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伊豫平住

《中國藥物學大綱》~ 川芎

回本書目錄

川芎

1. 川芎

【釋名】出蜀中,四川,故名之。元名芎藭,或云頭芎窿藭,高之象也。此藥上行,治頭腦諸疾,故有名。「胡芎」,以胡戎者為佳,故名。「香果」,香草故名。「山鞠窮」,左傳曰:有山鞠窮。「蘼蕪」,葉為蘼蕪,根為川芎。「撫芎」,小者也。

【各方記述】生葉似水芹、胡荽、蛇床輩,作叢而莖細,其葉倍香。七八月開碎白花,如蛇床子花。根堅瘦,黃黑色。關中出者,形塊重實,作雀腦狀者,為雀腦芎最有力。

【辨別道地】和漢俱可皆用,有大葉小葉二種。大葉者,無香氣,乃撫芎也。和產丹後為上,山城大和次之,豐後為下。近歲有出於奧州者,形塊重實,里色白不油,嚼之微辛甘者,佳也。宜擇用。

【修治】洗土氣,去蘆頭,銼用。忌火。

【氣味】辛苦溫,無毒。

【功用】氣厚味薄,浮而升,陽也。少陽本經引經藥,入手足厥陰氣分。白芷為之使,畏黃連,伏雌黃,得細辛,療金瘡止痛。得牡蠣,療頭風吐逆。凡病人上盛下虛,虛火炎上,嘔吐,咳嗽不止,自汗易汗盜汗,咽乾口燥,發熱作渴,煩躁,法並忌之。

【主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瘡,婦人血閉無子,除腦中冷動,面上遊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卒急,腫痛,脅風痛,溫中內寒,腰腳軟弱,半身不遂,胞衣不下,一切風,一切氣,一切勞損,一切血,補五勞,壯筋骨,調眾脈,破癥結,宿血,養新血,吐血,鼻血,溺血,腦癰發背,瘰癧癭贅痔瘻瘡疥,長肉排膿,消瘀血,搜肝氣,補肝血,潤肝燥,補風虛,燥濕止瀉痢,行氣開鬱。蜜和大丸,夜服治風痰,齒根出血含之。

白話文:

川芎

川芎產於蜀地(四川),因此得名。古名芎藭,也稱頭芎窿藭,形容其植株高聳的樣子。此藥性向上走,治療頭部疾病,故得名。好的川芎產自胡地,故稱「胡芎」。因其氣味芳香,也稱「香果」。《左傳》中記載有「山鞠窮」,指的也是川芎。《詩經》中提到的「蘼蕪」,其葉為蘼蕪,根則為川芎。「撫芎」指體型較小的川芎。

川芎的葉子像水芹、胡荽、蛇床等植物,成叢生長,莖細,葉子香味濃郁。七八月份開花,花朵細碎潔白,像蛇床子的花。根部堅硬瘦削,呈黃黑色。關中地區產的川芎,塊根肥大結實,形似麻雀腦,稱為「雀腦芎」,藥效最佳。

優質川芎產地,漢地和中國各地均有出產,有大葉和小葉兩種。大葉的沒有香味,是撫芎。中國的丹州所產者最佳,山城、大和次之,豐後所產最差。近年來奧州所產的川芎,塊根肥大結實,內部顏色潔白不油潤,嚼起來略帶辛甘之味,品質也很好。選用川芎時需仔細辨別。

使用川芎前需清洗乾淨泥土,除去根須,切碎備用。忌用火炮製。

川芎味辛辣而溫,無毒。

川芎氣味厚重,味道清淡,性味輕揚上浮,屬陽性藥物。它是少陽經的引經藥,走入手足厥陰經的氣分。白芷能增強其功效,忌與黃連同用,相剋於雌黃,與細辛同用則療效更佳,能治療金瘡止痛。與牡蠣同用,能治療頭痛、嘔吐。凡是上盛下虛、虛火上炎、嘔吐、咳嗽不止、自汗、盜汗、咽乾口燥、發熱口渴、煩躁的病人,都應禁忌服用。

川芎主治中風入腦、頭痛、寒痺、筋攣、金瘡、婦女血閉不孕、腦部寒冷、面部遊走性風痛、流淚、流涕、嗜睡、各種寒邪、心腹堅痛、急症、腫痛、脅痛、溫中散寒、腰腳軟弱、半身不遂、胎盤不下、一切風證、一切氣證、一切勞損、一切血證、五勞七傷、壯筋骨、調和諸脈、破除癥結、瘀血、養血、吐血、鼻出血、尿血、腦癰、發背、瘰癧、癭瘤、痔瘡、廔管、瘡疥、生肌斂瘡、消散瘀血、疏肝氣、補肝血、潤燥、補虛風、燥濕止瀉痢、行氣解鬱。用蜂蜜製成大丸,夜間服用,能治療風痰;齒根出血,可含服川芎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