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柴胡

回本書目錄

柴胡

1. 柴胡

(本經上品)

【釋名】柴,古作茈。茈,柴也。胡,系也。以木代系相承也。「地薰」、「芸蒿」,柴胡葉名。芸蒿,辛香可食。地薰名亦同義。「山菜」、「茹草」,嫩則可茹,老則為柴,故名之。山菜亦同義。

【各方記述】其苗葉有如竹葉者,乃和謂鎌倉柴胡者,而漢稱銀柴胡者也。藥肆名河原柴胡者,翻白草根也;名犁牛柴胡者,白頭翁根也。俱別物,而誤謂之柴胡。翻白草、白頭翁俱有主用,豈不辨別之哉!

【辨別道地】和、漢可俱用,稱鎌倉者真也,可用之。○漢銀柴胡,形色黃白,多皺,內有黃紋。

【修治】去蘆及須,以水洗淨銼用,勿令犯火。欲上升,用根,酒浸;欲下降,用梢。

【氣味】苦、平,微寒,無毒。

【功用】氣味俱輕,陽也,升也,陰中陽。手足少陽、厥陰經引經藥也。半夏為使,惡皂莢、蜀葵,畏藜蘆、女菀。其性升而發散,病人虛而氣升者忌之。嘔吐及陰虛火熾炎者,法所同忌。瘧非少陽經者,勿入,亦無益精明目之理,用者審之。

【主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除傷寒心下煩熱,諸痰熱結實,胸中邪氣,五藏間遊氣,大腸停積水脹,及濕痹拘攣。作浴湯,治熱勞骨節煩疼、熱氣肩背疼痛、勞乏羸瘦。下氣消食,宣暢氣血,主時候內外熱不解,除煩止驚,消痰止嗽,早晨潮熱。

寒熱往來,膽癉,婦人產前後諸熱,心下痞,胸脅痛,諸瘧,及肥氣寒熱,婦人熱入血室,小兒痘疹餘熱,五疳羸熱。

白話文:

柴胡

本經上品記載,柴胡古稱茈柴,胡字指系,以木代系,相承其意。「地薰」、「芸蒿」是柴胡的葉名,芸蒿辛香可食,地薰名稱同義。「山菜」、「茹草」指柴胡幼嫩時可食用,老了則成為柴木,故名柴胡,山菜與此同義。

各方記載中,有些植物被誤認為柴胡,例如葉似竹葉的鎌倉柴胡(即漢代所稱的銀柴胡),藥肆中稱作河原柴胡的,實際是翻白草根;稱作犁牛柴胡的,是白頭翁根。這些都是不同的植物,卻被誤認為柴胡。翻白草和白頭翁各有其藥用價值,不可混淆。

辨別道地藥材:日本和中國的柴胡皆可使用,其中鎌倉柴胡為正品。漢代的銀柴胡,顏色黃白,多皺,內有黃色紋理。

炮製方法:去除柴胡的蘆根和鬚根,用水洗淨後切碎使用,避免用火炮製。若要使其升提藥力,用根部,並用酒浸泡;若要使其下降藥力,則用梢部。

氣味:苦味,性平微寒,無毒。

功效:氣味輕,屬陽,具有升提之性,屬陰中之陽,走手足少陽、厥陰經。半夏為其使藥,惡皂莢、蜀葵,畏藜蘆、女菀。其性善於升提發散,虛弱氣升者忌用。嘔吐、陰虛火旺者亦忌用。瘧疾若非少陽經病症,不宜使用,亦無益精明目之效。用藥者需謹慎。

主治:心腹、腸胃氣滯,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動新陳代謝,治療傷寒心下煩熱,痰熱結實,胸中邪氣,五臟遊走之氣,大腸積滯水腫,以及濕痹拘攣(可作浴湯),治療熱勞骨節煩痛,熱氣肩背疼痛,勞累瘦弱,降氣消食,疏通氣血,治療內外熱症,除煩止驚,消痰止咳,早晨潮熱,寒熱往來,膽癉,婦女產前產後諸熱,心下痞滿,胸脅疼痛,各種瘧疾,以及肥胖引起的寒熱,婦女熱入血室,小兒痘疹餘熱,五疳羸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