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中國藥物學大綱》,一部由伊豫平住著述、於西元1936年首次以鉛印本問世、後收錄於《皇漢醫學叢書》並於1993年由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校勘翻印的著作,透過其提供的章節大綱與部分藥物詳述,得以一窺其作為一部藥物學著作的整體框架與特色。此書成於1936年,正值近代科學思潮與傳統醫學相互激盪之時,而「皇漢醫學叢書」的收錄背景,更暗示了本書可能帶有日本傳統醫學( Kampo,即皇漢醫學)研究中國傳統藥物學的視角與貢獻。
從卷首的「緒論」至「藥物的用量」(部分內容未提供),本書首先奠定了藥物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基礎與範疇。第一章「緒論」明確指出藥物學是研究藥物的性質、作用、用法、用量、配伍、禁忌等知識的學問,並將其定位為醫學的基礎及臨床醫學的必要知識。研究對象是「一切可以用於治療疾病或預防疾病的物質」,這一定義涵蓋了天然與人工來源,符合現代藥物學的廣泛視角。更值得注意的是,緒論中提到了藥物學的研究方法,包括「化學分析、藥理學研究、臨床試驗」等。這些方法在1936年已是近代科學研究藥物的主流手段。儘管本書的藥物詳述部分似乎仍以傳統中醫的「氣味」、「功用」、「主治」等概念為主,但開篇對現代研究方法的提及,顯示作者或當時的皇漢醫學界,已意識到或正嘗試將傳統藥物知識與近代科學研究方法結合的可能性,或至少是將傳統知識置於一個更具系統性、類比於現代科學的框架下進行梳理。
第二章「藥物的來源」區分了天然藥物與化學合成藥物。這同樣是一個基於現代分類的概念。書中對天然藥物的歷史悠久、多種活性成分、多種藥理作用等優勢有所肯定,但也點出了其純度與質量控制不易、部分有毒性等傳統醫學實踐中面臨的挑戰。對於化學合成藥物,則強調其純度高、質量穩定、作用可靠等優點,同時指出開發成本高、有副作用等問題。這種對不同來源藥物的優劣比較,反映了當時藥物學界面對新舊藥物體系的審視與思考。
第三章「藥物的性質」從物理性質(外觀、顏色、氣味、溶解度等)和化學性質(分子結構、化學式、分子量等)兩方面闡述藥物的特徵,並強調其與藥理作用的密切相關性(例如水溶性與脂溶性藥物的吸收差異)。這同樣是以近代科學的角度來分析藥物,試圖為傳統中藥的複雜性提供一種新的理解框架。
第四章「藥物的作用」將藥物作用分為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並對直接作用按系統進行分類(中樞神經、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內分泌、免疫、皮膚等),對間接作用則按藥物類別進行分類(解熱鎮痛、抗炎、抗菌等)。這種按系統或按類別的藥理分類方法,顯然受到了現代藥理學的影響,與傳統中藥按「證」或「功用」分類的方式有所不同。這種結構化的分類,有助於學習者更系統地理解藥物的效應,也體現了將傳統中藥作用與近代生理、病理學知識對應的嘗試。
第五章「藥物的用法」和第六章「藥物的用量」討論藥物的給藥途徑(口服、注射、外用、吸入)及劑量,這也是藥物學實踐中極為關鍵的環節。儘管「用量」的具體內容未盡,但這部分的設置表明本書涵蓋了藥物從理論到應用的全方位內容。
在呈現完藥物學的總體原則與分類框架後,本書進入了具體的藥物詳述部分。提供的甘草、黃耆、人參三味藥材的條目,是全書核心內容的縮影。這些條目沿用了傳統中藥著作的典型格式,每個藥材都設有以下子項:
- 釋名: 考證藥物的不同名稱及其來源、意義,反映了對藥物歷史文化淵源的重視。例如甘草的「國老」、人參的「神草」、「地精」等別名,不僅是稱謂,更承載了其在藥物中的地位和傳說。
- 各方記述: 彙集不同地區、不同本草著作對藥材形態、生長地、品質的描述與比較。此部分尤其豐富,涵蓋了中國(上黨、遼東、綿上)、朝鮮(百濟、高麗)、及日本各地(常陸、陸奧、出羽、甲斐、京都北山、薩摩、攝州、藝州、豫州、東國)的產地記載。這強烈地體現了「皇漢醫學」的地域特色和實踐範圍,表明本書的研究對象不僅限於中國傳統的道地藥材,也包括了在朝鮮半島和日本本土種植、流通或被視為同種的藥材,並對其品質進行比較辨析。這種跨地域的記述和比較,對於理解當時東亞地區藥物流通和皇漢醫學的發展有重要價值。
- 辨別道地: 專門討論如何辨識正品、優品,並指出易混淆的偽品或劣品。例如甘草的「豎鞭」、「中鞭」、「切込」、「良薑樣」、「藁甘草」以及時珍所述的「粉草」;黃耆的「單股不歧」、「潤柔軟」以及與「苜蓿根」的區別;人參的「肥大」、「雞胝」、「人形」、「黃潤」以及與「土佐向」、「和人參」、「蔓人參」、「節人參」等偽品的區別。這部分內容極具實用價值,體現了當時藥材市場的實際情況和藥師、醫師對藥材質量的重視,是傳統經驗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 修治: 詳細記載藥物的炮製方法及其目的。如甘草的刮皮銼用、生用、炙用,並說明生用與炙用在「寒熱」與「補瀉」功用上的差異;黃耆的去頭刮皮、蜜水炙、酒炒、鹽酒炒,並闡釋加入不同輔料的目的(達表、行泥滯、補腎、達下)。這部分內容揭示了傳統中藥通過複雜炮製過程改變藥性、增強療效、降低毒性的獨特理論與技術,是區別於現代化學藥物的重要特徵。
- 氣味: 記載藥物的性味歸經,這是傳統中藥學理解藥物作用的核心概念。如甘草的「甘平無毒」、黃耆的「甘微溫無毒」。同時,部分藥材還記載了其「升而浮」、「可升可降」等特性,以及歸經(足太陰厥陰經、手足太陰氣分等),這些都是指導臨床應用、理解藥物作用機理的基礎。
- 功用: 闡述藥物的主要功效、適用範圍、配伍禁忌及使用注意事項。此部分內容豐富且細緻,涵蓋了藥物的多方面作用,如甘草的「溫中下氣」、「解百藥毒」、「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黃耆的「實表」、「助氣」、「內塞」、「補陽」;人參的「補益五藏」、「生陰血」、「補大虛」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功用」中,本書詳細列出了使用禁忌與注意事項,如黃耆的「有表邪者勿用」、「氣實者勿用」、「陽盛陰虛者忌之」等,這些都是基於傳統中醫辨證論治理論提出的用藥規範,對於指導臨床安全有效用藥至關重要。其中還提及了藥物的「使」(為使)和「惡」、「反」等配伍關係,體現了傳統複方理論的基礎。
- 主治: 列舉藥物主要治療的病症或症候。這部分內容非常具體,直接指向藥物的臨床應用。例如黃耆的主治涵蓋了「癰疽」、「久敗瘡」、「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虛損」、「泄痢」、「虛喘腎衰」、「自汗」、「肺氣虛」等廣泛的病症。
從這三味藥材的詳述內容可以看出,《中國藥物學大綱》在具體藥物層面,保留了傳統中藥學深厚而複雜的知識體系。它不僅僅是藥典式的羅列,更包含了對藥材本源、品質鑑定、炮製方法、藥性藥理、臨床應用及禁忌的全方位論述。特別是「各方記述」和「辨別道地」部分對各地產藥材的詳細比較和真偽辨析,以及對傳統炮製方法及其藥性影響的深入探討,是本書獨特且極具價值的內容。
綜合來看,《中國藥物學大綱》是一部具有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的藥物學著作。它在整體框架上,嘗試借鑑或類比近代科學藥物學的分類與方法論(儘管在藥物詳述部分仍以傳統概念為主導);在具體內容上,繼承並系統整理了豐富的傳統中藥學知識,尤其對藥材質量、來源(包括日本本土的相關藥材)、炮製等實用環節給予了高度重視,並融入了皇漢醫學的實踐經驗。書中對甘草、黃耆、人參等重要補益藥物的詳細闡述,體現了傳統醫學在調整人體功能、治療複雜慢性疾病方面的獨特視角。這本書不僅是研究中國傳統藥物學的文獻,也是了解1930年代皇漢醫學如何整理、傳承和發展這份寶貴遺產的重要資料。它呈現了一種在傳統基礎上尋求規範化、系統化的努力,儘管現代科學的影響在框架層面多於具體藥理闡釋,但這種融合的嘗試本身就構成了本書的重要歷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