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

1. 少腹痛

董左,少腹為厥陰之界,新寒外束,厥氣失於疏泄,宿滯互阻,陽明通降失司,少腹作痛拒按,胸悶泛惡,臨晚形寒身熱,小溲短赤不利,舌苔膩黃,脈象弦緊而數。厥陰內寄相火,與少陽為表裡,是內有熱而外反寒之徵。寒熱夾雜,表裡並病,延今兩候,病勢有進無退。急擬和解少陽,以泄厥陰,流暢氣機,而通陽明。

白話文:

在中醫理論中,少腹部位屬於厥陰經的範疇。當寒氣從外部入侵,阻滯了厥陰經氣的疏泄功能時,就會導致體內氣機鬱滯,陽明經的通降功能也受到影響。此時,少腹會出現疼痛拒按,胸悶噁心等症狀,傍晚時分還會出現怕冷發熱,小便短赤不暢,舌苔黃膩,脈象弦緊而快等現象。

厥陰經內部寄藏著相火,與少陽經表裡相通。因此,這種情況下會出現內熱外寒的症狀。寒熱交雜,表裡同時發病,持續了兩個時辰,病情沒有好轉反而加重。治療應當立即採取和解少陽經,疏泄厥陰經,使氣機暢通,陽明經功能恢復的方法。

柴胡(八分),黑山梔(一錢五分),清水豆卷(八分),京赤芍(一錢五分),金鈴子(二錢),延胡索(一錢),枳實炭(一錢五分),炒竹茹(一錢五分),陳橘核(四錢),福澤瀉(一錢五分)路路通(一錢五分),甘露消毒丹(包煎,五錢)

白話文:

軟柴胡(8 克),黑山梔(15 克),清水豆卷(8 克),京赤芍(15 克),金鈴子(20 克),延胡索(10 克),枳實炭(15 克),炒竹茹(15 克),陳橘核(40 克),澤瀉(15 克),路路通(15 克),甘露消毒丹(包起來煎服,50 克)

復診,前投疏泄厥少通暢陽明,已服兩劑。臨晚寒熱較輕,少腹作痛亦減,惟胸悶不思納穀,腑氣不行,小溲短赤,溺時管痛,苔薄膩黃,脈弦緊較和。肝失疏泄,胃失降和,氣化不及州都,膀胱之濕熱壅塞溺竅也。前法頗合病機,仍從原意擴充。

白話文:

再次診治,上次開的疏利厥陰和通暢陽明的藥,已經服用了兩劑。傍晚寒熱症狀減輕,小腹疼痛也減輕了,但是胸悶,食慾不振,腸胃氣機不暢,小便短赤,排尿時尿道疼痛,舌苔薄膩黃,脈象弦緊比之前緩和。這是由於肝臟疏泄失常,胃氣降和失調,氣血津液運行不暢通,導致膀胱濕熱鬱積,堵塞了排尿的通道。

上次的藥方基本符合病機,這次仍根據原有思路進行加強調整。

柴胡梢(八分),清水豆卷(八分),黑山梔(二錢),陳橘核(四錢),金鈴子(二錢),延胡索(一錢),路路通(一錢五分)方通草(八分),福澤瀉(一錢五分),枳實炭(一錢),炒竹茹(一錢五分),荸薺梗(一錢五分),滋腎通關丸(包煎,三錢)

白話文:

柴胡尾(12 克),綠豆芽(12 克),梔子(3 克),陳橘子核(6 克),金盞花(3 克),延胡索(1.5 克),金錢草(2.25 克),通草(12 克),澤瀉(2.25 克),枳實炭(1.5 克),竹茹(炒)(2.25 克),荸薺莖(2.25 克),滋腎通關丸(包煎)(4.5 克)

鈕右,經行忽阻,少腹痛拒按,痛引腰胯,腰腹屈而難伸,小溲不利,苔薄膩,脈弦澀,良由蓄瘀積於下焦,肝脾氣滯,不通則痛。急擬疏氣通瘀,可望通則不痛。

白話文:

患者右側腹部突然疼痛阻滯,按壓下腹部有拒痛感,疼痛延伸至腰部和大腿根部,腰腹向前屈曲困難,小便不暢,舌苔薄膩,脈搏弦細澀滯。

這是因為瘀血積聚在下腹部,肝氣和脾氣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急需治療,疏通氣血,化解瘀血,這樣一通,疼痛就能緩解。

當歸(二錢),紫丹參(二錢),茺蔚子(三錢),撫芎(八分),川楝子(二錢),延胡索(一錢),制香附(一錢五分),大砂仁(研,八分),生蒲黃(包,三錢),五靈脂(一錢五分),兩頭尖(酒浸、包,一錢五分),琥珀屑(沖服,八分)

白話文:

當歸(10克),紫丹參(10克),益母草(15克),川芎(4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5克),香附(7.5克),大砂仁(研磨,4克),生蒲黃(包,15克),五靈脂(7.5克),兩頭尖(用酒浸泡,包,7.5克),琥珀粉(沖服,4克)

溫右,病本濕溫,適值經行,寒涼郁遏,濕濁阻於中宮,舊瘀積於下焦,以致少腹作痛,小溲淋瀝不利,胸痞泛惡,不能納穀,舌苔灰膩,脈左弦澀,右濡緩,病情夾雜,最難著手。急擬通氣去瘀,苦降淡滲。

白話文:

患者目前身體狀態是濕溫,剛好遇上經期,寒涼之氣鬱結,濕濁堵塞在腹部,舊瘀血積聚在下腹部,導致小腹疼痛、小便淋漓不暢、胸部鬱悶、噁心、不能進食,舌苔灰白而油膩,脈象左側弦緊澀,右側濡緩,病情複雜,難以從脈象入手。因此,我將採取通氣去瘀、苦寒降氣、淡滲利水的方式治療。

藿香梗(一錢五分),仙半夏(二錢),姜川連(五分),兩頭尖(一錢五分),淡吳萸(三錢),赤茯苓(三錢),枳實炭(一錢),延胡索(一錢),生蒲黃(包,三錢),藏紅花(八分),五靈脂(一錢五分),福澤瀉(一錢五分),荸薺梗(一錢五分),滋腎通關丸(包煎,三錢)

白話文:

藿香梗(7.5克),仙半夏(10克),姜川連(2.5克),兩頭尖(7.5克),淡吳茱萸(15克),赤茯苓(15克),枳實炭(5克),延胡索(5克),生蒲黃(包,15克),藏紅花(4克),五靈脂(7.5克),澤瀉(7.5克),荸薺梗(7.5克),滋腎通關丸(包煎,15克)

吉左,風冷由臍而入,引動寒疝,臍腹攻痛,有形積塊如拳,形寒怯冷,腸鳴,不能飲食,舌苔白膩,脈象弦緊。陽不運行,濁陰凝聚,急擬溫通陽氣,而散寒邪。

白話文:

吉左:因感受風寒,寒氣從肚臍進入體內,引發寒疝,使肚臍和腹部疼痛,肚臍位置會出現拳頭大小的硬塊,身體發冷怕冷,腸胃鳴叫,不能進食,舌苔白膩,脈象弦緊。這是因為體內陽氣運行不暢,導致濁陰凝聚,急需採取溫通陽氣的方法,驅散寒邪。

桂枝心(各三分),炒白芍(一錢五分),金鈴子(二錢),延胡索(一錢),熟附塊(一錢五分),小茴香(八分),大砂仁(研,一錢),臺烏藥(一錢五分),雲茯苓(三錢),細青皮(一錢),陳橘核(四錢),淡吳萸(四分),枸橘(打,一枚)

白話文:

桂枝心(各 3 克),炒白芍(7.5 克),金鈴子(10 克),延胡索(5 克),熟附塊(7.5 克),小茴香(4 克),大砂仁(研磨成粉,5 克),臺灣烏藥(7.5 克),雲茯苓(15 克),細青皮(5 克),陳橘核(20 克),淡吳茱萸(2 克),枸杞(打碎,1 顆)

2. 蟲痛

龔童,腹痛有年,陡然而來,截然而止,面黃肌瘦,舌光無苔,脈象虛弦。此脾虛生濕,濕鬱生蟲,蟲日積而脾愈傷,脾愈傷而蟲愈橫也。當崇土化濕,酸苦殺蟲,以蟲得酸則伏,得苦則安之故。

白話文:

龔童多年來受腹痛所苦,疼痛突然發作又突然緩解,他臉色蠟黃、身體消瘦,舌頭光滑無苔,脈象虛弱且無力。這是因為脾虛生濕,濕氣鬱結生蟲,蟲子日積月累,導致脾臟受傷越來越嚴重,脾臟越受傷,蟲子就越猖狂。應當健脾化濕,用酸苦的食物來殺蟲,因為蟲子遇酸就會潛伏,遇苦就會安分下來。

白朮(一錢五分),雲茯苓(三錢),大白芍(二錢),烏梅肉(五分),金鈴子(二錢),陳廣皮(一錢),使君肉(三錢),陳鶴蝨(二錢),白雷丸(一錢五分),開口花椒(十粒)

白話文:

生白朮(1.5錢),茯苓(3錢),大白芍(2錢),烏梅肉(0.5錢),金鈴子(2錢),陳皮(1錢),使君肉(3錢),陳鶴蝨(2錢),白雷丸(1.5錢),花椒(10粒)

原按:蟲痛一症,孩童最多,其別即在面黃與陣作之間,此方屢試屢效。惟隨症之新久,病之虛實,而加減施用。使初起者,可去白朮、白芍,加蕪荑(一錢五分),延胡索(一錢),重在殺蟲,以其脾胃尚未傷也。

白話文:

原始註解: 蛔蟲引起的疼痛症狀,最常發生在兒童身上。區別在於臉色發黃和陣發性疼痛。此藥方屢次使用,屢試屢效。但是,需要根據症狀持續的時間、患者的虛實體質來加減使用藥物。

針對剛發病者: 可以去除白朮和白芍,添加蕪荑(1.5錢)、延胡索(1錢)。這些藥物主要用於殺蟲,因為此時患者的脾胃還未受損。

3. 消渴案

尹左,診脈左三部弦數,右三部滑數,太谿細弱,趺陽濡數。見症飲食不充肌膚,神疲乏力,虛里穴動。自汗盜汗,頭眩眼花。皆由陰液虧耗,不能涵木,肝陽上僭,心神不得安寧,虛陽逼津液而外泄則多汗,消灼胃陰則消穀。頭面烘熱,汗後畏冷,營虛失於內守,衛虛失於外護故也。

白話文:

診脈時,尹左發現病人的左脈三部(寸關尺)弦而數,右脈三部滑而數,太谿脈細弱,趺陽脈濡而數。症狀表現為飲食不佳,肌肉消瘦,神情疲乏無力,虛裏穴(肚臍下三寸)處有動脈跳動。自汗盜汗,頭暈目眩。這些都是由於陰液虧耗,無法涵養肝木,導致肝陽上亢,心神不安寧,虛陽逼迫津液外泄而多汗,消灼胃陰而損傷消化功能,導致飲食減少。頭面烘熱,汗後畏冷,是因為營血虛弱,無法內守;衛氣虛弱,無法外護所致。

脈數不減,頗慮延成消症。姑擬養肺陰以柔肝木,清胃陰而寧心神,俾得陰平陽秘,水升火降,方能漸入佳境。

大生地(四錢),抱茯神(三錢),潼蒺藜(三錢),川貝母(二錢),浮小麥(四錢),生白芍(一錢五分),左牡蠣(四錢),熟女貞(三錢),天花粉(三錢),肥玉竹(三錢),花龍骨(三錢),冬蟲夏草(二錢),五味子(三分)

白話文:

 乾地黃:4 錢

 淮山藥:3 錢

 蒺藜:3 錢

 川貝:2 錢

 麥粒:4 錢

 白芍:1.5 錢

 牡蠣:4 錢

 熟地:3 錢

 天花粉:3 錢

 玉竹:3 錢

 龍骨:3 錢

 冬蟲夏草:2 錢

 五味子:0.3 錢

二診,心為君主之官,肝為將軍之官,曲運勞乎心,謀慮勞乎肝,心肝之陰既傷,心肝之陽上亢,消灼胃陰,胃熱熾盛,飲食入胃,不生津液,既不能灌溉於五臟,又不能輸運於筋骨,是以飲食如常,足膝軟弱。汗為心之液,心陽逼津液而外泄則多汗;陰不斂陽,陽升於上則頭部眩暈,面部烘熱,且又心悸。胃之大絡名虛里,虛里穴動,胃虛故也。

白話文:

二次診斷:心中樞系統是人體的君主,肝臟是將軍,筋骨的活動會讓心臟勞累,思慮謀劃會讓肝臟勞累。心臟和肝臟的陰氣受損,它們的陽氣就會過盛,灼燒胃部的陰精,導致胃熱旺盛。食物進入胃中,無法產生津液,既不能滋養五臟六腑,也不能輸送到筋骨。所以儘管飲食正常,但是足膝軟弱無力。汗是心臟的液體,心臟的陽氣逼迫津液外泄,就會出汗很多;陰氣無法收斂陽氣,陽氣上升就會頭暈,臉部發紅發熱,還會心悸。胃部的一條大脈絡叫虛裏,虛裏穴脈動,表示胃氣虛弱。

脈象左三部弦數,右三部滑數,太谿細弱,趺陽濡數,唇紅舌光,微有苔意,一派陰液虧耗,虛火上炎之象,此所謂獨陽不生,獨陰不長也。必須地氣上升,天氣始得下降。今擬滋養肺陰,以柔肝木,蒸騰腎氣,而安心神。務使陰陽協和,庶成既濟之象。

白話文:

脈象:左手的三個脈象弦而數;右手的三個脈象滑而數;太谿脈細弱;趺陽脈濡而數。

外觀:嘴脣發紅,舌質光紅,苔薄。

證型:陰液虧損,虛火上升,符合「獨陽不生,獨陰不長」的原則。

治療:需要調理地氣上升,天氣才能下降。現在準備滋養肺陰,使肝木柔順,蒸騰腎氣,安定心神。務必使陰陽協和,才能達到既濟的狀態。

北沙參(三錢),抱茯神(三錢),五味子(三分),肥玉竹(三錢),天麥冬(各二錢),左牡蠣(四錢),生白芍(二錢),川貝母(二錢),大生地(四錢),花龍骨(三錢),潼蒺藜(三錢),制黃精(三錢),浮小麥(四錢),金匱腎氣丸(包,四錢)

白話文:

北沙參(15公克),抱茯神(15公克),五味子(1.5公克),肥玉竹(15公克),天麥冬(各10公克),左牡蠣(20公克),生白芍(10公克),川貝母(10公克),大生地(20公克),花龍骨(15公克),潼蒺藜(15公克),制黃精(15公克),浮小麥(20公克),金匱腎氣丸(包裝成丸,20公克)

三診,飲食入胃,不生津液,始不為肌膚,繼不為筋骨,書謂食亦見症,已著前章矣。陰液虧耗,肝陽上僭,水不制火,火不歸宅。兩進養肺陰以柔肝木,益腎陰而安心神之劑,尚覺合度。診脈弦數較和,細數依然,仍守原意出入,俾得陰陽和協,水火既濟,則入胃之飲食,自能生化精微,灌溉於五臟,灑陳於六腑。第是恙延已久,斷非能剋日奏功也。

白話文:

三種診脈法中,表示飲食進入胃中,沒有產生津液,所以不能滋養皮膚和筋骨。正如書中所說,飲食也會反映病情,這在前面章節已經講述過了。

如果陰液不足,肝陽上亢,水不能控制火,火不能歸於本位。治療時採用養肺陰柔和肝木、益腎陰安神的方法,這樣比較合適。

診脈時發現脈象弦數較為和緩,細數脈象依然存在。仍然按照原來的方針治療,使陰陽協調,水火既濟,那麼進入胃中的飲食便能化生精微物質,滋養五臟六腑。

但是由於病情延續已久,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見效。

照前方去金匱腎氣丸、五味子、制黃精,加淮山藥(三錢)、鹽水炒杜仲(三錢)、上桂心(四分)。

白話文:

按照前方,依次服用金匱腎氣丸、五味子、製黃精,再加淮山藥(三錢重),鹽水炒過的杜仲(三錢重),最上等的桂心(四分重)。

何左,多飲為上消,多食為中消,多溲為下消。經云:二陽結謂之消。金匱云:厥陰之為病為消。皆由陰分不足,厥陰之火消灼胃陰,津少上承。擬育陰生津法。

白話文:

何左的說法:經常口渴多喝水是上焦消渴、經常多食是中焦消渴、經常小便是下焦消渴。經典上說:陽明經和少陽經熱結稱為消渴。金匱要略上說:厥陰經生病會導致消渴。這些都是因為陰液不足,厥陰之火灼傷胃陰,津液不足而上承。所以建議採用養陰生津的方法。

大麥冬(三錢),川石斛(三錢),栝蔞皮(二錢),北秫米(包,三錢),大生地(四錢),天花粉(三錢),淮山藥(三錢),川貝母(二錢),金匱腎氣丸(包,三錢),南北沙參(各三錢),生甘草(六分)

白話文:

大麥冬(15克),川石斛(15克),栝樓皮(10克),白米(包入布包,15克),生地黃(20克),天花粉(15克),淮山藥(15克),川貝母(10克),金匱腎氣丸(包入布包,15克),南方沙參、北方沙參(各15克),生甘草(3克)

邱左,上消多渴,下消多溲,上消屬肺,下消屬腎。肺腎陰傷,胃火內熾,治火無益。宜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大生地(四錢),生甘草(八分),川貝母(二錢),粉丹皮(一錢五分),川石斛(三錢),天花粉(三錢),肥知母(一錢五分),生白芍(二錢),大麥冬(三錢),炙烏梅(四分),活蘆根(去節,一尺),青皮甘蔗(劈開入煎,三兩)

白話文:

大地黃(40克),甘草(8克),川貝母(20克),丹皮粉(15克),川石斛(30克),天花粉(30克),知母(15克),白芍(20克),麥冬(30克),烏梅(4克),蘆根(去節,長30公分),甘蔗(切開熬煮,15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