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風溫案

孫女,初起身熱形寒,即鼻衄如湧,吐血盈碗,口乾不多飲,入夜煩躁不安,脈濡數,舌邊紅,苔薄膩。伏溫之邪在營,逼血妄行,大忌驟用滋陰,恐溫邪不得從陽明而解也。

黑荊芥(一錢五分),輕馬勃(八分),連翹(一錢五分),白茅,花根(三錢、兩札),冬桑葉(三錢),淡豆豉(三錢),象貝母(三錢),側柏炭(一錢五分),粉丹皮(一錢五分),竹茹(一錢五分),黑山梔(一錢五分),薄荷葉(八分)

復診,投藥兩劑,吐衄均止,身熱轉盛,苔膩稍化,脈仍濡數。伏溫之邪,由營及氣,由里達表,佳象也。仍與辛涼清解,以泄其溫。

薄荷(八分),淡豆豉(三錢),象貝(三錢),連翹(一錢五分),朱茯神(三錢),赤芍(一錢五分),桑葉(三錢),黑山梔(一錢五分),竹葉(三十張),竹茹(一錢五分),茅根(去節,一兩)

陳左,身熱及旬,咳嗽痰有腥味,大便不實,舌質紅,苔黃,脈滑數,白疹布而未透,風溫襲入肺胃,濕熱蘊蒸氣分,症勢非輕。擬輕清宣解,輕可去實,千金葦莖加味。

淨蟬衣(八分),生草(五分),金銀花(三錢),象貝母(三錢),連翹(一錢五分),生苡仁(三錢),嫩前胡(一錢五分),桔梗(五分),冬瓜子(三錢),赤芍(一錢五分),桑葉(三錢),蘆根(去節,五錢),鮮荷葉(一角),金絲荷葉(五張)

徐孩,發熱六天,汗泄不暢,咳嗽氣急,喉中痰聲漉漉,咬牙嚼齒,時時抽搐,舌苔薄膩而黃,脈滑數不揚,筋紋色紫,已達氣關。前醫疊進羚羊、石斛、鉤藤等,病情加劇。良由無形之風溫,與有形之痰熱,互阻肺胃,肅降之令不行,陽明之熱內熾,太陰之溫不解,有似痙厥,實非痙厥,即馬脾風之重症,徒治厥陰無益也。當此危急之秋,非大將不能去大敵,擬麻杏石甘湯加減,冀挽回於什一。

麻黃(一錢),杏仁(三錢),甘草(一錢),石膏(三錢),象貝(三錢),天竺黃(二錢),鬱金(一錢),鮮竹葉(三十張),竹瀝(五錢),活蘆根(去節,一兩)

二診,昨投麻杏石甘湯加減,發熱較輕,咬牙嚼齒抽搐均定,佳兆也。惟咳嗽氣逆,喉中尚有痰聲,脈滑數,筋紋縮退,口乾欲飲,小溲短赤,風溫痰熱,交阻肺胃,一時未易清澈。仍擊鼓再進。

麻黃(一錢),杏仁(三錢),甘草(一錢),石膏(三錢),象貝(三錢),廣鬱金(一錢),天竺黃(二錢),兜鈴(一錢五分),冬瓜子(三錢),淡竹油(五錢),活蘆根(去節,二兩)

三診,兩進麻杏石甘湯以來,身熱減,氣急平,嚼齒抽搐亦平,惟咳嗽痰多,口乾欲飲,小溲短赤,大便微溏色黃,風溫已得外解,痰熱亦有下行之勢,脈仍滑數,余焰留戀。然質小體稚,毋使過之,今宜制小其劑。

白話文:

風溫案

**病例一:**孫女初起發熱畏寒,伴隨鼻出血量大,吐血一碗,口渴但不願多喝水,晚上煩躁不安,脈搏濡滑而快,舌邊紅,舌苔薄而膩。這是溫邪犯營,導致出血,絕對不能急著使用滋陰的藥物,以免溫邪無法從陽明經脈消解。

處方:黑荊芥(1.5錢)、輕粉馬勃(0.8錢)、連翹(1.5錢)、白茅根(3錢,兩札)、冬桑葉(3錢)、淡豆豉(3錢)、象貝母(3錢)、側柏炭(1.5錢)、丹皮粉(1.5錢)、竹茹(1.5錢)、黑山梔子(1.5錢)、薄荷葉(0.8錢)

復診:服藥兩劑後,吐血和鼻出血都停止了,但發熱加重,舌苔膩滑稍減,脈搏仍然濡滑而快。這是溫邪從營氣轉入氣分,由裡向外發展,是好的跡象。繼續用辛涼清解的藥物,以疏散體內的熱邪。

處方:薄荷(0.8錢)、淡豆豉(3錢)、象貝母(3錢)、連翹(1.5錢)、朱茯神(3錢)、赤芍藥(1.5錢)、桑葉(3錢)、黑山梔子(1.5錢)、竹葉(30張)、竹茹(1.5錢)、茅根(去節,1兩)

**病例二:**陳左,發熱十天,咳嗽痰液有腥味,大便不通暢,舌頭紅,舌苔黃,脈搏滑利而快,身上出現白疹但尚未透發,這是風溫邪氣侵犯肺胃,濕熱鬱積於氣分,病情不輕。應當使用輕清宣泄、利濕化實的藥物,以千金葦莖湯加減。

處方:蟬蛻(0.8錢)、生石膏(0.5錢)、金銀花(3錢)、象貝母(3錢)、連翹(1.5錢)、生薏苡仁(3錢)、前胡(1.5錢)、桔梗(0.5錢)、冬瓜子(3錢)、赤芍藥(1.5錢)、桑葉(3錢)、蘆根(去節,5錢)、鮮荷葉(一角)、金絲荷葉(5張)

**病例三:**徐孩,發熱六天,汗出不暢,咳嗽氣促,喉嚨痰鳴漉漉,咬牙切齒,時有抽搐,舌苔薄膩而黃,脈搏滑利而快但不有力,筋紋紫,病情已達氣關。之前醫生使用了羚羊角、石斛、鉤藤等藥物,病情反而加重。這是因為無形的風溫邪氣與有形的痰熱互相阻礙肺胃,氣機肅降失常,陽明經的熱邪內盛,太陰經的溫邪不能消解,症狀類似痙厥,但並非真正的痙厥,而是類似馬脾風的嚴重病例,單純治療厥陰無效。在這種危急情況下,必須使用強力藥物才能控制病情,擬用麻杏石甘湯加減,希望挽回病情。

處方:麻黃(1錢)、杏仁(3錢)、甘草(1錢)、石膏(3錢)、象貝母(3錢)、天竺黃(2錢)、鬱金(1錢)、鮮竹葉(30張)、竹瀝(5錢)、蘆根(去節,1兩)

二診:服用麻杏石甘湯加減後,發熱減輕,咬牙切齒和抽搐都停止了,這是好現象。但是咳嗽氣逆,喉嚨還有痰鳴,脈搏滑利而快,筋紋縮短,口渴想喝水,小便短赤,風溫和痰熱仍然阻礙肺胃,一時難以清除。繼續用藥。

處方:麻黃(1錢)、杏仁(3錢)、甘草(1錢)、石膏(3錢)、象貝母(3錢)、廣鬱金(1錢)、天竺黃(2錢)、兜鈴(1.5錢)、冬瓜子(3錢)、淡竹瀝(5錢)、蘆根(去節,2兩)

三診:服用兩劑麻杏石甘湯後,發熱減輕,氣促平復,咬牙切齒和抽搐也停止了,但咳嗽痰多,口渴想喝水,小便短赤,大便略稀而黃,風溫邪氣已從體表宣洩,痰熱也有向下趨勢,脈搏仍然滑利而快,但餘邪尚存。由於病人體質虛弱,不宜用藥過猛,現在應當減輕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