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五 (6)

回本書目錄

卷五 (6)

1. 痿痹案

清水豆卷(六錢),赤茯苓(三錢),塊滑石(三錢),鮮枇杷葉(去毛,四片),鮮荷梗(一尺),黑山梔(一錢五分),生於術(八分),通草(八分),仙半夏(一錢五分),穀麥芽(各三錢),炒枳實(八分),鮮藿香佩蘭(各二錢),杭菊花(一錢五分),栝蔞皮(三錢),川貝母(二錢),橘白絡(各一錢),荸薺梗(一錢五分)

六診,飲食漸增,口亦知味,脾胃運化之權,有恢復之機,小溲赤色已淡,較昨略長,濕熱有下行之勢,俱屬佳徵。神疲乏力,目視作脹,且畏燈亮,此正虛浮陽上擾也。口涎漸少,脾氣已能攝涎。舌苔薄膩,而黃色已化,脈象右寸關頗和,左關無力,兩尺細軟,邪少正虛。再擬溫膽湯,加扶脾宣氣,而化濕熱之品,標本同治。

清水豆卷(六錢),赤茯苓(三錢),川貝母(二錢),鮮枇杷葉(四片),鮮荷梗(一尺),生於術(一錢五分),橘白絡(各八分),穀麥芽(各三錢),杭菊花(一錢五分),廣鬱金(一錢),生苡仁(三錢),炒竹茹(一錢五分),仙半夏(一錢五分),鮮藿香佩蘭(各二錢),通草(八分),建蘭葉(三片)

此方本用枳實、栝蔞皮二味,因大便又行兼溏,故去之。

七診,腹脹已舒,飲食亦香,小溲漸清,僅帶淡黃色,昨解大便一次頗暢,作老黃色,久留之濕熱滯濁,從二便下走也。今早欲大便未得,略見有血,良由濕熱蘊於大腸血分,乘勢外達,可無妨礙。脾胃運化有權,正氣日漸恢復,當慎起居,謹飲食,不可稍有疏忽,恐其橫生枝節也。再與扶脾宣化,而暢胃氣。

生於術(一錢),朱茯苓(三錢),通草(八分),鮮荷梗(一尺),鮮藕節(三枚),清水豆卷(四錢),橘白絡(各一錢),川貝母(二錢),仙半夏(一錢五分),生苡仁(三錢),穀麥芽(各三錢),京赤芍(一錢五分),炒竹茹(一錢五分),杭菊花(一錢五分),建蘭葉(三片),荸薺梗(一錢五分)

八診,脾胃為資生之本,飲食乃氣血之源,正因病而虛,病去則正自復。今病邪已去,飲食日見增加,小溲漸清,略帶淡黃,三焦蘊留之濕熱,從二便下達,脾胃資生有權,正氣日振矣。舌根膩,未能盡化,脈象頗和,惟尺部細小。再與扶脾和胃,而化余濕。

生於術(一錢),朱茯苓(三錢),穀麥芽(各三錢),鮮荷梗(一尺),鮮建蘭葉(二片),清水豆卷(四錢),橘白絡(各一錢),穭豆衣(一錢五分),仙半夏(一錢五分),生苡仁(三錢),炒杭菊(一錢五分),炒竹茹(一錢五分),鮮藿香佩蘭(各二錢),通草(八分)

九診,脈象漸漸和緩,臟腑氣血,日見充旺,病後調養,飲食為先,藥物次之。書云:胃以納穀為寶。又云:無毒治病,十去其八,毋使過之,傷其正也。補養身體,最沖和者,莫如飲食。今病邪盡去,正宜飲食緩緩調理,雖有餘下微邪,正足則自去,不必慮也。再與調養脾胃,而化餘邪。

白話文:

痿痹案

第一次診斷,患者食慾逐漸增加,也能嚐出味道,脾胃功能正在恢復。小便顏色變淡,尿量也比昨天多,說明濕熱正在排出,都是好現象。但患者仍然感到疲倦乏力,眼睛脹痛,怕光,這是因為正氣虛弱,陽氣上浮擾動所致。口水減少,說明脾的運化功能恢復能收攝津液。舌苔薄而略厚膩,黃色已減退,脈象右寸關脈平和,左關脈無力,兩尺脈細弱,邪氣減少,正氣虛弱。再次開立溫膽湯加減,加入健脾益氣、化濕熱的藥物,標本兼治。

第二次診斷,患者腹脹減輕,食慾好轉,小便越來越清,僅帶些淡黃色,昨天大便通暢,顏色呈深黃色,說明體內久留的濕熱濁氣已排出。今天早上想大便但未解出,略帶血絲,這是因為濕熱停留在腸道血分,乘勢外洩,問題不大。脾胃功能恢復,正氣逐漸增強,需注意起居飲食,不可疏忽,以免舊病復發。繼續服用健脾宣化、和胃理氣的藥物。

第三次診斷,患者腹脹已消,食慾好,小便漸清,僅帶淡黃色,大便通暢,呈黃色,體內久積的濕熱濁邪已從二便排出。今天早上想大便但未解出,略見有血,是因濕熱蘊結於大腸血分,乘勢外達,無礙大局。脾胃運化功能已恢復,正氣日益增強,應謹慎起居,注意飲食,不可稍有疏忽,以免舊病復發。繼續服用健脾宣化、暢通胃氣的藥物。

第四次診斷,脾胃是後天之本,飲食是氣血之源。正氣因疾病而虛弱,病癒則正氣自復。目前邪氣已去,食慾日增,小便漸清,略帶淡黃,三焦積聚的濕熱已從大小便排出,脾胃功能恢復,正氣振奮。舌根仍有膩苔,尚未完全轉化,脈象較平和,但尺脈細弱。繼續服用健脾和胃、化除餘濕的藥物。

第五次診段,脈象漸趨平和,臟腑氣血日益充盈。病後調養,飲食為先,藥物次之。古書云:「胃以納穀為寶」,又云:「無毒治病,十去其八,毋使過之,傷其正也」。調養身體,最重要的是飲食調和。目前邪氣已盡除,宜飲食調理,即使有少量餘邪,正氣充足便能自行消除,不必擔心。繼續調養脾胃,化除餘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