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一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6)

1. 暑溫案

錢右,外受風涼,內蘊伏暑,暑必夾濕,濕與滯阻,陽明為病,發熱惡寒,胸痞泛惡,頭脹且痛,遍體酸楚,舌苔膩布,脈象濡數,邪勢鴟張,非易速解。擬黃連香薷飲加減。

陳香薷(五分),淡豆豉(三錢),六神麯(三錢),姜川連(四分),炒枳實(一錢五分),姜竹茹(一錢五分),制川樸(八分),仙半夏(一錢五分),鮮藿香(一錢五分),鮮佩蘭(一錢五分),玉樞丹(沖服,三分)

李童,暑溫十天,身熱汗出不徹,渴不多飲,胸脘煩悶,口有甜味,苔薄膩黃,脈濡數。暑必夾濕,伏於募原,既不能從陽明而解,亦不能從下焦而去,勢有欲發白㾦之象。暑濕為黏膩之邪,最為纏綿。

香薷(八分),青蒿梗(一錢五分),淨蟬衣(八分),江枳殼(一錢五分),通草(八分),川連(三分),清水豆卷(三錢),炒牛蒡(二錢),鬱金(一錢五分),赤苓(三錢),鮮藿香(一錢五分),鮮佩蘭(一錢五分),甘露消毒丹(包,三錢)

榮左,伏暑秋溫,發熱兩候,早輕暮重,煩躁不寐,夢語如譫,鼻衄痰紅,口乾欲飲,大便溏薄色黃,汗泄不多,舌質紅苔黃。此伏暑化熱,蘊蒸陽明之裡。陽明者胃也,胃絡上通心包,胃熱上蒙清竅,心神不得安寧,故煩躁少寐,夢語如譫也。鼻衄雖曰紅汗,究屬熱迫營分,逼血而妄行也。

脈象左弦數,右滑數。參脈合證,陰液暗傷,邪熱猖獗,頗慮傳入厥陰,致神昏痙厥之險。急宜甘寒生津,清解伏暑,冀營分之熱,能得從氣分而解為幸。

天花粉(三錢),朱茯神(三錢),粉葛根(一錢五分),鮮竹茹(二錢),益元散(包,三錢),金銀花(五錢),酒炒黃芩(一錢),冬桑葉(二錢),連翹殼(三錢),川雅連(五分),白茅根(去心,三紮)

二診,昨投清溫生津之劑,身熱略減,夜寐稍安,鼻衄亦止,而口乾欲飲,胸悶懊憹,難以名狀,汗泄不多,舌質紅,苔黃,脈數依然,良由暑溫之熱,仍在陽明之裡,未能達到氣分,勢欲蒸發白㾦之象,陰液暗傷,無作汗之資料,還慮增劇。溫邪有汗而再汗之例,仍宜甘寒生津,解肌清溫,冀望正勝邪卻,始能入於坦途。

天花粉(三錢),粉葛根(五錢),粉丹皮(二錢),鮮石斛(三錢),清水豆卷(四錢),雞蘇散(包,三錢),熟石膏(打,三錢),冬桑葉(二錢),連翹殼(三錢),鮮竹葉(三十張),活蘆根(去節,一尺),北秫米(包,三錢)

三診,連進生津清溫,服後熱勢反增。渴欲引飲,飲後得汗甚暢。白㾦布於胸腹之間,至天明時熱勢始減,胸悶漸舒,脈數稍和,即是正勝邪卻之機。既已獲效,仍守原法擴充。

天花粉(三錢),生甘草(六分),連翹殼(三錢),鮮石斛(三錢),嫩白薇(一錢五分),生石膏(打,三錢),仙半夏(一錢五分),川貝母(二錢),通草(八分),鮮竹葉(三十片),白茅根(去心,兩紮),北秫米(包,三錢)

白話文:

暑溫案

錢右先生因外感風寒,內蘊伏暑,暑邪夾雜濕邪,導致氣機阻滯,陽明經受邪侵犯,出現發熱惡寒、胸悶噁心、頭脹痛、全身酸痛、舌苔厚膩、脈象濡數等症狀,病情較為嚴重,不易迅速痊癒。擬用黃連香薷飲加減治療。

處方:陳香薷(五分)、淡豆豉(三錢)、六神曲(三錢)、薑黃連(四分)、炒枳實(一錢五分)、薑竹茹(一錢五分)、制川樸(八分)、半夏(一錢五分)、鮮藿香(一錢五分)、鮮佩蘭(一錢五分)、玉樞丹(沖服,三分)。

李童先生患暑溫十天,症狀為發熱、汗出不透、口渴不甚、胸脘煩悶、口有甜味、舌苔薄膩黃、脈象濡數。暑邪夾雜濕邪,停滯於腹部,既不能從陽明經排出,也不能從下焦排出,有發展成白喉的趨勢。暑濕邪氣黏膩纏綿,難以根治。

處方:香薷(八分)、青蒿梗(一錢五分)、蟬蛻(八分)、枳殼(一錢五分)、通草(八分)、川連(三分)、清水豆卷(三錢)、炒牛蒡(二錢)、鬱金(一錢五分)、赤苓(三錢)、鮮藿香(一錢五分)、鮮佩蘭(一錢五分)、甘露消毒丹(包,三錢)。

榮左先生患伏暑合併秋溫,發熱兩日,早輕晚重,煩躁失眠,夢話如同譫語,鼻出血,痰液帶血,口乾想喝水,大便稀溏黃色,汗出不多,舌質紅、苔黃。這是伏暑化熱,鬱積在陽明經(胃經)裡。陽明經與心包經相連,胃熱上擾清竅,心神不安寧,所以煩躁失眠,夢話如同譫語。鼻出血雖然是血熱,但根本原因還是熱邪迫使營血妄行。

脈象左邊弦數,右邊滑數。脈象與症狀相符,陰液受損,邪熱猖獗,很擔心會傳入厥陰經,導致神昏抽搐的危險。應當迅速使用甘寒生津、清熱解暑的藥物,希望營分的熱邪能從氣分排出。

處方:天花粉(三錢)、朱茯神(三錢)、粉葛根(一錢五分)、鮮竹茹(二錢)、益元散(包,三錢)、金銀花(五錢)、酒炒黃芩(一錢)、冬桑葉(二錢)、連翹殼(三錢)、川連(五分)、白茅根(去心,三紮)。

二診:昨日服用清熱生津藥物後,發熱略減,睡眠稍好,鼻出血也停止了,但仍口乾想喝水,胸悶懊惱,難以形容,汗出不多,舌質紅,苔黃,脈象仍然數,這是因為暑溫的熱邪仍然停留在陽明經裡,未能達到氣分,有發展成白喉的趨勢,陰液受損,缺乏出汗的條件,擔心病情加重。溫邪一般會出汗,但也有例外,所以仍需用甘寒生津、解肌清熱的藥物,希望正氣戰勝邪氣。

處方:天花粉(三錢)、粉葛根(五錢)、丹皮(二錢)、鮮石斛(三錢)、清水豆卷(四錢)、雞蘇散(包,三錢)、熟石膏(打碎,三錢)、冬桑葉(二錢)、連翹殼(三錢)、鮮竹葉(三十張)、蘆根(去節,一尺)、秫米(包,三錢)。

三診:連續服用生津清熱藥物後,熱勢反而加重。口渴想喝水,喝水後汗出很多。白喉出現於胸腹之間,直到天亮熱勢才減輕,胸悶漸漸舒緩,脈象稍微平和,這是正氣戰勝邪氣的徵兆。既然已經見效,仍需繼續服用原方,並增加藥量。

處方:天花粉(三錢)、生甘草(六分)、連翹殼(三錢)、鮮石斛(三錢)、白薇(一錢五分)、生石膏(打碎,三錢)、半夏(一錢五分)、川貝母(二錢)、通草(八分)、鮮竹葉(三十片)、白茅根(去心,兩紮)、秫米(包,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