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附:痰飲、哮喘案

熟附塊(五錢),連皮苓(四錢),生於術(三錢),川桂枝(六分),豬苓(二錢),福澤瀉(五錢),陳皮(一錢),大腹皮(二錢),水炙桑皮(五錢),淡姜皮(五分),炒補骨脂(五錢),冬瓜子皮(各三錢),陳葫蘆瓢(四錢),濟生腎氣丸(清晨吞服,三錢)

四診,喘平腫消,腹脹滿亦去六七,而咳嗽時輕時劇,納少形瘦,神疲倦怠,口乾欲飲,舌轉淡紅,脈象左虛弦,右濡滑。脾腎虧而難復,水濕化而未盡也。今擬平補脾腎,順氣化痰。

炒潞黨參(五錢),連皮苓(四錢),生於術(三錢),陳廣皮(一錢),仙半夏(二錢),炙遠志(一錢),炙白蘇子(五錢),旋覆花(包,五錢),水炙桑皮(五錢),大腹皮(二錢),炒補骨脂(五錢),冬瓜子皮(各三錢),陳葫蘆瓤(四錢),濟生腎氣丸(清晨吞服,三錢)

五診,喘平腫退,腹滿亦消,惟咳嗽清晨較甚,形瘦神疲,納穀不香,脈濡滑無力,脾腎虧虛,難以驟復,痰飲根株,亦不易除也。今以丸藥緩圖,而善其後。

六君子丸每早服三錢,濟生腎氣丸午後服三錢。

文右,舊有痰飲咳嗽,觸受風溫之邪,由皮毛而上干肺系,蘊郁陽明。飲邪得溫氣之熏蒸,變為膠濁之痰,互阻上焦,太陰清肅無權,以致氣喘大發,喉有鉤聲,咳痰不出,發熱畏風,舌苔膩黃,脈象浮弦而滑。閱前方降氣化痰,似亦近理,然邪不外達,痰濁膠固益甚,頗慮壅閉之險。

書云:喘之為病,在肺為實,在腎為虛。此肺實之喘也,急擬麻杏石甘湯加味,清開溫邪,肅肺滌痰,冀望熱退氣平為幸。

蜜炙麻黃(四分),光杏仁(三錢),生石膏(打,三錢),生甘草(五分),炙白蘇子(二錢),旋覆花(包,五錢),竹瀝,半夏(三錢),水炙遠志(一錢),炙兜鈴(一錢),海浮石(三錢),象貝母(三錢),冬瓜子(三錢),活蘆根(去節,一尺),淡竹瀝(沖服,一兩)

二診,前投麻杏石甘湯加味,已服兩劑,氣喘已平,身熱亦退,佳象也。惟咳嗽痰多,胸悶不思飲食,苔薄黃,脈滑數不靖,溫邪已得外達,痰濁留戀上焦,肺胃肅降失司,適值經臨,少腹隱痛,挾宿瘀也。今制小其劑,佐入和營祛瘀之品。

炙白蘇子(二錢),光杏仁(三錢),象貝母(三錢),水炙桑葉皮(各二錢),竹瀝半夏(二錢),水炙遠志(一錢),旋覆花(包,五錢),海浮石(三錢),炙兜鈴(一錢),紫丹參(二錢),茺蔚子(三錢),冬瓜子(三錢),干蘆根(去節,一兩)

胡左,暴感寒涼,內停食滯,引動痰飲,互阻中上二焦,肺胃之氣不得下降,哮喘喉有痰聲,胸悶嘔吐,不能納穀,身熱惡風,有汗不解,苔膩,脈弦滑,此留飲也。擬五苓、平胃,解肌達邪,和胃滌飲。

白話文:

附:痰飲、哮喘案

一位病人,初診時服用以下藥方:熟附子、豬苓、澤瀉、陳皮、大腹皮、桑白皮、淡姜皮、補骨脂、冬瓜子皮、葫蘆瓢各適量,以及濟生腎氣丸(清晨服用)。四診後,喘息平緩,腫脹消退,腹脹也減輕許多,但咳嗽時輕時重,食慾不振,消瘦乏力,口乾想喝水,舌頭淡紅,脈象左側虛弱弦細,右側濡滑。診斷為脾腎虧虛,水濕未盡。因此,再次處方,著重於滋補脾腎,順氣化痰。

調整後的藥方包含:黨參、豬苓、蒼術、陳皮、半夏、遠志、白蘇子、旋覆花、桑白皮、大腹皮、補骨脂、冬瓜子皮、葫蘆瓢各適量,以及濟生腎氣丸(清晨服用)。五診後,喘息和腫脹消退,腹脹也消失,但清晨咳嗽較重,仍然消瘦乏力,食慾不佳,脈象濡滑無力。診斷為脾腎虧虛,痰飲根深蒂固,難以迅速痊癒,因此改用丸藥緩慢調理。

後續治療改為服用六君子丸(清晨服用)和濟生腎氣丸(下午服用)。

另一位病人(文右),舊患痰飲咳嗽,感受風溫邪氣,由皮膚毛髮入侵肺部,鬱結於陽明經。痰飲受到溫邪熏蒸,變成黏稠的痰液,阻塞上焦,導致太陰經的清肅功能受阻,引起劇烈喘息,喉嚨有痰鳴聲,咳嗽痰液不易咳出,發熱怕風,舌苔厚膩黃,脈象浮弦滑。之前的化痰降氣方劑雖然看似合理,但邪氣未能外達,痰濁反而更加膠固,擔心會加重病情。

根據“喘病,肺實腎虛”的理論,這位病人屬於肺實型喘息,因此開具麻杏石甘湯加味方,清熱解表,宣肺化痰,希望熱退氣平。

藥方包括:麻黃、杏仁、石膏、甘草、白蘇子、旋覆花、竹瀝、半夏、遠志、兜鈴、海浮石、貝母、冬瓜子、蘆根、竹瀝(沖服)。

二診,服用麻杏石甘湯加味兩劑後,喘息和發熱已消退。但仍咳嗽痰多,胸悶食慾不振,舌苔薄黃,脈象滑數不規則。溫邪已外達,但痰濁仍滯留上焦,肺胃功能失調,且有少腹隱痛,兼有瘀血。因此,減輕藥量,加入活血化瘀藥物。

調整後的藥方包括:白蘇子、杏仁、貝母、桑白皮、竹瀝半夏、遠志、旋覆花、海浮石、兜鈴、丹參、茺蔚子、冬瓜子、蘆根。

另一位病人(胡左),因感受寒涼,內有食滯,誘發痰飲,阻塞中上焦,導致肺胃之氣不能下降,出現哮喘,喉嚨有痰鳴聲,胸悶嘔吐,食慾不振,發熱怕風,汗出不解,舌苔厚膩,脈象弦滑。診斷為留飲,因此處方五苓散和平胃散合方,以解表達邪,和胃化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