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黃耆
黃耆
1. 黃耆
(本經上品)
【釋名】:耆,長也,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黃耆」,今俗通作耆。「載糝」、「載椹」、「獨椹」、「芰草」、「蜀脂」,以上名義未詳。「百草」,耆誤作蓍,乃蓍龜之蓍,音屍。今按稱百本。耆與蓍字相似,故誤名之乎?蓍一根百莖,謂百本,亦疑此之謬乎?「王孫」、「百藥錦」,義未詳。
【各方記述】:黃耆葉似槐葉而微尖小,又似蒺藜葉而微闊大,青白色,開黃紫花,大如槐花,結小尖角,長寸許;根長二三尺,以緊實如箭簳為良。 ○松岡先生曰:和產有二種。生北國者,莖葉堅似木葉有毛,此本草所謂本黃耆,而不堪用。又有羊齒葉者,出關東,共木黃耆也。
此二種,今人家藥圃多栽此二種,未知有真種也。京都北山中,間有之。東國呼之綿黃耆,以合漢名。 ○陳承曰:黃耆本出綿上者為良,故名綿黃耆,非謂其柔韌如綿也。 ○松岡先生曰:綿黃耆,形軟如綿絮以名之,謂產綿州故名誤矣。
【辨別道地】:選單股不歧者,色潤柔軟,肉心黃,甘甜者用之。世多以苜蓿根充賣,謂土黃耆。不知苜蓿根堅而脆、肉黃;黃耆軟而如棉、肉白,此為異耳。
【修治】:去頭刮皮,以蜜水塗炙;亦有以酒或鹽酒炒之。酒欲其達表,又行其泥滯;鹽欲補腎,及崩帶淋濁達其下。
【氣味】:甘、微溫、無毒。
【功用】:味甘氣溫平,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入手足太陰氣分,又入手少陽足少陰命門。茯苓為之使,惡龜甲、白蘚皮。 黃耆功能實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氣,氣實者勿用。能內塞、補不足,胸膈氣閉悶、腸胃有積滯者勿用。能補陽,陽盛陰虛者忌之。上焦熱甚、下焦虛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氣不和者勿服。疽瘡血分熱盛者禁用。
【主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婦人子臟風邪、逐五藏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氣、利陰氣;主虛喘腎衰、耳聾;療寒熱;治發背、內補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破症癖、瘰癧、癭贅、腸風、血崩、帶下赤白;利產前後一切病、月候不勻;痰嗽頭風;熱毒赤目;治虛勞自汗;補肺氣、瀉肺火、心火、實皮毛、益胃氣、去肌熱、及諸經之痛;主太陰瘧疾。
白話文:
黃耆
本經上品記載黃耆,因其色黃,且為補藥之首,故名。古籍中還有「耆」、「載糝」、「載椹」、「獨椹」、「芰草」、「蜀脂」、「王孫」、「百藥錦」等別名,其意義已難考證。而「百草」中將黃耆誤作「蓍」,乃因兩字形似所致。「蓍」指蓍龜占卜用的蓍草,與黃耆並非同物。
黃耆葉片形似槐葉,但較小而略尖;也像蒺藜葉,但較寬大,葉色青白,開黃紫色的花朵,花朵大小如槐花,結出寸許長的小尖角狀果實。其根長二至三尺,以緊實如箭桿者為佳。據松岡先生記載,黃耆有兩種,一種產自北方,莖葉堅硬如木葉,且有毛,此為本草中所稱的黃耆,但藥效不佳;另一種葉片似羊齒,產自關東,與木黃耆相同。這兩種黃耆現多被種植於人家藥圃,其是否為真正的黃耆尚難確定。京都北山間偶爾可見,東國稱之為綿黃耆,以符合漢代的稱謂。陳承則認為產自綿州的黃耆最佳,故名綿黃耆,而非指其質地柔韌如棉。但松岡先生認為綿黃耆因其柔軟如棉絮而得名,產地為綿州之說或有誤。
辨別地道黃耆的方法是:選擇單根不分枝、色澤潤澤柔軟、內心黃色、味道甘甜者。市面上常以苜蓿根冒充黃耆,稱為土黃耆,但苜蓿根堅硬易碎,內心呈黃色;而黃耆則柔軟如棉,內心發白,兩者可從此區分。
黃耆的炮製方法是:除去根頭,刮去外皮,再用蜜水塗抹炙烤;亦可用酒或鹽酒炒制。用酒炮製,可使其藥力透達肌表,並使藥性通暢;用鹽炮製,則可補腎,並治療崩漏、帶下、淋濁等症。
黃耆味甘,性微溫,無毒。其味厚而氣薄,既可升可降,屬陰中之陽,入足太陰、手太陰經及手少陽、足少陰經與命門。茯苓是它的輔藥,忌與龜甲、白蘚皮同用。黃耆能固表,表邪未解者不宜使用;能益氣,氣盛者不宜使用;能補益,但會內塞,故腸胃積滯者不宜使用;能補陽,陽盛陰虛者忌用;上焦熱盛、下焦虛寒者也忌用;容易發怒、肝氣不和者不宜服用;疽瘡血分熱盛者禁用。
黃耆主治癰疽、久不癒合的瘡瘍,具有排膿止痛的功效;治療大風、癩疾、五痔、鼠瘻等症;補虛損,治療小兒百病,以及婦女子宮風邪;驅除五臟間的瘀血;治療男性虛損、五勞七傷所致的羸瘦;止渴、腹痛、泄瀉;益氣,滋養陰氣;治療虛喘、腎衰、耳聾;治療寒熱、發背;內補元氣,強筋健骨,生肌長肉,補血;治療症瘕、瘰癧、癭瘤、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等症;以及產前後一切病症;治療月經不調、痰嗽、頭痛、熱毒赤眼;治療虛勞自汗、補益肺氣、瀉肺火、心火;堅固皮膚毛髮,益胃氣,清肌熱,以及各種經脈疼痛;治療太陰瘧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