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一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8)

1. 暑溫案

西洋參(一錢五分),鮮生地(五錢),肥知母(二錢),連翹殼(三錢),鮮竹葉(三十張),生石膏(打,四錢),京玄參(三錢),川貝母(三錢),粉丹皮(二錢),生甘草(八分),鮮石斛(三錢),朱茯神(三錢),枳實炭(八分),活蘆根(去節,一尺)

三診,人參白虎湯、清營增液湯又服二劑,灼熱已減其半,神識亦清,舌焦黑已退,轉為紅絳,脈左弦數,右濡滑而數,睡則驚悸,耳聾口渴,咳嗆咯痰不爽,痰中夾血,津液有來復之漸,暑熱有退避之勢。余焰爍液為痰,膠阻肺絡,木火升騰,擾犯清空,合脈論證,已有出險入夷之佳象。再議生津泄熱,清肺化痰。

西洋參(一錢五分),肥知母(一錢五分),冬桑葉(二錢),朱茯神(三錢),活蘆根(去節,一尺),生甘草(六分),青蒿梗(一錢五分),生石膏(打,三錢),天花粉(三錢),粉丹皮(二錢),川貝母(三錢),生石決(八錢),嫩白薇(一錢五分),鮮藕(切片入煎,四兩)

四診,身灼熱已去七八,惟咳嗆咯痰不爽,口渴不多飲,痰中之血,兩日不見,耳鳴失聰,脈左弦小而數,右濡滑而數,舌絳紅,腎陰胃液難復,木火易於上升,餘波未盡,肺金清肅之令不行,況值燥令,燥從火化,火未有不剋金也。再宜甘涼濡潤,生津泄熱,清肺化痰。

西洋參(一錢五分),生甘草(八分),水炙桑葉皮(各一錢五分),生石決(八錢),朱茯神(三錢),天花粉(三錢),肥知母(一錢五分),粉丹皮(一錢五分),嫩白薇(一錢五分),北秫米(包,三錢),冬瓜子(三錢),活蘆根(去節,一尺),枇杷葉露(後入,四兩)

茅童,溫邪夾濕,發熱十三天,汗泄不暢,口乾欲飲,舌質紅,罩薄膩,左脈弦數,右脈濡數。前醫早進白虎湯,致邪陷太陰,清氣不升,大便溏薄,日夜十餘次,小溲短赤,心煩少寐,熱勢加劇,病情非輕。擬解肌疏邪,而理中土,仲聖謂里重於表者,先治其里,仿此意化裁。

粉葛根(二錢),炮薑炭(四分),炒潞黨(三錢),生白朮(二錢),生甘草(五分),赤苓(三錢),金銀花(三錢),山楂炭(三錢),炒車前子(包,三錢),戊己丸(包,二錢),鮮荷葉(一角)

二診,昨進理中湯加減,大便溏泄漸止,而發熱依然,口乾欲飲,舌轉紅絳,脈象弦數,汗泄不通。此氣分之溫未罷,營分之熱內熾,濕化為燥,燥亦傷陰,津乏上承,今擬清營透氣,兼顧中土。

天花粉(三錢),炒銀花(三錢),赤苓(三錢),冬桑葉(三錢),煨葛根(一錢五分),生白朮(二錢),粉丹皮(一錢五分),扁豆衣(三錢),生甘草(五分),白薇(一錢五分),鮮荷葉(一角),白茅根(五錢)

白話文:

暑溫案

第一次診斷用藥: 西洋參、鮮生地、知母、連翹、鮮竹葉、生石膏、玄參、川貝母、丹皮、生甘草、鮮石斛、茯神、枳實炭、蘆根。

第三次診斷: 服用人參白虎湯、清營增液湯後,高燒減輕一半,精神好轉,舌苔由焦黑轉為紅絳,脈象左邊弦數,右邊濡滑而數,睡眠時驚悸,耳聾口渴,咳嗽、咳痰不暢,痰中帶血,津液開始恢復,暑熱有所消退。但餘熱仍在,導致痰液粘稠阻塞肺部經絡,肝火上升,擾亂心肺功能。脈象顯示病情已有好轉。 接下來治療方向為滋陰生津、清熱解毒、清肺化痰。

第二次處方: 西洋參、知母、桑葉、茯神、蘆根、生甘草、青蒿梗、生石膏、天花粉、丹皮、川貝母、石決明、白薇、鮮藕。

第四次診斷: 身體灼熱基本消退,但咳嗽、咳痰不暢,口渴但喝水不多,痰中不再帶血(已兩天未見血絲),耳鳴聽力下降,脈象左邊弦細而數,右邊濡滑而數,舌頭紅絳。腎陰和胃液恢復緩慢,肝火容易上升,餘熱未消,肺部清肅功能尚未恢復,加上乾燥的季節,燥熱會加重病情,火熱會繼續損傷肺金。接下來治療方向為甘涼滋潤、生津止渴、清肺化痰。

第三次處方: 西洋參、生甘草、桑白皮、石決明、茯神、天花粉、知母、丹皮、白薇、秫米、冬瓜子、蘆根、枇杷葉露。

第五次診斷: 患者為暑熱夾濕,發熱十三天,汗出不暢,口乾渴,舌質紅,苔薄膩,脈象左邊弦數,右邊濡數。先前醫生使用白虎湯,導致邪氣入侵脾胃,清氣不能上升,大便稀溏,一天十幾次,小便短赤,心煩失眠,病情加重。治療方案為解表散邪,調理脾胃。 (中醫理論認為,里證重於表證時,應先治里。)

第一次處方: 粉葛根、炮薑炭、黨參、白朮、生甘草、赤苓、金銀花、山楂炭、車前子、戊己丸、鮮荷葉。

第六次診斷: 服用理中湯加減方後,大便溏瀉好轉,但發熱持續,口乾渴,舌頭轉為紅絳,脈象弦數,汗出不暢。這是氣分溫邪未解,營分熱盛,濕邪化燥,燥邪又傷陰,津液不足。 接下來治療方案為清熱透邪,兼顧脾胃。

第二次處方: 天花粉、金銀花、赤苓、桑葉、葛根、白朮、丹皮、扁豆衣、生甘草、白薇、鮮荷葉、白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