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醫案》~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五
2. 痿痹案
封右,溫病後,陰液已傷,虛火爍金,肺熱葉焦,則生痿躄。兩足不能任地,咳嗆咯痰不爽,穀食減少,咽喉乾燥,脈濡滑而數,舌質紅苔黃,延經數月,恙根已深。姑擬養肺陰,清陽明,下病治上,乃古之成法。
南沙參(三錢),川石斛(三錢),天花粉(三錢),生甘草(五分),川貝母(三錢),嫩桑枝(三錢),冬瓜子(三錢),懷牛膝(二錢),絡石藤(三錢),甜光杏(三錢),栝蔞皮(三錢),肥知母(一錢五分),活蘆根(去節,一尺)
二診,前進養肺陰清陽明之劑,已服十帖,咳嗆內熱,均見輕減。兩足痿軟不能任地,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無雨露以灌溉,欲草木之榮茂,必得雨露之濡潤,欲兩足之不痿,必賴肺液以輸布,能下蔭於肝腎,肝得血則筋舒,腎得養則骨強,陰血充足,絡熱自清。治痿獨取陽明,清陽明之熱,滋肺金之陰,以陽明能主潤宗筋而流利機關也。
大麥冬(二錢),北沙參(三錢),抱茯神(三錢),淮山藥(三錢),細生地(四錢),肥知母(一錢五分),川貝母(二錢),天花粉(三錢),絡石藤(二錢),懷牛膝(二錢),嫩桑枝(三錢)
三診,五臟之熱,皆能成痿,書有五痿之稱,不獨肺熱葉焦也。然而雖有五,實則有二,熱痿也,濕痿也。如草木久無雨露則萎,草木久被濕遏亦萎,兩足痿躄,亦猶是也。今脈濡數,舌質紅絳,此熱痿也。疊進清陽明滋肺陰以來,兩足雖不能步履,已能自行舉起之象,藥病尚覺合宜。仍守原法,加入益精養血之品,徐圖功效。
北沙參(三錢),大麥冬(二錢),茯神(三錢),淮山藥(三錢),川石斛(三錢),小生地(三錢),肥知母(一錢五分),懷牛膝(二錢),絡石藤(三錢),茺蔚子(三錢),嫩桑枝(三錢),豬脊髓(酒洗入煎,兩條),虎潛丸(清晨淡鹽湯送服,三錢)
程左,初病腳氣浮腫,繼則腫雖消而痿軟不能步履,舌淡白,脈濡緩,穀食衰少,此濕熱由外入內,由肌肉而入筋絡,絡脈壅塞,氣血凝滯,此濕痿也。經云: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張為痿是也。濕性黏膩,最為纏綿。治宜崇土逐濕,去瘀通絡。
連皮苓(四錢),福澤瀉(一錢五分),木防己(三錢),全當歸(二錢),白朮(一錢五分),蒼朮(一錢),陳皮(一錢),川牛膝(二錢),杜紅花(八分),生苡仁(四錢),陳木瓜(三錢),西秦艽(一錢五分),紫丹參(二錢),嫩桑枝(三錢)
另茅山蒼朮(一斤),米泔水浸七日,飯鍋上蒸九次,曬乾研細末。加苡仁米(半斤),酒炒桑枝(半斤),煎湯泛丸。每服(三錢),空心開水吞下。
白話文:
痿痹案
一位病人,患病於右腳,起因是溫病之後,體內陰液受損,虛火旺盛,灼傷肺金,導致肢體痿弱不能動彈。症狀包括:雙腳無力無法站立,咳嗽、嗆咳、痰多不易咳出,食慾不振,咽喉乾燥,脈搏濡滑而頻數,舌頭紅腫苔黃。病情持續數月,病根已深。醫師決定採取滋養肺陰、清泄陽明經的治療方法,這是古代常用的治法。
第一次處方:南沙參、川石斛、天花粉、生甘草、川貝母、嫩桑枝、冬瓜子、懷牛膝、絡石藤、甜杏仁、栝樓皮、肥知母、活蘆根。
第二次診斷,病人服用上述處方十劑後,咳嗽、嗆咳和內熱都減輕了。但雙腳痿軟無力仍無法站立。痿弱如同植物枯萎,缺乏雨露滋養,植物要茂盛需要雨露,雙腳要恢復功能,需要肺液的滋潤輸布,才能濡養肝腎。肝臟得到血液則筋絡舒展,腎臟得到滋養則骨骼強健,陰血充盈,絡脈之熱自然消退。治療痿證單純清泄陽明經的熱,滋養肺金的陰液,因為陽明經能主導潤澤宗筋,使關節活動自如。
第二次處方:大麥冬、北沙參、茯神、淮山藥、生地黃、肥知母、川貝母、天花粉、絡石藤、懷牛膝、嫩桑枝。
第三次診斷,五臟的熱邪都能導致痿證,古籍中記載有五種痿證,不單是肺熱引起的。但實際上可歸納為兩種:熱痿和濕痿。如同植物長期缺水而枯萎,也如同植物長期受潮濕阻礙而枯萎,雙腳痿弱也是同樣道理。病人脈搏濡滑頻數,舌頭紅絳,屬於熱痿。服用清泄陽明經滋養肺陰的藥方後,雖然仍無法行走,但已經可以自己抬起腳了,顯示藥物和病情相符。繼續沿用原方,並加入滋補精血的藥物,以期獲得更好的療效。
第三次處方:北沙參、大麥冬、茯神、淮山藥、川石斛、生地黃、肥知母、懷牛膝、絡石藤、茺蔚子、嫩桑枝、豬脊髓、虎潛丸。
另一位病人程左,初期患腳氣浮腫,之後腫消但雙腳痿軟無法行走,舌頭淡白,脈搏濡緩,食慾不振。這是濕熱從外侵入,由肌肉侵入筋絡,導致絡脈阻塞,氣血凝滯,屬於濕痿。古籍記載:濕熱不除,大筋短縮,小筋鬆弛,短縮則拘攣,鬆弛則痿弱。濕邪黏膩,纏綿難治。治療應當健脾利濕,祛瘀通絡。
處方:連翹、澤瀉、木防己、當歸、白朮、蒼朮、陳皮、川牛膝、紅花、薏苡仁、木瓜、秦艽、紫丹參、嫩桑枝。
另附:將茅山蒼朮浸泡米泔水七天,用飯鍋蒸九次,曬乾研磨成粉末。加入炒薏苡仁、酒炒桑枝,煎湯製成丸劑。每次服用三錢,空腹用開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