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甘仁

《丁甘仁醫案》~ 卷五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1)

1. 少腹痛

董左,少腹為厥陰之界,新寒外束,厥氣失於疏泄,宿滯互阻,陽明通降失司,少腹作痛拒按,胸悶泛惡,臨晚形寒身熱,小溲短赤不利,舌苔膩黃,脈象弦緊而數。厥陰內寄相火,與少陽為表裡,是內有熱而外反寒之徵。寒熱夾雜,表裡並病,延今兩候,病勢有進無退。急擬和解少陽,以泄厥陰,流暢氣機,而通陽明。

軟柴胡(八分),黑山梔(一錢五分),清水豆卷(八分),京赤芍(一錢五分),金鈴子(二錢),延胡索(一錢),枳實炭(一錢五分),炒竹茹(一錢五分),陳橘核(四錢),福澤瀉(一錢五分)路路通(一錢五分),甘露消毒丹(包煎,五錢)

復診,前投疏泄厥少通暢陽明,已服兩劑。臨晚寒熱較輕,少腹作痛亦減,惟胸悶不思納穀,腑氣不行,小溲短赤,溺時管痛,苔薄膩黃,脈弦緊較和。肝失疏泄,胃失降和,氣化不及州都,膀胱之濕熱壅塞溺竅也。前法頗合病機,仍從原意擴充。

柴胡梢(八分),清水豆卷(八分),黑山梔(二錢),陳橘核(四錢),金鈴子(二錢),延胡索(一錢),路路通(一錢五分)方通草(八分),福澤瀉(一錢五分),枳實炭(一錢),炒竹茹(一錢五分),荸薺梗(一錢五分),滋腎通關丸(包煎,三錢)

鈕右,經行忽阻,少腹痛拒按,痛引腰胯,腰腹屈而難伸,小溲不利,苔薄膩,脈弦澀,良由蓄瘀積於下焦,肝脾氣滯,不通則痛。急擬疏氣通瘀,可望通則不痛。

全當歸(二錢),紫丹參(二錢),茺蔚子(三錢),撫芎(八分),川楝子(二錢),延胡索(一錢),制香附(一錢五分),大砂仁(研,八分),生蒲黃(包,三錢),五靈脂(一錢五分),兩頭尖(酒浸、包,一錢五分),琥珀屑(沖服,八分)

溫右,病本濕溫,適值經行,寒涼郁遏,濕濁阻於中宮,舊瘀積於下焦,以致少腹作痛,小溲淋瀝不利,胸痞泛惡,不能納穀,舌苔灰膩,脈左弦澀,右濡緩,病情夾雜,最難著手。急擬通氣去瘀,苦降淡滲。

藿香梗(一錢五分),仙半夏(二錢),姜川連(五分),兩頭尖(一錢五分),淡吳萸(三錢),赤茯苓(三錢),枳實炭(一錢),延胡索(一錢),生蒲黃(包,三錢),藏紅花(八分),五靈脂(一錢五分),福澤瀉(一錢五分),荸薺梗(一錢五分),滋腎通關丸(包煎,三錢)

吉左,風冷由臍而入,引動寒疝,臍腹攻痛,有形積塊如拳,形寒怯冷,腸鳴,不能飲食,舌苔白膩,脈象弦緊。陽不運行,濁陰凝聚,急擬溫通陽氣,而散寒邪。

桂枝心(各三分),炒白芍(一錢五分),金鈴子(二錢),延胡索(一錢),熟附塊(一錢五分),小茴香(八分),大砂仁(研,一錢),臺烏藥(一錢五分),雲茯苓(三錢),細青皮(一錢),陳橘核(四錢),淡吳萸(四分),枸橘(打,一枚)

白話文:

[少腹疼痛]

患者董左,少腹部位是厥陰經的區域,因新寒邪氣從外部侵襲,導致厥陰之氣無法正常疏泄,體內的宿疾與寒氣互相阻礙,使得陽明經的通暢下降功能受到影響,因此出現少腹疼痛且拒按的情況。同時伴有胸悶噁心的症狀,每到傍晚時分身體會感到寒冷並伴隨發熱,小便顏色深赤且排尿不暢,舌頭上的苔色黃膩,脈象呈現弦緊且數的特徵。厥陰經內有相火寄居,與少陽經爲內外關係,這表明體內有熱而體表卻感受寒冷的徵兆。寒熱夾雜,內外同時受病,至今已持續兩候,病情呈現進展無退的趨勢。緊急擬定調和少陽經,以泄厥陰經,使氣機流暢,並疏通陽明經的治療方案。

複診時,之前採用的疏泄厥陰、暢通陽明的治療方法,已經服用了兩劑藥。傍晚時的寒熱症狀有所減輕,少腹疼痛也有所緩解,但胸悶感依舊,沒有食慾,消化道功能不佳,小便依然短赤,排尿時尿道疼痛,舌苔薄黃膩,脈象弦緊已較爲緩和。肝臟功能失調,胃部失去正常的下降和諧作用,氣化的功能未能達到膀胱,導致膀胱溼熱堵塞了排尿的通道。之前的治療方法符合病情的發展,應繼續沿用並適當擴大治療範圍。

患者鈕右,月經突然受阻,少腹疼痛且拒按,疼痛延伸至腰部和髖部,腰部腹部彎曲難以伸展,小便排泄不暢,舌苔薄膩,脈象弦澀,主要是由於下焦積存了瘀血,肝脾之氣滯留,不通則痛。緊急擬定疏氣活血化瘀,期望能實現通則不痛的目標。

患者溫右,原本患有溼溫病,恰逢月經期間,寒涼之氣被鬱結,溼濁阻滯於中宮,舊瘀血積聚在下焦,導致少腹疼痛,小便排出不暢,胸悶噁心,無法進食,舌苔呈灰色膩狀,脈象左側弦澀,右側濡緩,病情複雜,治療難度較大。緊急擬定通氣去瘀,使用苦味降氣及淡滲利溼的藥物。

患者吉左,風冷之氣從肚臍進入體內,引發寒疝,臍腹疼痛劇烈,可以觸摸到如拳頭大小的腫塊,感覺寒冷畏寒,腸鳴聲明顯,無法正常飲食,舌苔白色膩滑,脈象呈現弦緊的狀態。陽氣運行不暢,濁陰之氣凝聚,緊急擬定溫通陽氣,驅散寒邪的治療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