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甘草
甘草
1. 甘草
(本經上品)
【釋名】根因味甘甜,遂名「蜜甘」、「蜜草」。蜜有沉香之一名,謂其氣味如蜜。此草最為眾藥之王,猶如香中有沉香。「蕗草」、「靈通」、「偷蜜」、「珊瑚」、「太嗷」、「美草」,以上名義未詳。國老,國老即帝師之稱,雖非君而為君所宗。
【各方記述】甘草枝葉,悉如槐,高五六尺,但葉端微尖而糙澀,似有白毛,結角子,扁如小豆極堅,齒齧不破。(略文)○今出山西省汾州府,及南京省盧州府,福州府可共用。一種有稱阿蘭陀及朝鮮者,皆不堪用。○延喜式載常陸、陸奧、出羽三國獻之。近世自甲斐出,與唐來者不少異。吾聞之出甲斐者,葉如藤,而尖有毛。
【辨別道地】今藥肆所稱豎鞭者,長大也;稱中鞭者,中細也;稱切込者,短也;稱良薑樣者,揀余之粗者也;稱藁甘草者,細小曲弦者也。時珍曰:大徑寸而結緊斷文者為佳,謂之粉草。選其壯大皮薄,色黃者,堅實緊文者為上,是藥肆所謂豎鞭也。
【修治】刮去粗皮銼用。製法頗多,宜從本方。生寒,炙溫。補中宜炙用,瀉火宜生用,指節頭三者皆生用。
【氣味】甘平無毒。
【功用】氣薄味厚,升而浮陽也。入足太陰厥陰經,通入手足十二經。白朮、苦參、乾漆為使。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忌豬肉。中滿嘔家,酒家諸濕脹滿,咸不宜服。「梢」止莖中澀疼。「節」主癰疽,消腫導毒。
【主治】五藏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金瘡⿺亢重(腫也),解毒,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臟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安和七十二種石,一千二百種草,主腹中冷痛,除腹脹滿,補益五藏,腎氣內傷,婦人血瀝腰痛。凡虛而多熱者用之。解小兒胎毒驚癇,降火止痛。
白話文:
甘草
甘草因其根味甘甜而得名,也稱「蜜甘」、「蜜草」。其氣味如同蜂蜜般香甜,是眾多藥材中最重要的藥物,如同沉香之於香料一樣。此外,還有「蕗草」、「靈通」、「偷蜜」、「珊瑚」、「太嗷」、「美草」等名稱,其含義已不可考。甘草也被稱為「國老」,如同古代帝王的師傅,雖非君主卻受君主尊崇。
甘草的枝葉如同槐樹,高約五六尺,但葉端略尖且粗糙,像是長有白毛,結出扁平如小豆、堅硬的莢果,牙齒難以咬碎。現在甘草主要產自山西省汾州府、南京省盧州府和福州府,朝鮮和阿蘭陀產的甘草則品質較差。延喜年間,常陸國、陸奧國和出羽國也曾進貢甘草,近世則甲斐國也有出產,與唐代的甘草品質相近,但甲斐產的甘草葉子像藤蔓,尖端有毛。
藥店裡販賣的甘草,根據大小粗細,分別稱為「豎鞭」(粗大)、「中鞭」(中等)、「切込」(短小)、「良薑樣」(粗糙的殘餘)、「藁甘草」(細小彎曲)。李時珍認為,直徑一寸、結實緊密、斷面紋理清晰的甘草最好,稱為「粉草」。應選擇粗大、皮薄、顏色黃亮、堅實緊密、紋理清晰的甘草,這就是藥店裡所說的「豎鞭」。
使用甘草前需刮去粗皮,再切碎使用。甘草的炮製方法很多,但應遵循傳統方法。生甘草性寒,炙甘草性溫。補益中氣宜用炙甘草,瀉火宜用生甘草。指節處的三個部位都應使用生甘草。
甘草味甘性平,無毒。其氣味清淡,味道濃郁,具有升浮陽氣的作用,歸於足太陰經和足厥陰經,並能通行手足十二經。白朮、苦參、乾漆可作為甘草的輔藥,甘草與遠志相惡,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忌與豬肉同食。腹部脹滿、嘔吐、酒積、各種濕脹滿等症,都不宜服用甘草。「梢」(莖)可治療莖中澀痛;「節」可治療癰疽,消腫解毒。
甘草主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能堅固筋骨、增強肌肉、增強體力、治療金瘡腫痛、解毒、溫中下氣、緩解胸悶氣短、治療傷臟咳嗽、止渴、通經脈、活血、解百藥毒、緩解七十二種礦物藥和一千二百種草藥的毒性,主治腹中冷痛、消除腹脹、補益五臟、治療腎氣虛損、治療婦女血崩腰痛等症。凡是虛弱多熱的症狀,都可以用甘草治療。此外,還能解治小兒胎毒、驚癇,降火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