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醫案》~ 卷七 (10)
卷七 (10)
1. 產後案
張右,新產後營陰虧耗,惡露未楚,舊患便溏,脾土薄弱,胃呆納少,舌苔薄膩,脈象濡緩,新邪舊恙,治宜兼顧。姑擬和營生新,扶土和中。
全當歸(二錢),雲茯苓(三錢),生白朮(一錢五分),益母草(三錢),紫丹參(三錢),杜紅花(五分),焦楂炭(二錢),大川芎(五分),炮薑炭(四分),炒穀芽(三錢),炒赤砂糖(三錢),乾荷葉(一角)
二診,新產三朝,咋起寒熱,至今未退,頭痛骨楚,胸悶不思飲食,舌苔薄膩,脈象弦滑帶數,此營血已虧,惡露未楚,氤氳之邪乘隙而入,營衛循序失常。姑擬清魂散合生化湯加味,一以疏邪外達,一以祛瘀生新。
紫丹參(二錢),大川芎(四分),炮薑炭(三分),炒黑荊芥炭(一錢五分),益母草(二錢),杜紅花(六分),清水豆卷(三錢),炒赤砂糖(三錢),全當歸(二錢),焦楂炭(三錢),炒穀芽(四錢),炒白薇(一錢),乾荷葉(一角)
三診,新產五朝,寒熱輕而復重,頭痛骨楚,胸悶不思飲食,舌苔膩布,惡露未止,脈象弦滑帶數,宿瘀留戀,氤氳之邪挾痰滯交阻陽明為病。再擬清魂散合生化湯,復入疏散消滯之品。
紫丹參(二錢),杜紅花(八分),枳實炭(一錢),炒白薇(一錢五分),炒黑荊芥(一錢五分),全當歸(一錢五分),焦楂炭(三錢),益母草(二錢),淡豆豉(三錢),大川芎(五分),炒穀芽(四錢),保和丸(包煎,三錢)
四診,新產八朝,形寒身熱,有汗不解,胸悶,飢不思納,渴不多飲,舌苔薄膩而黃,脈象弦滑帶數。客邪移於少陽,宿瘀未楚,營衛失常,有轉瘧之機括,還慮纏綿增劇。再擬小柴胡湯合清魂散、生化湯複方圖治。
吉林參鬚(五分),杜紅花(八分),清水豆卷(四錢),嫩白薇(一錢五分),軟柴胡(五分),全當歸(二錢),紫丹參(二錢),大川芎(四分),炒黑荊芥(一錢),全栝蔞(切,三錢),炒穀芽(三錢),益母草(二錢),通草(八分)
五診,新產十二朝,寒熱得退,胸悶不納如故,小溲短赤,舌苔薄膩,陰血己虧,蘊濕未楚,脾胃運化無權。再擬養正祛瘀,和胃化濕。
吉林參鬚(五分),赤茯苓(硃砂拌,三錢),全當歸(二錢),清水豆卷(三錢),炒黑荊芥(五分),福澤瀉(一錢五分),穀麥芽(各三錢),益母草(二錢),陳廣皮(一錢),紫丹參(二錢),通草(八分),佩蘭梗(一錢五分),大砂仁(研,五分),乾荷葉(一角)
張右,產後兩月,營陰未復,重感新邪,內停宿滯,肺胃為病,形寒身熱,有汗不解,脘痞作痛,納少泛惡,且又咳嗽,經行色紫,舌苔白膩,脈象左弦右濡。標邪正在鴟張,不能見虛投補,姑擬疏邪消滯,和中祛瘀,病去則虛自復。
白話文:
[產後案]
張某產後,初期因陰血虧損,惡露未盡,加上舊有的腹瀉毛病(脾虛),胃口不好,舌苔薄白微膩,脈象濡緩,新舊疾病同時存在,治療應同時考慮。於是初步擬定方劑,以滋養陰血、健脾和胃為目的。
第二次診斷,產後三天,出現寒熱交替,持續未退,頭痛、骨痛,胸悶、食慾不振,舌苔薄白微膩,脈象弦滑且略數。這是因為陰血虧損,惡露未盡,外邪乘虛而入,導致營衛失調。因此改用清熱解表、活血化瘀的方劑。
第三次診斷,產後五天,寒熱反覆,頭痛、骨痛,胸悶、食慾不振,舌苔厚膩,惡露未止,脈象弦滑且略數。舊瘀滯留,外邪與痰濕阻滯陽明經脈。繼續使用前一個方劑,並加入疏散、消滯的藥物。
第四次診斷,產後八天,時而畏寒時而發熱,出汗卻不解,胸悶,飢餓卻不想吃東西,口渴但不劇烈,舌苔薄膩且略黃,脈象弦滑且略數。邪氣已轉移到少陽經,舊瘀未盡,營衛失調,有瘧疾的風險,擔心病情加重。因此採用小柴胡湯、清熱解表、活血化瘀等方劑合用的複方。
第五次診斷,產後十二天,寒熱已退,但胸悶、食慾不振依然存在,小便短赤,舌苔薄膩,陰血虧損,濕邪未盡,脾胃運化功能不好。因此調整方劑,以滋補正氣、去除瘀血、和胃化濕為目標。
產後兩個月,陰血尚未恢復,又感染了新的疾病,體內瘀滯,肺胃受累,時而畏寒時而發熱,出汗卻不解,胸脘痞悶疼痛,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咳嗽,月經血色紫暗,舌苔白膩,脈象左側弦細,右側濡緩。由於邪氣盛,不能單純進補,先以疏散解表、消滯、和胃、祛瘀為目標治療,等病好了,虛弱自然會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