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山茱萸
山茱萸
1. 山茱萸
(本經中品)
【釋名】茱言色紅。萸言肥潤。故名。「蜀酸棗」、「肉棗」、「魃實」、「雞足」、「鼠矢」諸因形狀而名。
【各方記述】葉如梅有刺。二月開花如杏。四月結實。如酸棗赤色。五月採實。
【辨別道地】漢來者可用。雖有和產。不多得。
【修治】酒潤。去核。核能消精。
【氣味】酸微溫。無毒。
【功用】陽中之陰。可升可降。入足厥陰少陰經氣分。蓼實為之使。惡桔梗防風防己。按命門火熾。強陽不痿者忌之。膀胱熱結。小便不利者。法當清利。此藥味酸主斂。不宜用。陰虛血熱。宜用。即用當與黃蘗同加。
白話文:
茱萸因為顏色紅潤,果實肥厚,所以得名。它也有「蜀酸棗」、「肉棗」、「魃實」、「雞足」、「鼠矢」等名稱,這些都是根據其外形特徵而來的。葉子像梅樹葉,帶刺。二月開花,像杏花。四月結果,像酸棗,呈紅色。五月採收果實。漢朝進貢的茱萸品質最好,雖然本地也有產,但數量不多。用酒浸潤,去除果核。果核能消精。味道酸,性微溫,無毒。屬於陽中之陰,可升可降,入足厥陰少陰經氣分。蓼實是它的使藥。忌與桔梗、防風、防己同用。如果命門火旺、陽氣過盛而不痿者忌用。膀胱熱結、小便不利者,應該清利,而茱萸性酸收斂,不宜使用。陰虛血熱者適合使用,但要與黃蘗一同使用。
【主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痹。去三蟲。久服輕身。腸胃風邪。寒熱疝瘕。頭風。風氣去來。鼻塞目黃。耳聾面皰。下氣出汗。強陰益精。安五藏。通九竅。止小便利。久服明目。強力長年。治腦骨痛。療耳鳴。補腎氣。興陽道。堅陰莖。添精髓。止老人尿不節。
治面上瘡。能發汗。止月水不定。暖腰膝。助水藏。除一切風。逐一切氣。破癥結。治酒皶。溫肝。
白話文:
此藥可治療心下積聚的邪氣、寒熱交替,溫暖中焦、驅散寒濕痹痛,去除體內的三種寄生蟲,長期服用可輕身健體。此外,還能治療腸胃風寒、寒熱疝氣、頭風、風氣來去不定、鼻塞、目黃、耳聾、面皰、氣喘汗出、強壯腎陽、益精補腎、安五臟、通九竅、止小便頻數,長期服用可明目、強健體魄、延年益壽。也能治腦骨疼痛、耳鳴,補腎氣,壯陽道,堅固陰莖,添精髓,止老人尿失禁,治療面部瘡瘍,促進發汗,止月經不調,溫暖腰膝,助益腎水,去除一切風邪,驅散一切邪氣,破除積聚的病症,治療酒皶,溫暖肝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