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醫案》~ 卷四 (6)
卷四 (6)
1. 附:痰飲、哮喘案
朱左,新寒引動痰飲,漬之於肺,咳嗽氣急又發,形寒怯冷,苔薄膩,脈弦滑。仿金匱痰飲之病,宜以溫藥和之。
川桂枝(八分),雲苓(三錢),生白朮(五錢),清炙草(五分),姜半夏(二錢),橘紅(一錢),光杏仁(三錢),炙遠志(一錢),炙白蘇子(五錢),旋覆花(包,五錢),萊菔子(炒、研,二錢),鵝管石(煅,一錢)
俞右,暴寒外束,痰飲內聚,支塞於肺,肅降失司,氣喘咳嗽大發,故日夜不能平臥,形寒怯冷,納少泛惡,苔白膩,脈浮弦而滑。擬小青龍湯加減,疏解外邪,溫化痰飲。
蜜炙麻黃(四分),川桂枝(八分),雲苓(三錢),姜半夏(二錢),五味子(四分),淡乾薑(四分),炙蘇子(二錢),光杏仁(三錢),熟附片(一錢),鵝管石(煅,一錢),哮吼紫金丹(另吞,連服二天,兩粒)
二診,服小青龍湯兩劑,氣喘咳嗽,日中大減,夜則依然,納少泛惡,苔薄膩,脈弦滑。夜為陰盛之時,飲邪竊踞陽位,阻塞氣機,肺胃下降之令失司,再以溫化飲邪,肅降肺氣。
川桂枝(八分),雲苓(三錢),姜半夏(二錢),橘紅(一錢),五味子(四分),淡乾薑(四分),水炙遠志(五分),光杏仁(三錢),炙蘇子(五錢),旋覆花(包,五錢),熟附片(一錢),鵝管石(煅,一錢)
三診,氣喘咳嗽,夜亦輕減,泛惡亦止,惟痰飲根株已久,一時難以驟化。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今擬理脾肅肺,溫化痰飲。
原方去旋覆花、遠志二味,加生白朮(五錢)、炒補骨脂(五錢)。
屈左,痰飲咳嗽已有多年,加之遍體浮腫,大腹脹滿,氣喘不能平臥,腑行溏薄,穀食衰少,舌苔淡白,脈象沉細。此脾腎之陽式微,水飲氾濫橫溢,上激於肺則喘,灌溉肌腠則腫,凝聚膜原則脹,陽氣不到之處,即是水濕盤踞之所,陰霾瀰漫,真陽埋沒,恙勢至此地步,已入危險一途。
勉擬振動腎陽,以驅水濕,健運太陰,而化濁氣,真武、腎氣、五苓、五皮合黑錫丹,複方圖治,冀望離照當空,濁陰消散,始有轉機之幸。
熟附子塊(二錢),生於術(三錢),連皮苓(四錢),川桂枝(八分),豬苓(二錢),澤瀉(二錢),陳皮(一錢),大腹皮(二錢),水炙桑皮(二錢),淡姜皮(五分),炒補骨脂(五錢),陳葫蘆瓢(四錢),黑錫丹(吞服,一錢),濟生腎氣丸(清晨另吞,三錢)
二診,前方已服五劑,氣喘較平,小溲漸多,腫亦見消,而大腹脹滿,納穀不香,咳嗽夜盛,脈象沉弦,陽氣有來復之漸,水濕有下行之勢,既見效機,率由舊章。
原方去黑錫丹,加冬瓜皮(二兩),煎湯代水。
三診,又服五劑,喘已平,遍體浮腫減其大半,腹脹滿亦鬆,已有轉機。惟納穀不香,神疲肢倦,脈左弦右濡,舌雖干,不欲飲,腎少生生之氣,脾胃運輸無權,津液不能上潮,猶釜底無薪,鍋蓋無汽水也,勿可因舌乾而改弦易轍,致反棄前功。仍守溫腎陽以驅水濕,暖脾土而化濁陰。
白話文:
附:痰飲、哮喘案
朱姓病人,近期受寒導致痰飲停滯肺部,引起咳嗽氣促加重,畏寒怕冷,舌苔薄而濕潤,脈象弦滑。根據《金匱要略》中痰飲的治療方法,應當用溫熱的藥物調理。處方如下:川桂枝、雲苓、生白朮、炙甘草、姜半夏、橘紅、杏仁、炙遠志、炙白蘇子、旋覆花、萊菔子、煅鵝管石。
俞姓病人,暴寒襲體,痰飲內積,阻塞肺部,導致氣機下降受阻,出現嚴重咳嗽氣喘,日夜難以平臥,畏寒怕冷,食慾不振伴噁心,舌苔白膩,脈象浮弦滑。擬用小青龍湯加減,以疏散外邪,溫化痰飲。處方如下:蜜炙麻黃、川桂枝、雲苓、姜半夏、五味子、淡乾薑、炙蘇子、杏仁、熟附片、煅鵝管石,另加哮吼紫金丹(連服兩天,每次兩粒)。
第二次診治,服用小青龍湯兩劑後,白天咳嗽氣喘明顯減輕,但晚上症狀仍然存在,食慾不振伴噁心,舌苔薄而濕潤,脈象弦滑。晚上屬陰盛之時,寒邪乘虛而入,阻塞氣機,肺胃下降功能失調,需繼續溫化寒邪,疏通肺氣。處方如下:川桂枝、雲苓、姜半夏、橘紅、五味子、淡乾薑、水炙遠志、杏仁、炙蘇子、旋覆花、熟附片、煅鵝管石。
第三次診治,咳嗽氣喘夜間也減輕,噁心消失,但痰飲久病,難以短期痊癒。脾是產生痰飲的根源,肺是貯存痰飲的場所。因此,應當調理脾肺,溫化痰飲。上方去旋覆花、遠志,加生白朮、炒補骨脂。
屈姓病人,多年痰飲咳嗽,伴有全身浮腫,腹部膨脹,氣喘不能平臥,大便稀溏,食慾減退,舌苔淡白,脈象沉細。這是由於脾腎陽氣虛弱,水濕泛濫,上犯肺部導致氣喘,浸潤肌膚導致浮腫,停滯於腹部導致脹滿。陽氣不足之處,皆為水濕積聚之處,陰邪盛行,陽氣被埋沒,病情已十分危急。
擬用溫補腎陽,驅除水濕,健運脾胃,化解濁氣的藥物,處方為真武湯、腎氣丸、五苓散、五皮散合黑錫丹等複方,期望陽氣回升,陰邪消散,病情好轉。處方如下:熟附子、生白朮、茯苓、川桂枝、豬苓、澤瀉、陳皮、大腹皮、水炙桑白皮、淡竹葉、炒補骨脂、陳葫蘆瓢,另加黑錫丹(吞服)、濟生腎氣丸(清晨服用)。
第二次診治,服用上方五劑後,氣喘減輕,小便增多,浮腫消退,但腹部仍脹滿,食慾不振,咳嗽夜間加重,脈象沉弦。陽氣有所恢復,水濕有所下降,繼續原方治療。上方去黑錫丹,加冬瓜皮煎湯服用。
第三次診治,又服用五劑後,氣喘痊癒,全身浮腫消退大半,腹脹也減輕,病情好轉。但食慾不振,疲倦乏力,脈象左弦右濡,舌雖乾燥,但不願飲水。腎陽不足,脾胃運化功能減弱,津液不能上輸。切勿因舌燥而改變治療方案,以免前功盡棄。仍應溫補腎陽,驅除水濕,溫暖脾土,化解陰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