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山梔子

回本書目錄

山梔子

1. 山梔子

(本經中品)

【釋名】卮,酒器也。卮子象之。俗作梔。「木丹」、「越桃」皆象色與形。「鮮支」,司馬相如賦注鮮支,即支子。「薝蔔」,佛書稱花云。

【各方記述】卮子葉如兔耳,厚而深綠,春榮秋瘁,入夏開花,大如酒杯,白瓣黃蕊,隨即結實,薄皮細子,有須,霜後收之。

【辨別道地】和產可用,皮薄而圓小者為佳。形大皮厚者,可供染色。一種有矮山梔,不入藥用。

【修治】炒透,治上焦、中焦;連殼治下焦;去殼洗去黃漿,治血病;炒,心胸中熱用仁;肌表熱用皮。今殼皮仁連用。

【氣味】苦、大寒,無毒。

【功用】氣薄味厚,輕清上行;氣浮味降,陽中陰也。入手太陰血分。按:苦寒損胃而傷血,脾胃虛弱者,血虛發熱者,忌之。性能瀉有餘之火,心肺無邪熱者不宜用。小便不通,由於膀胱虛無氣以化,而非熱結小腸者,不可用。

【主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皰皶鼻,白癲赤癩,瘡瘍,療目赤熱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去熱毒風,除時疾熱,解五種黃病,利五淋,通小便,解消渴,明目,主中惡,殺䗪蟲毒,解玉支毒。(羊躑躅也)主瘖瘂,紫癜風,治心煩懊憹,不得眠,臍下血滯,而小便不利,瀉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熱厥、心痛,解熱鬱,行結氣,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及傷寒勞復,熱厥頭痛,疝氣湯火傷。

白話文:

山梔子

本經列為中品。

別名很多,例如卮(古代酒器,山梔子果實形似)、木丹、越桃(皆因其顏色和形狀)、鮮支、薝蔔(佛經中對其花的稱呼)。

山梔子的葉片像兔耳,厚實且深綠色,春天茂盛,秋天枯萎。夏天開花,花朵像酒杯般大,白色花瓣,黃色花蕊。開花後結出果實,果皮薄,種子細小,帶有絨毛,霜降後採收。

藥材品質方面,產地適宜即可使用,皮薄而圓小的較佳,果實大而皮厚的適合用於染色。有一種矮小的山梔子,不入藥。

炮製方法:炒透後使用,治療上焦、中焦的病症;帶殼使用則治療下焦的病症;去殼洗去黃色汁液後使用,治療血症則需炒制;治療心胸中熱用種子;治療肌表熱用果皮;現代則常將果皮、種子、果殼一起使用。

性味:苦、大寒,無毒。

功效:氣味清淡,藥性輕清上行,藥味厚重下行,屬於陰中之陽。藥力進入手太陰經絡,作用於血分。但苦寒之性會損傷脾胃,並傷及血液,脾胃虛弱者、血虛發熱者忌用。其主要功效是瀉去過多的火氣,心肺沒有邪熱者不宜使用。小便不通,若因膀胱虛弱無氣化而導致,而非熱結小腸者,則不可使用。

主治:治療五臟邪氣、胃中熱氣、面部潮紅、酒糟鼻、白癜風、紅斑、瘡瘍、治療眼紅熱痛、胸、心、大小腸熱盛、心中煩悶、去除熱毒風、治療時疫發熱、治療五種黃疸病、治療五種淋症、通利小便、消除口渴、明目、治療中惡、殺滅蟲毒、解玉支毒(即羊躑躅毒)、治療瘖啞、紫癜風、治療心煩懊惱、失眠、臍下血瘀、小便不利,瀉除三焦火熱,清熱胃脘血液,治療熱厥、心痛,解除熱鬱,運行結氣,治療吐血、鼻出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以及傷寒病後體虛、熱厥頭痛、疝氣、湯火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