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伊豫平住

《中國藥物學大綱》~ 黃耆

回本書目錄

黃耆

1. 黃耆

(本經上品)

【釋名】耆。長也。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黃耆」今俗通作耆。「載糝」、「載椹」、「獨椹」、「芰草」、「蜀脂」。以上名義未詳。「百草」耆誤作蓍。乃蓍龜之蓍。音屍。今按稱百本。耆與蓍字相似。故誤名之乎。蓍一根百莖。謂百本亦疑此之謬乎。「王孫」、「百藥錦」義未詳。

【各方記述】黃耆葉似槐葉。而微尖小。又似蒺藜葉。而微闊大。青白色。開黃紫花。大如槐花。結小尖角。長寸許。根長二三尺。以緊實如箭簳為良。○松岡先生曰。和產有二種。生北國者。莖葉堅似木葉有毛。此本草所謂本黃耆。而不堪用。又有羊齒葉者。出關東。共木黃耆也。

此二種。今人家藥圃多栽此二種。未知有真種也。京都北山中。間有之。東國呼之綿黃耆。以合漢名。○陳承曰。黃耆本出綿上者為良。故名綿黃耆。非謂其柔韌如綿也。○松岡先生曰。綿黃耆。形軟如綿絮以名之。謂產綿州故名誤矣。

【辨別道地】選單股不歧者。色潤柔軟。肉心黃。甘甜者用之。世多以苜蓿根充賣。謂土黃耆。不知苜蓿根。堅而脆。肉黃。黃耆軟而如棉。肉白。此為異耳。

【修治】去頭刮皮。以蜜水塗炙。亦有以酒或鹽酒炒之。酒欲其達表。又行其泥滯。鹽欲補腎。及崩帶淋濁達其下。

【氣味】甘微溫無毒。

【功用】味甘氣溫平。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入手足太陰氣分。又入手少陽足少陰命門。茯苓為之使。惡龜甲白蘚皮。黃耆功能實表。有表邪者勿用。能助氣。氣實者勿用。能內塞。補不足。胸膈氣閉悶。腸胃有積滯者勿用。能補陽。陽盛陰虛者忌之。上焦熱甚。下焦虛寒者忌之。病人多怒。肝氣不和者勿服。疽瘡血分熱盛者禁用。

【主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婦人子臟風邪。逐五藏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氣。利陰氣。主虛喘腎衰。耳聾。療寒熱。治發背。內補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破症癖。瘰癧。癭贅。腸風。血崩。

帶下赤白。利產前後一切病。月候不勻。痰嗽頭風。熱毒赤目。治虛勞自汗。補肺氣。瀉肺火。心火。實皮毛。益胃氣。去肌熱。及諸經之痛。主太陰瘧疾。

白話文:

黃耆

本經上品記載黃耆,因其色黃,且為補藥之首,故名。古籍中還有「耆」、「載糝」、「載椹」、「獨椹」、「芰草」、「蜀脂」、「王孫」、「百藥錦」等別名,其意義已難考證。而「百草」中將黃耆誤作「蓍」,乃因兩字形似所致。「蓍」指蓍龜占卜用的蓍草,與黃耆並非同物。

黃耆葉片形似槐葉,但較小而略尖;也像蒺藜葉,但較寬大,葉色青白,開黃紫色的花朵,花朵大小如槐花,結出寸許長的小尖角狀果實。其根長二至三尺,以緊實如箭桿者為佳。據松岡先生記載,黃耆有兩種,一種產自北方,莖葉堅硬如木葉,且有毛,此為本草中所稱的黃耆,但藥效不佳;另一種葉片似羊齒,產自關東,與木黃耆相同。這兩種黃耆現多被種植於人家藥圃,其是否為真正的黃耆尚難確定。京都北山間偶爾可見,東國稱之為綿黃耆,以符合漢代的稱謂。陳承則認為產自綿州的黃耆最佳,故名綿黃耆,而非指其質地柔韌如棉。但松岡先生認為綿黃耆因其柔軟如棉絮而得名,產地為綿州之說或有誤。

辨別地道黃耆的方法是:選擇單根不分枝、色澤潤澤柔軟、內心黃色、味道甘甜者。市面上常以苜蓿根冒充黃耆,稱為土黃耆,但苜蓿根堅硬易碎,內心呈黃色;而黃耆則柔軟如棉,內心發白,兩者可從此區分。

黃耆的炮製方法是:除去根頭,刮去外皮,再用蜜水塗抹炙烤;亦可用酒或鹽酒炒制。用酒炮製,可使其藥力透達肌表,並使藥性通暢;用鹽炮製,則可補腎,並治療崩漏、帶下、淋濁等症。

黃耆味甘,性微溫,無毒。其味厚而氣薄,既可升可降,屬陰中之陽,入足太陰、手太陰經及手少陽、足少陰經與命門。茯苓是它的輔藥,忌與龜甲、白蘚皮同用。黃耆能固表,表邪未解者不宜使用;能益氣,氣盛者不宜使用;能補益,但會內塞,故腸胃積滯者不宜使用;能補陽,陽盛陰虛者忌用;上焦熱盛、下焦虛寒者也忌用;容易發怒、肝氣不和者不宜服用;疽瘡血分熱盛者禁用。

黃耆主治癰疽、久不癒合的瘡瘍,具有排膿止痛的功效;治療大風、癩疾、五痔、鼠瘻等症;補虛損,治療小兒百病,以及婦女子宮風邪;驅除五臟間的瘀血;治療男性虛損、五勞七傷所致的羸瘦;止渴、腹痛、泄瀉;益氣,滋養陰氣;治療虛喘、腎衰、耳聾;治療寒熱、發背;內補元氣,強筋健骨,生肌長肉,補血;治療症瘕、瘰癧、癭瘤、腸風、血崩、帶下赤白等症;以及產前後一切病症;治療月經不調、痰嗽、頭痛、熱毒赤眼;治療虛勞自汗、補益肺氣、瀉肺火、心火;堅固皮膚毛髮,益胃氣,清肌熱,以及各種經脈疼痛;治療太陰瘧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