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8)

1. 痢疾案

原方去葛根,加粉丹皮(一錢五分)、鮮生地(四錢)。

四診,血痢大減,臨晚身熱亦去其半,舌黑糙已退,轉為光紅,唇燥口乾,不思納穀,脈濡數,陰液傷而難復,邪熱退而未淨也。仍擬生津清營,以和胃氣。

鮮石斛(三錢),天花粉(三錢),生甘草(五分),阿膠珠(二錢),川雅連(三分),白頭翁(三錢),酒炒黃芩(一錢),赤白芍(各一錢五分),嫩白薇(一錢五分),炒銀花(四錢),廣橘白(一錢),生熟穀芽(各三錢),活蘆根(去節,一尺)

五診,血痢止,潮熱亦退,唇燥齒乾,睡醒後口舌無津,穀食衰少,神疲萎頓,脈濡數不靜。陰液未復,津無上承,脾胃輸化無權,生氣受戕,人以胃氣為本。今擬甘寒生津,養胃清熱,以善其後。

西洋參(一錢五分),鮮石斛(三錢),生甘草(五分),大麥冬(二錢),炒銀花(三錢),嫩白薇(一錢五分),廣橘白(一錢),生穀芽(四錢),抱茯神(三錢),生扁豆衣(三錢),淮山藥(三錢),活蘆根(去節,一尺)

陶左,夏秋痢下,至冬不止,赤白夾雜,日夜二十餘次,腹痛後重,納穀衰少,面色萎黃,舌苔薄膩,脈象沉細而遲,此脾臟受寒,不能統血,血滲大腸,腸中濕濁,膠阻不化,延久有脹滿之慮。急擬溫運太陰,而化濕濁,勿因久痢驟進兜澀也。更宜節飲食,薄滋味,亦是助藥力之一端。

炒潞黨參(一錢),熟附塊(一錢五分),炮薑炭(八分),清炙草(六分),生白朮(二錢),全當歸(二錢),炒赤白芍(各一錢五分),軟柴胡(七分),川桂枝(八分),焦楂炭(三錢),大砂仁(研,一錢),炒焦赤砂糖(三錢)

二診,投溫運太陰,而化濕濁之劑,已服三帖,下痢赤白,已減其半,納穀衰少,神疲萎頓,脈象沉細,寒濁雖則漸化,脾胃輸運無權。既已獲效,更進一籌。

原方去柴胡、桂枝,加炒麥穀芽(各四錢),灶心黃土(四錢)。

呂右,經閉一載,營血早虧,今下痢赤白,已延三月,腹痛後重,納穀衰少,形瘦骨立,舌光無苔,脈象濡細。據述未病喜食水果,既病又不節食,脾土大傷,中焦變化之血,滲入大腸,腸中濕濁互阻,積而為痢也。今擬溫運脾胃,以和胃氣,寒熱並調,去其錯雜。

炒潞黨參(一錢五分),熟附塊(一錢),炮薑炭(六分),生白朮(三錢),清炙草(六分),全當歸(二錢),炒赤白芍(各一錢五分),肉桂心(飯丸吞服,三分),焦楂炭(三錢),大砂仁(研,八分),阿膠珠(一錢),戊己丸(包煎,二錢),炒焦赤砂糖(三錢)

二診,經治以來,血痢雖則輕減,而余恙如舊。舌邊碎痛,恐起口糜之先端。穀食衰少,胃氣索然。欲溫中則陰分愈傷,欲滋養則脾胃益困,顧此失彼,棘手之症,難許完璧。專扶中土,以冀土厚火斂之意。

白話文:

痢疾案

第一個病例,最初處方去掉了葛根,加入了粉丹皮(1.5錢)、鮮生地(4錢)。

四診,血痢明顯減少,傍晚發熱也減輕一半,舌頭由黑糙轉為光滑紅潤,但嘴唇乾燥口渴,不想吃東西,脈象濡數。陰液受損難以恢復,邪熱雖退但未完全消除。因此再次處方,旨在滋陰清熱,調理胃氣。 處方包含:鮮石斛(3錢)、天花粉(3錢)、生甘草(0.5錢)、阿膠珠(2錢)、川連(0.3錢)、白頭翁(3錢)、酒炒黃芩(1錢)、赤白芍(各1.5錢)、嫩白薇(1.5錢)、炒銀花(4錢)、廣橘白(1錢)、生熟穀芽(各3錢)、活蘆根(去節,一尺)。

五診,血痢停止,潮熱也退,但嘴唇乾燥,睡醒後口舌無津,食慾差,精神疲倦,脈象濡數不穩定。陰液尚未恢復,津液不能上達,脾胃運化功能失調,元氣受損,因為胃氣是根本。這次處方,旨在甘寒生津,養胃清熱,鞏固療效。處方包含:西洋參(1.5錢)、鮮石斛(3錢)、生甘草(0.5錢)、大麥冬(2錢)、炒銀花(3錢)、嫩白薇(1.5錢)、廣橘白(1錢)、生穀芽(4錢)、茯神(3錢)、生扁豆衣(3錢)、淮山藥(3錢)、活蘆根(去節,一尺)。

第二個病例(陶姓患者),夏秋患痢疾,持續到冬天,大便赤白夾雜,每天二十多次,腹痛且下墜感明顯,食慾差,面色萎黃,舌苔薄膩,脈象沉細遲緩。這是脾臟受寒,不能統攝血液,血液滲入大腸,腸道濕濁,阻塞不通,久拖不治會有脹滿的風險。因此緊急處方溫運脾陽,化解濕濁,避免久痢後驟用收澀藥物。 此外,要控制飲食,少吃辛辣食物,這也是輔助藥物療效的一環。處方包含:炒潞黨參(1錢)、熟附片(1.5錢)、炮薑炭(0.8錢)、炙甘草(0.6錢)、生白朮(2錢)、全當歸(2錢)、炒赤白芍(各1.5錢)、軟柴胡(0.7錢)、川桂枝(0.8錢)、焦楂炭(3錢)、大砂仁(研末,1錢)、炒焦赤砂糖(3錢)。

二診,服用溫運脾陽化濕濁的藥方三帖後,赤白痢疾減少一半,但食慾差,精神疲倦,脈象沉細。寒濁雖逐漸化解,但脾胃運化功能仍弱。既已見效,再進一步治療。 原方去掉了柴胡、桂枝,加入炒麥芽、炒穀芽(各4錢)、灶心黃土(4錢)。

第三個病例(呂姓患者),月經閉止一年,營血早衰,現在患赤白痢疾已持續三個月,腹痛且下墜感明顯,食慾差,消瘦,舌頭光滑無苔,脈象濡細。據患者自述,未病時喜歡吃水果,生病後也不節制飲食,脾土大傷,中焦生成的血液滲入大腸,腸道濕濁互阻,積聚成痢疾。因此處方溫運脾胃,調理胃氣,寒熱並調,去除錯雜症狀。處方包含:炒潞黨參(1.5錢)、熟附片(1錢)、炮薑炭(0.6錢)、生白朮(3錢)、炙甘草(0.6錢)、全當歸(2錢)、炒赤白芍(各1.5錢)、肉桂心(飯丸吞服,0.3錢)、焦楂炭(3錢)、大砂仁(研末,0.8錢)、阿膠珠(1錢)、戊己丸(包煎,2錢)、炒焦赤砂糖(3錢)。

二診,治療後,血痢雖減輕,但其他症狀未見好轉。舌邊疼痛,恐有口瘡先兆。食慾差,胃氣虛弱。溫中則會加重陰液損傷,滋養則會加重脾胃負擔,進退兩難。因此專注於扶助脾土,以期達到脾土厚實,火氣收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