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細辛
細辛
1. 細辛
(本經上品)
【釋名】:根細而味極辛,故名之。「小辛」、「少辛」義同上。
【各地記述】:葉似小葵,柔莖細根,直而色紫味辛者,細辛也。葉似馬蹄,莖微粗根曲,而黃白色,味亦辛者,杜衡也。一莖直上,莖端生葉,如傘;根似細辛,微粗直,而黃白色,味辛微苦者,「鬼督郵」也。似鬼督郵而色黑者,「及己」也。葉似小桑,根似細辛,微粗長,而黃色,味辛而有臊氣者,「徐長卿」也。葉似柳而根似細辛,粗長黃白色,而味苦者,「白薇」也。似白薇而白直味甘者,「白前」也。或曰:細辛根味極辛,有紫白二色,南部地方有之。藥肆中往往以馬蹄香充之,非是。又有杜衡與馬蹄香相類,俱根粗而少辛味。本草注混二物為一,蓋繇不識杜衡也。杜衡其氣如蘼蕪,北地有之。或曰:以加茂葵為細辛,其根甚辛。和俗稱細辛者,杜衡也。漢人亦混亂之。又山野二種,有根味似細辛者。俗稱細葉細辛者,應是白薇。拙按:加茂葵味雖薄,亦細辛一類也。松岡先生曰:杜衡、細辛,一物也。按爾雅,蘅,杜衡、杜若之通名,而繫於芳草。本草有杜衡亂細辛之說,諸家因襲而不正。終杜衡細辛分為二物,不知杜衡莖葉,細辛是根也。猶莎草、香附、天麻、赤箭、荷藕、大戟、澤漆之例,分苗根之名,而非二物。(略下)先生此說,可謂解千歲之疑惑者也。
【辨別道地】:和漢俱在焉。長直如發,習習辛辣似蜀椒者為真。和產以佐渡、秋田為上,南部次之。今有薩摩,逼真可用之。
【修治】:切去蘆頭,銼用。忌火。擇去雙葉者,服之害人。
【氣味】:大辛溫,無毒。氣厚於味,陽也,升也。入足厥陰、少陰血分,為手少陰引經之藥。惡黃耆、狼毒、山茱萸。忌生菜、貍肉。畏硝石、滑石。反藜蘆。細辛燥烈;凡血虛內熱,因成頭痛咳嗽者,痛戒之。
【主治】:咳逆上氣,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竅。溫中下氣,破痰利水道,開胸中滯結,除喉痹。齆鼻不聞香臭,風癇癲疾。下乳,結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藏,益肝膽,通精氣,添膽氣。治嗽去皮風濕癢,風眼淚下,除齒痛。血閉、婦人血瀝腰痛。含之去口臭。潤肝燥。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治口舌生瘡,大便燥結,起目中倒睫。
白話文:
細辛
細辛的根細小而味道極其辛辣,因此而得名。「小辛」、「少辛」意思相同。
各地對細辛的描述不一。葉子像小葵花,莖柔弱細小,根直,顏色紫紅,味道辛辣的,才是真正的細辛。葉子像馬蹄,莖略粗,根彎曲,顏色黃白,味道也辛辣的,是杜衡。莖直立向上,莖頂端長葉子,像傘一樣,根像細辛但略粗直,顏色黃白,味道辛辣微苦的,是鬼督郵。外形像鬼督郵但顏色發黑的,是及己。葉子像小桑樹的葉子,根像細辛但略粗長,顏色黃色,味道辛辣且帶有腥臭味的,是徐長卿。葉子像柳樹葉子而根像細辛,根粗長,顏色黃白,味道苦的,是白薇。外形像白薇但顏色白色,根直,味道甘甜的,是白前。也有人說細辛的根味道極其辛辣,有紫白兩種顏色,南方地區有出產。藥店裡常以馬蹄香冒充細辛,這是錯誤的。杜衡和馬蹄香也很相似,根都比較粗,辛辣味較少。《本草注》將這兩種藥物混為一談,是因為不認識杜衡。杜衡的氣味像蘼蕪,北方地區有出產。也有人說把加茂葵當作細辛,它的根很辛辣,民間俗稱細辛的,其實是杜衡。漢朝人也常把它們混淆。此外,山野間還有兩種植物的根,味道像細辛,俗稱細葉細辛,應該就是白薇。我個人認為,雖然加茂葵的味道較淡,但也屬於細辛一類。松岡先生說,杜衡和細辛是同一樣東西。《爾雅》中「蘅」是杜衡和杜若的通稱,與芳草有關。《本草》中關於杜衡和細辛混淆的說法,後世一直沿用,並不正確。最終還是將杜衡和細辛區分為兩種不同的藥物。只是不明白的是,杜衡指的是莖葉,細辛指的是根,就像莎草、香附、天麻、赤箭、荷藕、大戟、澤漆一樣,名稱區分的是植物的根莖,而不是兩種不同的植物。(以下省略)松岡先生的這種說法,可以說是解答了千年來的疑惑。
辨別道地藥材:中國和日本都有出產。根莖長而直,像頭髮一樣,辛辣味濃烈,像蜀椒一樣的才是真品。日本產的以佐渡、秋田為最好,南部次之。現在薩摩產的也很逼真,可以用。
炮製方法:切去根頭,切碎使用,忌用火炮製,要挑去雙葉的,服用會傷人。
氣味:辛辣溫熱,無毒。
功效:氣味濃厚勝過味道,屬陽,有上升的特性,進入足厥陰、少陰經血分,是手少陰經的引經藥。忌與黃耆、狼毒、山茱萸同用,忌與生菜、狸肉同食,畏忌硝石、滑石,反藜蘆。細辛燥烈,凡是血虛內熱,導致頭痛咳嗽的,都應禁止服用。
主治:咳嗽逆氣、上氣不接,頭痛頭暈,關節拘攣,風濕痹痛,肌肉萎縮,長期服用可以明目,通利九竅,溫中降氣,化痰利水,消除胸中鬱結,治療喉痹,鼻塞嗅覺失靈,風癇癲疾,催乳,汗出不暢,經血不通,安定五臟,益肝膽,通暢精氣,增加膽氣,治療咳嗽、皮膚風濕瘙癢,風眼流淚,治療牙痛,血閉不通導致的婦女血瀝、腰痛,含在口中可以去除口臭,滋潤肝燥,治療督脈病症,脊柱強直並伴有厥逆,治療口舌生瘡,大便乾燥,治療倒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