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醫案》~ 卷三 (2)
卷三 (2)
1. 中風案
服前方,諸恙見輕,仍守原法擴充。生黃耆用至八錢,間日用鹿茸二分,研細末,飯為丸,陳酒吞服,大活絡丹,每五日服一粒,去殼研末,陳酒化服,共服六十餘帖,舌能言,手能握,足能履。接服膏滋方,藥味與煎藥彷彿,以善其後。
沈左,年逾古稀,氣陰早衰於未病之先,舊有頭痛目疾,今日陡然跌僕成中,舌強不語,人事不省,左手足不用。舌質灰紅,脈象尺部沉弱,寸關弦滑而數,按之而勁。良由水虧不能涵木,內風上旋,挾素蘊之痰熱,矇蔽清竅,堵塞神明出入之路,致不省人事,痰熱阻於廉泉,為舌強不語,風邪橫竄經腧,則左手足不用。《金匱》云:風中於經,舉重不勝,風中於腑,即不識人,此中經兼中腑之重症也。
急擬育陰熄風,開竅滌痰,冀望轉機為幸。
大麥冬(三錢),玄參(二錢),羚羊片(先煎汁沖,八分),仙半夏(二錢),川貝(二錢),天竺黃(一錢五分),明天麻(八分),陳膽星(八分),竹茹(一錢五分),枳實(一錢),全栝蔞(切,四錢),嫩鉤鉤(後入,三錢),淡竹瀝(沖,一兩),生薑汁(沖,二滴),至寶丹(一粒,去殼研末化服)
二診,兩投育陰熄風、開竅滌痰之劑,人事漸知,舌強不能言語,左手足不用,脈尺部細弱,寸關弦滑而數,舌灰紅。高年營陰虧耗,風自內起,風擾於胃,胃為水穀之海,津液變為痰涎,上阻清竅,橫竄經腧,論恙所由來也,本症陰虛,風燭堪慮!今仿河間地黃飲子加味,滋陰血以熄內風,化痰熱而清神明,風靜浪平,始可轉危為安。
大生地(四錢),大麥冬(二錢),川石斛(三錢),羚羊片(先煎汁沖,四分),仙半夏(二錢),明天麻(一錢),左牡蠣(四錢),川貝母(三錢),陳膽星(八分),炙遠志(一錢),九節菖蒲(八分),全栝蔞(切,四錢),嫩鉤鉤(後入,三錢),淡竹瀝(沖服,一兩)
三診,疊進育陰熄風,清熱化痰之劑,人事已清,舌強言語蹇澀,左手足依然不用。苔色灰紅,脈象弦數較靜,尺部細弱,內風漸平,陰血難復。津液被火煉而為痰,痰為火之標,火為痰之本,火不靖,則痰不化,陰不充,則火不靖。經腧枯澀,猶溝渠無水以貫通也。前地黃飲子能獲效機,仍守原意進步。然草木功能,非易驟生有情之精血也。
西洋參(一錢五分),大麥冬(三錢),大生地(三錢),川石斛(三錢),生左牡蠣(四錢),煨天麻(八分),竹瀝半夏(二錢),川貝(三錢),炙遠志(一錢),全栝蔞(切,四錢),鮮竹茹(二錢),嫩鉤鉤(後入,三錢),黑芝麻(研包,三錢)
四診,神識清,舌強和,言語未能自如,腑氣行而甚暢,痰熱已有下行之勢。左手足依然不用,脈弦小而數,津液虧耗,筋無血養,猶樹木之偏枯,無滋液以灌溉也。仍議滋下焦之陰,清上焦之熱,化中焦之痰,活經腧之血,複方圖治,尚可延年。
白話文:
中風案
患者服藥後症狀減輕,繼續沿用原方並加強藥力。生黃耆用量增加到八錢,隔日服用鹿茸二分,研成細末,做成藥丸,用陳酒送服。大活絡丹每五天服用一粒,去殼研末,用陳酒沖服。共服藥六十多劑後,患者已能說話、握拳和走路。之後改服滋補藥方,藥材與先前煎藥類似,以鞏固療效。
沈姓老者,年逾七十,氣血陰液早衰,先前就有頭痛眼疾,今日突然跌倒中風,舌頭僵硬不能說話,意識不清,左半身不遂。舌苔灰紅,脈象尺部沉弱,寸關部弦滑而數,按壓有力。這是因為腎陰不足,不能滋養肝木,內風上擾,加上原本就有的痰熱,蒙蔽了神經系統,阻礙了神志的活動,導致意識不清;痰熱阻滯喉嚨,引起舌頭僵硬不能說話;風邪侵犯經絡,導致左半身不遂。《金匱要略》記載:風邪侵犯經脈,則舉重物無力;風邪侵犯腑臟,則不認識人。此症是經脈和腑臟都受損的嚴重疾病。
因此急需用藥滋養陰液,熄滅內風,疏通經絡,清除痰濁,希望能轉危為安。
二診,連續兩次服用滋陰熄風、開竅滌痰的藥物後,患者意識漸漸恢復,但舌頭仍然僵硬不能說話,左半身仍然不遂,脈象尺部細弱,寸關部弦滑而數,舌苔灰紅。高齡患者陰液虧損,內風自生,風邪擾亂脾胃,脾胃為水穀之海,津液轉化為痰涎,阻礙了神經系統,侵犯了經絡,這就是疾病的緣由。本症屬於陰虛,情況危急!現仿照河間派的地黃飲子加味,滋養陰血以熄滅內風,化解痰熱以清利神志,待風平浪靜後,才能轉危為安。
三診,繼續服用滋陰熄風、清熱化痰的藥物後,患者意識已恢復清醒,但舌頭仍然僵硬,說話含糊不清,左半身仍然不遂。舌苔灰紅,脈象弦數較前平緩,尺部細弱,內風漸平,但陰血難以恢復。津液被燥熱消耗而化為痰,痰是熱的表現,熱是痰的根本,熱不除,痰不化;陰液不足,則熱不易除。經絡枯竭,如同溝渠缺水,無法暢通。先前的地黃飲子已取得療效,繼續沿用,但草藥的功效有限,難以迅速滋生精血。
四診,神志清醒,舌頭僵硬有所緩解,說話仍不流利,腑氣通暢,痰熱已開始下降。左半身仍然不遂,脈象弦細而數,津液虧損,筋脈缺乏血液滋養,如同樹木枯萎,缺乏水分滋潤。仍需滋養下焦陰液,清解上焦熱邪,化解中焦痰濁,活絡經絡血液,調整藥方治療,或許能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