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3)

1. 風溫案

脈證參合,危在旦夕間矣。急擬回陽斂陽,安定神志,冀望一幸。

吉林參鬚(一錢),熟附片(一錢),煅牡蠣(四錢),花龍骨(三錢),朱茯神(三錢),炙遠志(二錢),仙半夏(二錢),生白朮(一錢五分),浮小麥(四錢),焦楂炭(二錢),乾荷葉(一角),炒苡仁穀芽(各三錢)

兩劑後即汗斂神清,去參、附、龍、牡,加炒淮山藥(三錢),川貝(二錢),又服二劑。瀉亦止,去楂炭,加炒扁豆衣(三錢),藕節(三枚),即漸漸而痊。

董左,初起風溫為病,身熱有汗不解,咳嗽痰多,夾有紅點,氣急胸悶,渴喜熱飲,大便溏泄。前師疊投辛涼清解,潤肺化痰之劑,似亦近理,然汗多不忌豆豉,泄瀉不忌山梔,汗多傷陽,瀉多傷脾,其邪不得從陽明而解,而反陷入少陰,神不守舍,痰濁用事,矇蔽清陽,氣機堵塞。

今見神識模糊,譫語鄭聲,汗多肢冷,脈已沉細,太谿、趺陽兩脈亦覺模糊,喉有痰聲,嗜寐神迷,與邪熱逆傳厥陰者,迥然不同,當此危急存亡之秋,陰陽脫離即在目前矣,急擬回陽斂陽,肅肺滌痰,冀望真陽內返,痰濁下降,始有出險入夷之幸,然乎否乎,質之高明。

吉林參(八分),熟附片(八分),左牡蠣(三錢),花龍骨(三錢),朱茯神(三錢),炙遠志(一錢),仙半夏(一錢五分),川象貝(各二錢),水炙桑葉皮(各一錢五分),炒扁豆衣(三錢),生薏仁(四錢),冬瓜子(三錢),淡竹瀝(一兩,生薑汁兩滴同沖服),另真猴棗粉(二分)

二診,前方服後,肢漸溫,汗漸收,脈略起,原方加光杏仁三錢。

三診,肢溫汗收,脈亦漸起,陽氣已得內返,神識漸清,譫語鄭聲亦止,惟咳嗽痰多,夾有血點,氣逆喉有痰鳴,舌苔薄膩轉黃,伏溫客邪已有外達之機,痰濁逗留肺胃,肅降之令失司。今擬清徹餘溫,宣肺化痰。

桑葉(一錢五分),桑皮(一錢五分),光杏仁(三錢),川象貝(各一錢五分),朱茯神(三錢),炙遠志(一錢),炙兜鈴(一錢),生薏仁(三錢),冬瓜子(三錢),淡竹油(一兩),猴棗粉(沖服,二分),鮮枇杷葉(去毛、包,三錢)

四診,服兩劑後,咳嗽氣逆痰鳴,均已大減,咽喉乾燥,痰內帶紅,舌邊絳,苔薄黃,神疲肢倦,脈濡小而數,是肺陰暗傷,痰熱未楚。今擬清燥救肺,化痰通絡。

蛤粉炒阿膠(一錢五分),南沙參(三錢),側柏炭(一錢),竹茹(二錢),藕節(二枚),桑葉皮(各一錢五分),粉丹皮(一錢五分),甜光杏(三錢),川象貝(各二錢),栝蔞皮(二錢),蜜炙兜鈴(一錢),冬瓜子(三錢),干蘆根(去節,一兩),猴棗粉(二分),竹瀝(沖,一兩),枇杷葉露煎藥

白話文:

風溫案

患者病情危急,性命垂危。需緊急施治,回補陽氣,安神定志,希望能有一線生機。

第一次用藥後,患者即出汗減少,精神轉為清晰。於是停用人參、附子、龍骨、牡蠣,改加淮山藥、川貝母,再服用兩劑。腹瀉也止住了,於是停用焦楂炭,改加炒扁豆衣、藕節,病情逐漸好轉。

董左先生,初起患風溫,身體發熱,汗出不止,咳嗽痰多,痰中帶血絲,呼吸急促胸悶,口渴想喝熱水,大便稀溏。之前醫生多次使用辛涼清解、潤肺化痰的藥物,看似有理,但汗多不忌用豆豉,腹瀉不忌用山梔子,汗多傷陽,瀉多傷脾,邪氣無法從陽明經解出,反而入侵少陰經,神志不清,痰濁阻塞,蒙蔽清陽,氣機不通。

現症狀為神志模糊,胡言亂語,汗多肢冷,脈象沉細,太谿穴、趺陽穴脈象也模糊不清,喉嚨有痰聲,嗜睡神迷,與邪熱逆傳厥陰的情況截然不同,此刻已是生死攸關之際,陰陽將要離絕,必須緊急回補陽氣,肅清肺氣,清除痰濁,希望真陽之氣能回歸,痰濁下降,才能轉危為安。

第二次用藥後,患者肢體漸暖,汗出減少,脈象略有起色,原方繼續服用,並增加杏仁。

第三次診斷,患者肢體溫暖,汗已止,脈象也漸漸有力,陽氣已回歸,神志逐漸清醒,胡言亂語也停止了,只是咳嗽痰多,痰中帶血點,氣逆,喉嚨有痰鳴聲,舌苔薄膩轉黃,溫邪已外達,痰濁停留在肺胃,肅降功能失調。此時應清洩餘溫,宣通肺氣,化解痰濁。

第四次診斷,服用兩劑藥後,咳嗽、氣逆、痰鳴均已大大減輕,咽喉乾燥,痰中帶血,舌邊紅,苔薄黃,精神疲倦,肢體乏力,脈象濡細而數,這是肺陰受損,痰熱未盡的表現。此時應清燥救肺,化痰通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