓜皮、連皮苓、福澤瀉。

李左先生,痧症痊癒後,殘留的邪氣和痰熱尚未清除,肺胃均受損,伴有發熱無汗、咳嗽氣喘、口乾想喝水等症狀,脈象快速,舌苔黃。這是無形的伏溫邪氣鬱結在陽明經,有形的痰熱停留在肺部經絡,病情嚴重。應當使用清解伏溫、化痰熱的藥物。藥方如下:粉葛根、金銀花、桑葉皮、活蘆根、淡豆豉、連翹殼、光杏仁、京赤芍、黑山梔、生甘草、象貝母、鮮竹茹、天花粉、薄荷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