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醫案》~ 卷二 (5)
卷二 (5)
1. 喉痧案
(附:白喉案,瘀後案)
白話文:
(附:白喉病例,瘀血后遗症病例)
楊左,風溫疫癘之邪,引動肝膽之火,蘊襲肺胃兩經,發為喉痧。痧布隱隱,身熱,咽喉腫紅焮痛,內關白腐,舌苔薄黃,脈象郁滑而數。天氣通於鼻,地氣通於口,口鼻吸受天地不正之氣,與肺胃蘊伏之熱,熏蒸上中二焦。咽喉為肺胃之門戶,肺胃有熱,所以咽喉腫痛,而內關白腐也。邪勢正在鴟張之際,慮其增劇。經云:風淫於內,治以辛涼,此其候也。
白話文:
楊左認為,風、溫、疫癘等邪氣入侵人體,誘發肝膽之火,並積聚於肺、胃兩經,導致喉嚨生出痧點。這些痧點呈隱約分佈狀,患者發熱,咽喉腫脹發紅疼痛,內關部位發白腐爛,舌苔薄黃,脈象鬱悶滑數。
天地之氣,上通於鼻,下通於口。口鼻吸入天地間不正之氣,與肺胃中蘊藏的熱氣一起,燻蒸到中焦和上焦。咽喉是肺胃的門戶,肺胃有熱,所以咽喉腫痛,內關部位也會發白腐爛。
邪氣正在猖獗發作,恐怕會更加嚴重。醫經上說:「風邪侵入體內,應以辛涼之藥治療。」這就是這種情況對應的治療方法。
淨蟬衣(八分),苦桔梗(一錢),金銀花(三錢),京赤芍(二錢),荊芥穗(八分),甜苦甘草(各六分),連翹殼(三錢),鮮竹葉(三十張),淡豆豉(三錢),輕馬勃(一錢),象貝母(三錢),白茅根(二扎),薄荷葉(八分),黑山梔(一錢五分),炙殭蠶(三錢)
白話文:
- 蟬衣(8 克)
- 苦桔梗(15 克)
- 金銀花(45 克)
- 赤芍(30 克)
- 荊芥穗(12 克)
- 甘草(9 克)
- 連翹殼(45 克)
- 鮮竹葉(30 片)
- 淡豆豉(45 克)
- 馬勃(15 克)
- 貝母(45 克)
- 白茅根(2 捆)
- 薄荷葉(12 克)
- 山梔子(22.5 克)
- 僵蠶(45 克)
二診,𰣤痧雖布,身灼熱不退,咽喉腫痛白腐,脈洪數,舌絳。伏溫化熱,蘊蒸陽明,由氣入營,銷爍陰液,厥少之火,乘勢上亢。症勢沉重,急宜氣血雙清,而解疫毒。
白話文:
第二次診斷,痧點已經擴散,身體灼熱不退,咽喉腫痛發白潰爛,脈搏洪數(又快又大),舌頭絳紅。溫邪化熱潛伏體內,蘊積在陽明經(胃腸道),由氣血經絡侵犯到營血,消耗體液,厥陰少陽之火趁勢上攻。症勢嚴重,急需用清熱解毒的藥物,同時清氣血,解除疫毒。
犀角尖(五分),甘中黃(八分),象貝母(三錢),鮮竹葉(三十張),鮮生地(四錢),苦桔梗(一錢),連翹殼(三錢),茅蘆根(去心節,各一兩),生石膏(打,四錢),輕馬勃(一錢),黑山梔(一錢五分),鮮石斛(三錢),粉丹皮(一錢五分),陳金汁(一兩),枇杷葉露(沖,四兩)
白話文:
犀牛角尖(五分)
甘草(八分)
象貝母(三錢)
新鮮竹葉(三十片)
新鮮生地(四錢)
苦桔梗(一錢)
連翹殼(三錢)
茅草根(去中心蒂,各一兩)
生石膏(打碎,四錢)
輕馬勃(一錢)
黑山梔子(一錢五分)
新鮮石斛(三錢)
粉丹皮(一錢五分)
陳年金汁(一兩)
枇杷葉露(沖泡,四兩)
三診,𰣤痧己回,身熱不退,項頸漫腫疼痛,咽喉焮腫,內關白腐,舌薄黃,脈沉數。溫邪伏熱,稽留肺胃兩經,血凝毒滯,肝膽火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殊屬棘手,宜清肺胃之伏熱,解疫癘之蘊毒。
白話文:
經過三診,紫痧已經退去,但是身體發熱沒有退,頸項腫脹疼痛,咽喉紅腫,內關部位發白腐爛,舌頭薄而發黃,脈象沉而數。這是溫邪內伏於肺胃兩經,導致血凝毒滯,肝膽火旺盛。一波剛平,一波又起,情況十分棘手。應當清肺胃內伏之熱,解疫毒之蘊結。
薄荷葉(八分),甘中黃(八分),京赤芍(二錢),鮮竹葉茹(各一錢五分),京玄參(二錢),苦桔梗(一錢),生蒲黃(包,三錢),黑山梔(一錢五分),連翹殼(三錢),炙殭蠶(三錢),淡豆豉(三錢),象貝母(三錢),益母草(三錢),活蘆根(去節,一尺)
白話文:
薄荷葉(1.3 克),甘草(1.3 克),赤芍藥(3.2 克),竹葉(各 2 克),玄參(3.2 克),桔梗(1.6 克),蒲公英(包,4.8 克),山梔子(2 克),連翹(4.8 克),僵蠶(4.8 克),淡豆豉(4.8 克),貝母(4.8 克),益母草(4.8 克),蘆根(去掉節,30 釐米)
李左,疫癘之邪,不外達而內傳,心肝之火內熾,化火入營,傷陰劫津。擬犀角地黃合麻杏石甘湯,氣血雙清而解疫毒。
白話文:
李左認為,疫病的邪氣,不向外發散而是向內傳入,導致心、肝之火在體內旺盛,化為火熱之氣進入營分,損傷陰液,劫奪津液。因此,建議採用犀角地黃合麻杏石甘湯來治療,這兩種方劑可以同時清除氣血中的熱毒,解毒解疫。
犀角尖(五分),熟石膏(打,五錢),金銀花(三錢),活蘆根(去節,一尺),鮮生地(四錢),甘中黃(八分),連翹殼(三錢),鮮竹葉(三十張),淨麻黃(四分),苦桔梗(一錢),川貝母(三錢),陳金汁(沖,一兩),光杏仁(三錢),京赤芍(二錢),京玄參(二錢)
白話文:
犀角尖(0.5 克),熟石膏(研末,5 克),金銀花(3 克),活蘆根(去節,30 釐米),鮮生地(4 克),甘草(0.8 克),連翹殼(3 克),鮮竹葉(30 片),淨麻黃(0.4 克),苦桔梗(1 克),川貝母(3 克),陳金汁(煎服,50 克),光杏仁(3 克),京赤芍(2 克),京玄參(2 克)
陳左,溫邪疫癘,鬱而化火,肺胃被其熏蒸,心肝之火內熾,白喉腐爛焮痛,妨於咽飲,壯熱煩躁,脈洪數,舌質紅苔黃。經云:熱淫於內,治以鹹寒,當進鹹寒解毒,清溫泄熱。
白話文:
陳左認為,溫熱邪氣引發瘟疫,鬱積後化為火熱,灼傷肺胃,導致心肝之火旺盛,出現白喉腐爛灼痛,影響吞嚥,發熱煩躁不安,脈搏洪大有力,舌質紅潤苔黃。古書記載:內熱過盛,宜用鹹寒藥物治療,應當使用鹹寒藥物解毒,清熱瀉火。
犀角尖(四分),甘中黃(八分),連翹殼(三錢),京玄參(一錢五分),鮮生地(三錢),淡豆豉(三錢),京赤芍(一錢五分),大貝母(三錢),天花粉(三錢),薄荷炭(七分),金銀花(三錢),生石膏(打,三錢),鮮竹葉(三十張),白茅根(去心,兩紮)
白話文:
犀牛角尖(四分量)
甘草中段(八分量)
連翹殼(三錢)
京玄參(一錢五分)
鮮生地黃(三錢)
淡豆豉(三錢)
京赤芍(一錢五分)
大貝母(三錢)
天花粉(三錢)
薄荷炭(七分)
金銀花(三錢)
生石膏(打碎,三錢)
鮮竹葉(三十片)
白茅根(去心,兩紮)
王右,吸受時氣,引動伏邪,蘊襲肺胃兩經。肺主皮毛,胃主肌肉,邪留皮毛肌肉之間,則發為紅痧。痧點隱隱,布而不透,形寒發熱,胸悶泛惡,邪郁陽明,不得外達也。舌苔薄黃,脈象浮滑而數。邪勢正在鴟張,慮其增劇。宜以辛涼清解。
白話文:
王右認為,人體吸入了時令之氣,帶動了潛伏的邪氣,侵襲肺胃兩條經絡。肺主管皮膚和毛髮,胃主管肌肉。邪氣滯留在皮膚、肌肉之間,就會發為紅色的痧疹。痧疹隱隱約約,佈於皮膚表面卻不透發,身體怕冷發燒,胸中憋悶噁心,這是因為邪氣鬱結在陽明經,不能外達所致。舌苔薄黃,脈象浮滑而數。邪氣正處於張狂盛大的階段,擔心會進一步加重。因此,應採用辛涼的藥物來清熱解毒。
荊芥穗(一錢),赤茯苓(三錢),淨蟬衣(八分),炒竹茹(一錢五分),淡豆豉(三錢),江枳殼(一錢),連翹殼(三錢),熟牛蒡(二錢),薄荷葉(八分),苦桔梗(一錢),京赤芍(二錢)
白話文:
荊芥穗(6克),赤茯苓(18克),淨蟬衣(4.8克),炒竹茹(9克),淡豆豉(18克),江枳殼(6克),連翹殼(18克),熟牛蒡(12克),薄荷葉(4.8克),苦桔梗(6克),赤芍(12克)
項童,痧後肺有伏邪,痰氣壅塞,脾有濕熱,不能健運,積濕生水,氾濫橫溢,無處不到,以致面目虛浮,腹膨肢腫,咳嗽氣逆,苔薄膩,脈濡滑,勢成腫脹重症。姑宜肅運分消,順氣化痰。
白話文:
項童先生,身患熱痧後,肺部殘留有邪氣,導致痰氣堵塞。脾臟濕熱過重,運化功能失常。濕氣積聚化水,氾濫成災,無處不至,因此出現面部浮腫、腹脹肢腫、咳嗽氣喘的症狀。舌苔薄而膩,脈象濡滑無力,病情演變成嚴重的腫脹型疾病。目前宜採用肅清邪氣、分別消散水濕痰飲、疏通氣機化解痰氣的方法進行治療。
嫩前胡(一錢五分),豬苓(三錢),生熟苡仁(各三錢),炙桑皮(三錢),光杏仁(三錢),大腹皮(二錢),地枯蘿(三錢),旋覆花(包,一錢五分),清炙枇杷葉(去毛、包,三錢),象貝母(三錢),廣陳皮(一錢),枯碧竹(一錢五分),鮮冬瓜皮(一兩,煎湯代水),連皮苓(四錢),福澤瀉(三錢)
白話文:
嫩前胡(1.5錢),豬苓(3錢),生、熟苡仁(各3錢),炙桑皮(3錢),光杏仁(3錢),大腹皮(2錢),地枯蘿(3錢),旋覆花(包,1.5錢),清炙枇杷葉(去毛、包,3錢),象貝母(3錢),廣陳皮(1錢),枯碧竹(1.5錢),鮮冬瓜皮(一兩,煎湯代水),連皮苓(4錢),澤瀉(3錢)
李左,痧後餘邪痰熱未楚,肺胃兩病,身熱無汗,咳嗽氣逆,口乾欲飲,脈數苔黃。此乃無形之伏溫,蘊蒸陽明,有形之痰熱,逗留肺絡,症勢沉重。姑擬清解伏溫,而化痰熱。
白話文:
李左,得痧病後,餘下的邪氣痰熱尚未消散,肺部和胃部都有病症,身體發熱卻不出汗,咳嗽氣喘,口乾想喝水,脈搏快速、舌苔發黃。這是無形的潛伏熱症,蘊藏在胃經陽明經,有形的痰熱,停留於肺部的經絡中,病情嚴重。姑且先嘗試清解潛伏熱症,同時化解痰熱。
粉葛根(一錢五分),金銀花(三錢),桑葉皮(各二錢),活蘆根(去節,一尺),淡豆豉(三錢),連翹殼(三錢),光杏仁(三錢),京赤芍(二錢),黑山梔(一錢五分),生甘草(八分),象貝母(三錢),鮮竹茹(二錢),天花粉(三錢),薄荷葉(八分)
白話文:
葛根一錢五分,金銀花三錢,桑葉皮二錢,活蘆根去節一尺,淡豆豉三錢,連翹殼三錢,光杏仁三錢,京赤芍二錢,黑山梔一錢五分,生甘草八分,象貝母三錢,鮮竹茹二錢,天花粉三錢,薄荷葉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