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一 (2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4)

1. 濕溫案

五診,嘔吐已止,口舌碎痛亦減,胸脘不舒,飲食少進,神疲,右顴赤色,脈象軟滑無神。懷麟七月,陽明少陰陰液已傷,痰濁未楚,厥氣乘勢橫逆。再宜益陰柔肝,助順胎氣,而化痰濁。

川石斛(三錢),抱茯神(三錢),廣橘白(一錢),生白芍(二錢),川貝母(二錢),炒竹茹(二錢),仙半夏(五錢),栝蔞皮(二錢),生熟穀芽(各三錢),干蘆根(去節,二兩),清炙枇杷葉(去毛、包,三錢),春砂殼(四分)

六診,嘔吐止,口舌碎痛亦減,惟納穀不香,頸項胸膺發出白㾦,伏邪濕熱,已有外泄之佳象。口乾不多飲,舌質紅,苔薄膩,脈象濡滑而數。陰傷難復,濁痰未化,津少上承。懷麟七月,胎前以清熱養陰為主。再宜養陰宣肺,和胃化痰。

川石斛(三錢),抱茯神(三錢),熟穀芽(四錢),淨蟬衣(八分),清水豆卷(三錢),佩蘭梗(五錢),光杏仁(三錢),陳廣皮(一錢),象貝母(三錢),清炙枇杷葉(去毛、包,三錢),炒竹茹(五錢),干蘆根(去節,一兩),淨蟬衣(八分),吉林參鬚(八分)

謹按:此症為陰虛溫邪內陷,若遇時醫,見神識昏糊而大進犀羚,則邪遏不達而斃。或見四肢逆冷,而任投姜附,則陰液涸竭而亡。況懷麟七月,恐其胎氣受傷,用藥最為棘手。而夫子初診,即認定為熱厥,投四逆散以解之。繼又速進養陰清熱之劑,使內陷之邪,由臟轉腑,由里達表,竟使病者得慶更生,夫子之識見深矣。治安幸列門牆,彌殷瞻仰,謹錄之。

受業,朱治安志。

鄒女,濕溫九天,身熱午後尤甚,口乾不多飲,頭痛且脹,胸悶不能食,腑行溏薄,舌苔薄膩帶黃,脈象濡數,左關帶弦,溫與濕合,熱處濕中,蘊蒸膜原,漫布三焦,溫不解則熱不退,濕不去則溫不清,能得白㾦,而邪始有出路,然濕為黏膩之邪,最難驟化,恐有纏綿之慮。姑擬柴葛解肌,以去其溫,芳香淡滲,而利其濕。

軟柴胡(八分),葛根(一錢五分),清水豆卷(三錢),赤苓(三錢),澤瀉(五錢),銀花炭(三錢),連翹(二錢),鮮藿香(一錢五分),鮮佩蘭(一錢五分),神麯(二錢),大腹皮(二錢),通草(八分),荷葉(一角),甘露消毒丹(包,四錢)

二診,濕溫十二天,汗多,身熱雖減,而溏瀉更甚於前,日夜有十餘次之多。細視所瀉之糞水,黑多黃少,並不臭穢,唇焦齒垢,口乾欲飲,飲入腸鳴,小溲短少而赤,舌邊紅,苔干黃,脈象左濡數,右濡遲,趺陽之脈亦弱。此太陰為濕所困,清氣下陷。糞水裡黑多黃少,黑屬腎色,是少陰勝趺陽負明矣,況瀉多既傷脾、亦傷陰。

脾陽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輸運於上,傷陰津液亦不上承,唇焦齒垢,職是故也。書云:自利不渴者屬太陰,自利而渴者屬少陰。少陰為水火之臟,為三陰之樞,少陰陰陽兩傷,上有浮熱,下有虛寒,顯然可見。脈證參觀,頗慮正不敵邪,白㾦不能外達,有內陷之險,欲滋養則礙脾,欲溫化則傷陰,顧此失彼,殊屬棘手。

白話文:

濕溫案

第一次診斷:病人嘔吐已止,口舌疼痛減輕,但胸腹不適,食慾不振,精神疲倦,右臉頰發紅,脈象軟弱無力。病人懷孕七個月,陽明經和少陰經的陰液已受損,痰濁未完全清除,寒邪乘機逆襲。治療應以滋陰柔肝,順利胎氣,化解痰濁為主。

處方:川石斛、茯神、廣橘白、白芍、川貝母、炒竹茹、半夏、栝蔞皮、生穀芽、熟穀芽、干蘆根、枇杷葉、春砂殼。

第二次診斷:嘔吐停止,口舌疼痛減輕,但飯後感覺食物無味,頸項、胸部出現白疹,說明濕熱邪氣已開始外泄。口渴但不願多喝水,舌頭紅,舌苔薄而膩,脈象濡滑而快。陰液受損難以恢復,痰濁未化,津液不足。病人懷孕七個月,孕期初期應以清熱養陰為主。治療應以養陰宣肺,和胃化痰為主。

處方:川石斛、茯神、熟穀芽、蟬衣、清水豆卷、佩蘭梗、杏仁、陳廣皮、貝母、枇杷葉、炒竹茹、干蘆根、蟬衣、人參鬚。

病例分析:此症為陰虛溫邪內陷。如果遇到經驗不足的醫生,看到病人神志昏迷就大量使用犀角和羚羊角,則邪氣被遏制,無法透達而出,病人就會死亡。如果看到病人四肢冰冷,就濫用生薑和附子,則陰液耗竭而亡。尤其病人懷孕七個月,胎氣容易受損,用藥格外謹慎。而老師初診就判斷為熱厥,用四逆散治療,接著迅速使用滋陰清熱的藥物,使內陷的邪氣從臟腑轉移到體表,最終使病人康復,老師的醫術見解非常高明。我作為學生,謹記老師的教誨,特此記錄。

學生朱治安拜記。

鄒女濕溫病案:

第一次診斷:病人患濕溫病九天,發熱,午後尤甚,口渴但不願多喝水,頭痛脹痛,胸悶,食慾不振,大便溏稀,舌苔薄膩微黃,脈象濡數,左關脈略弦。此為溫邪與濕邪合病,熱邪蘊積於濕邪之中,蒸騰於肌膚,遍布三焦。溫邪不解則熱不退,濕邪不去則溫邪不清。出現白疹,邪氣開始外泄,但濕邪黏膩,難以迅速化解,擔心病情會纏綿難癒。故擬用柴葛解肌散,以解溫邪,並用芳香化濕之品。

處方:柴胡、葛根、清水豆卷、赤苓、澤瀉、銀花炭、連翹、藿香、佩蘭、神曲、大腹皮、通草、荷葉、甘露消毒丹。

第二次診斷:病人患濕溫病十二天,汗多,發熱減輕,但腹瀉加重,日夜十餘次。大便黑色多於黃色,無臭味。嘴唇乾燥,牙齒有垢,口渴想喝水,喝水後腸鳴,小便短少而赤,舌邊紅,舌苔乾燥黃,脈象左邊濡數,右邊濡遲,足陽明胃經脈象也虛弱。此為太陰脾經被濕邪困阻,清氣下陷。大便黑色多於黃色,黑色屬腎臟,說明少陰腎經亢盛,足陽明胃經衰弱。腹瀉過多損傷脾陽,也損傷陰液。

脾陽不能運化水液,水液不能上輸,導致嘴唇乾燥,牙齒有垢。古書記載:自利不渴屬太陰,自利而渴屬少陰。少陰腎經為水火之臟,為三陰之樞紐,少陰腎經陰陽皆傷,上焦有浮熱,下焦有虛寒。綜合脈證分析,擔心正氣不敵邪氣,白疹無法外達,有邪氣內陷的危險。如果想滋陰,會礙著脾胃;如果想溫化,會傷陰液,進退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