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醫案》~ 卷三 (7)
卷三 (7)
1. 神志案
倪左,診脈左尺沉濡,寸關弦滑而數,右寸郁澀,右關軟滑,舌質紅,苔淡白。此乃少陰水虧,水不涵木,厥陽獨亢,引動中焦素蘊之痰濁,上蒙清竅,堵塞神明出入之路,上焦清曠之所,遂成雲霧之鄉,是以神機不靈,或不語而類癲,或多言而類狂,經所謂重陰則癲,重陽則狂是也。重陽者,乃風乘火勢,火藉風威,則痰悉變為火,故云重陽。
重陰者,乃火漸衰而痰濁瀰漫,類乎陰象,究非真陰可比。據述大便通則神識稍清,胃絡通於心包,胃濁下降,痰亦隨之而下也。小溲短少而黃,氣化不及州都也。恙久根深,非易速功,拙擬滋肺腎以柔肝木,滌痰濁而清神智,冀水升火降,陰平陽秘,則肺金有輸布之權,痰濁有下降之路,伏匿雖深,可望其肅清耳。
北沙參(三錢),全栝蔞(四錢),朱茯神(三錢),鮮竹茹(一錢五分),枳殼(一錢,同炒),川貝母(八錢),珍珠母(八錢),酒炒黃連(三分),生甘草(四分),仙半夏(三錢),青龍齒(三錢),酒炒木通(七分),遠志(一錢),鮮石菖蒲(七分),保心丹(開水吞服,三分)
二診,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肝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脾為諫議之官,思想出焉。曲運神機,勞傷乎心;謀慮過度,勞傷乎肝;持籌握算,勞傷乎脾。心肝之陰已傷,暗吸腎陰,水不涵木,厥陰獨亢,脾弱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水穀之濕生痰。陽升於上,痰濁隨之,矇蔽清竅,堵塞神機,神呆不語,類乎癲也,時或多言,類乎狂也。
前哲云,陰並於陽則狂,陽並於陰則癲,癲則如醉如癡,皆由頑痰積熱,阻於上中二焦,神明無出入之路。夫痰為火之標,火為痰之本,痰得熱而色應黃,今反白而黏膩者何也?蓋肺津不能輸布,聚液為痰,津液之痰,與濕濁之痰,互結為援,肺色屬白,故痰色白而黏也。腑氣五日不行,痰濁不得下達也;小溲短少而黃,肺為水之上源,源不清則流不潔也。
脈尺部沉濡,左寸關弦滑而數依然如昨,右部寸澀關滑,舌質紅,苔薄黃,本虛標實,顯然可見,況素有肢麻腿足無力等症,非本虛之明證乎;今脈數便秘,非標實之明證乎。治本宜補,治標宜攻,頗有顧此失彼之慮。進藥後尚屬平平,茲擬七分攻三分補,祛其頑痰,存其津液,俾腑氣通則頑痰可以下降,陰液存則浮火不致上擾,竊恐根株已深,難圖近功耳。
北沙參(四錢),生甘草(五分),陳膽星(八分),生石決(八錢),玄參(一錢五分),小生地(四錢),仙半夏(三錢),天竺黃(一錢五分),川貝母(八錢),炙遠志(一錢),鮮竹茹(一錢五分),枳殼(一錢,同搗),保心丹(三分),礞石滾痰丸(包煎,三錢),九節石菖蒲(八分),淡竹油(一兩),生薑汁(一二滴,二味同沖)
白話文:
神志案
患者左寸脈沉而濡滑,脈數;右寸脈郁澀,右關脈軟滑;舌質紅,苔淡白。這是因為少陰之水虧損,水不能涵養木,厥陰之陽氣獨盛,引動中焦本來就有的痰濁,蒙蔽了頭腦的清竅,堵塞了神明出入的通道,上焦清朗的地方,變成了一片迷茫,所以神志不清,有時不說話像癲癇,有時話很多像狂躁,經書上說重陰則癲,重陽則狂就是這個道理。重陽是指風助火勢,火借風威,痰全部轉化為火,所以稱為重陽。
重陰是指火氣漸漸衰弱,痰濁瀰漫,類似陰虛的症狀,但和真正的陰虛不一樣。患者大便通暢後神志會稍微清醒一些,因為胃經與心包經相通,胃中濁氣下降,痰濁也會隨之而下。小便短少而黃,說明氣化功能不足。病情久而根深,不易速效,我初步擬定滋養肺腎,柔肝疏木,清除痰濁,使神志清醒的治療方案,希望水能上升,火能下降,陰陽平衡,則肺金能更好地運行,痰濁能順利排出,即使病邪隱藏很深,也能期待病情好轉。
處方:北沙參三錢,全栝蔞四錢,朱茯神三錢,鮮竹茹一錢五分,枳殼一錢(炒),川貝母八錢,珍珠母八錢,酒炒黃連三分,生甘草四分,仙半夏三錢,青龍齒三錢,酒炒木通七分,遠志一錢,鮮石菖蒲七分,保心丹(開水送服)三分。
二診:心是君主之官,神明由此而出;肝是將軍之官,謀慮由此而出;脾是諫議之官,思想由此而出。思想過度活躍傷了心;憂思過度傷了肝;操勞過度傷了脾。心肝陰液已受損傷,暗中消耗腎陰,水不能涵養木,厥陰獨亢,脾虛弱不能運化胃部的津液,水谷的濕氣化生痰濁。陽氣上浮,痰濁隨之而上,蒙蔽清竅,堵塞神明,神志呆滯,不說話像癲癇,有時又說話很多,像狂躁。
前賢說,陰盛於陽則狂,陽盛於陰則癲,癲癇就像醉酒或痴呆一樣,都是由於頑固的痰熱阻滯了上中焦,使神明無法出入。痰是火的標誌,火是痰的本源,痰熱則顏色發黃,但患者痰液卻是白色黏膩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肺津不能正常輸布,聚積成痰,津液所成的痰和濕濁之痰互相勾結,肺氣屬白,所以痰色白而黏膩。大便五天不通,痰濁不能排出;小便短少而黃,肺是水的上源,源頭不清則流不潔。
脈象尺部沉而濡滑,左寸關弦滑而數,與上次相同;右寸澀,右關滑,舌質紅,苔薄黃,這是本虛標實的表現,很明顯,患者素有肢體麻木、腿腳無力等症狀,這不是本虛的明確證據嗎?現在脈數便秘,這不是標實的明確證據嗎?治療既要補益根本,又要攻邪治標,這很令人顧此失彼。上次用藥後效果平平,這次我打算七分攻邪,三分補益,祛除頑痰,保留津液,使腑氣通暢,頑痰就能下降,陰液充足,浮火就不會上擾,只是恐怕病根已深,很難很快見效。
處方:北沙參四錢,生甘草五分,陳膽星八分,生石決明八錢,玄參一錢五分,生地四錢,仙半夏三錢,天竺黃一錢五分,川貝母八錢,炙遠志一錢,鮮竹茹一錢五分,枳殼一錢(搗),保心丹三分,礞石滾痰丸(包煎)三錢,九節石菖蒲八分,淡竹油一兩,生薑汁一二滴(後二味沖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