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醫案》~ 卷四 (8)
卷四 (8)
1. 附:痰飲、哮喘案
川桂枝(五分),云豬苓(各三錢),福澤瀉(五錢),陳皮(一錢),蒼朮(一錢),厚朴(二錢),半夏(五錢),枳實炭(一錢),白蔻仁(五分),炒麥芽(四錢),萊菔子(炒研,三錢),藿香梗(五錢),玉樞丹(開水磨沖服,四分)
復診,寒熱解,哮喘平,嘔吐亦減,而胸悶噯氣,不能納穀,小溲短赤,腑氣不行,苔薄膩,脈弦滑,宿食留飲,難以驟化,夜不能寐,胃不和則臥不安。胃以通為補,今擬通胃消滯,和中滌飲。
陳廣皮(一錢),仙半夏(二錢),枳實炭(一錢),厚朴(一錢),赤茯苓(三錢),澤瀉(五錢),姜竹茹(五錢),萊菔子(炒研,三錢),生苡仁(四錢),炒穀麥芽(各三錢)
阮左,酒濕傷脾,脾失健運,水穀入胃,不生津液,化為痰飲。飲射於肺則咳嗽泛吐,飲流脅下,則脅肋引痛。脅乃肝膽之位,飲氣在脅,則肝氣拂鬱,此懸飲也,仿仲聖治飲不治咳之例。
炙蘇子(五錢),葶藶子(炒研,一錢),水炙桑皮(二錢),全栝蔞(切,四錢),姜半夏(二錢),橘紅(一錢),茯苓(一錢),白蒺藜(三錢),川鬱金(一錢五分),枳椇子(三錢),椒目(二十粒),生薑(二片)
費左,咳嗽氣逆,宿疾有年,交冬益甚,邇來四肢浮腫,身重無力。此脾腎陽衰,陰寒之水飲,上射於肺,旁流四末,是溢飲也。今擬助陽逐飲。
川桂枝(八分),連皮苓(四錢),生白朮(二錢),豬苓(二錢),福澤瀉(五錢),陳皮(一錢),製半夏(二錢),熟附子(二錢),椒目(四十粒),姜皮(五分),水炙桑皮(二錢),大腹皮(二錢)
朱左,咳喘十餘年,遇感則劇,胸悶納穀減少,舌苔灰黃,脈象寸浮關弦,素性嗜酒,酒濕生痰聚飲,漬之於肺則咳,肺病及腎,腎少攝納則喘,上實下虛,顯然可見。酒性本熱,溫藥難投。姑宜開其上焦,以肅肺氣,斡旋中樞,而納腎元。是否有當,尚希明正。
蜜炙麻黃(三分),光杏仁(三錢),仙半夏(二錢),薄橘紅(八分),炙白蘇子(五錢),象貝(三錢),炙桑皮(五錢),海浮石(三錢),甘杞子(三錢),厚杜仲(三錢),炒補骨脂(五錢),核桃肉(拌炒,二枚)
二診,咳喘均減,肺金之風邪已去,而多年之痰飲根深蒂固,脾腎之虧虛,由漸而致。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今擬扶土化痰,順氣納腎,更宜薄滋味,節飲食,以助藥力之不逮。
炙白蘇子(二錢),光杏仁(三錢),仙半夏(三錢),薄橘紅(八分),雲苓(三錢),炙遠志(一錢),象貝母(三錢),水炙桑皮(二錢),海浮石(三錢),旋覆花(包,五錢),甘杞子(三錢),厚杜仲(三錢),補骨脂(五錢),核桃肉(二錢)
白話文:
附:痰飲、哮喘案
第一個處方:治療寒熱、哮喘、嘔吐等症狀,藥方包括川桂枝、豬苓、澤瀉、陳皮、蒼朮、厚朴、半夏、枳實炭、白蔻仁、麥芽、萊菔子、藿香梗、玉樞丹。
第二次診斷:寒熱已解,哮喘減輕,嘔吐減少,但胸悶噯氣,食慾不振,小便短赤,大便不通,舌苔薄膩,脈象弦滑,提示宿食留飲,難以迅速消化吸收,導致失眠。因此,調整治療方案,著重於通利胃氣,消食導滯,和胃化飲。藥方包括陳皮、半夏、枳實炭、厚朴、赤茯苓、澤瀉、竹茹、萊菔子、苡仁、麥芽。
阮左的診斷與治療:酒濕傷脾,脾氣虛弱,導致水穀運化失常,不能化生津液,形成痰飲。痰飲阻肺則咳嗽、嘔吐;痰飲流注脅肋則脅肋疼痛。此為懸飲,治療方法仿效仲景治療飲邪而不治咳嗽的方法。藥方包括蘇子、葶藶子、桑皮、栝蔞、半夏、橘紅、茯苓、白蒺藜、鬱金、枳椇子、椒目、生薑。
費左的診斷與治療:咳嗽氣逆,多年宿疾,冬季加重,近期出現四肢浮腫、身體沉重無力。診斷為脾腎陽虛,陰寒水飲上犯於肺,並流注四肢,此為溢飲。治療方案為溫陽利水。藥方包括川桂枝、豬苓、白朮、豬苓、澤瀉、陳皮、半夏、附子、椒目、薑皮、桑皮、大腹皮。
朱左的診斷與治療:咳嗽哮喘十餘年,遇風寒則加重,胸悶、食慾減退,舌苔灰黃,脈象寸浮關弦。患者嗜酒,酒濕生痰,痰飲阻肺則咳嗽,肺病及腎則哮喘。屬於上實下虛。因患者嗜酒,酒性偏熱,不宜使用溫熱藥物,故選擇疏通上焦,宣降肺氣,調和中焦,滋補腎元。藥方包括蜜炙麻黃、杏仁、半夏、橘紅、蘇子、貝母、桑皮、海浮石、枸杞子、杜仲、補骨脂、核桃肉。
第二次診斷:咳嗽哮喘減輕,肺部風邪已除,但多年痰飲積久,脾腎虛損,日久漸成。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因此,調整治療方案,以健脾化痰,理氣補腎為主。建議患者清淡飲食,以增強藥效。藥方包括蘇子、杏仁、半夏、橘紅、茯苓、遠志、貝母、桑皮、海浮石、旋覆花、枸杞子、杜仲、補骨脂、核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