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黃芩
黃芩
1. 黃芩
(本經中品)
【釋名】芩,金也。黃色應秋金也。或曰:芩黔乃黑黃之色。「腐腸」,腹中皆爛故名。「內虛」,有孔者名之。「妒婦」,心黯故比之。「經芩」,經宿同意,謂舊根乎。「黃文」、「印頭」、「苦督郵」,三名未詳。「子芩」,新根圓者多內實,條芩乃子芩也。「㹠尾芩」、「鼠尾芩」,皆以形名之。「宿芩」,乃片芩破者名之。
【各方記述】苗長尺余,莖幹粗如筋,葉從地四面作叢生,類紫草。高一尺許,亦有獨莖者,葉細長,青色,兩兩相對,六月開紫花,根如知母粗,細長四五寸。
【辨別道地】有漢來無和產,一種有朝鮮黃芩,色味不如漢產,宜擇深色堅實者用。
【修治】刮去外表,內枵切片炒之。如得酒,上行;得豬膽,除肝膽火;得柴胡,退寒熱;得芍藥,治下痢;得桑皮,瀉肺火;得白朮,安胎;得厚朴、黃連,止腹痛。
【氣味】苦寒,無毒。
【功用】氣厚味厚,陰中微陽,可升可降,陰也。入手太陰、少陽經,山茱萸、龍骨為之使,惡蔥實,畏丹砂、丹皮、藜蘆。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腎虛而少腹痛,血虛腹痛,脾虛泄瀉,腎虛溏瀉,脾虛水腫,血枯經閉,氣虛小水不利,肺受心邪喘咳,及血虛胎不安,陰虛淋露,法並禁用。
【主治】諸熱黃疽,腸澼泄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穀,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利,破壅氣,治五淋,去關節煩悶,解渴下氣,主天行熱疾,丁瘡排膿,治乳癰發背,涼心,治肺中濕熱。
瀉肺火上逆,療上熱,目中腫赤,瘀血壅盛,上部積血,補膀胱寒水,安胎養陰退陽,治風熱濕熱,頭痛,奔豚,熱痛,火咳,肺痿,喉腥,諸失血。
白話文:
黃芩
《神農本草經》記載黃芩為中品藥材。
黃芩別名很多,包括芩、金(因其黃色,應秋金之象)、黔(黑黃色)、腐腸(因其能治腹中腐爛)、內虛(指根部有孔)、妒婦(比喻其性苦寒,如同妒婦之心黯淡)、經芩(指陳舊的根)、黃文、印頭、苦督郵(這三名來源不明)、子芩(新生的、圓的、內實的根)、條芩(子芩的一種)、㹠尾芩、鼠尾芩(以上幾名皆因形狀而得名)、宿芩(指破裂的黃芩片)。
黃芩植株約高一尺餘,莖幹粗如筋,葉片從根部四面叢生,類似紫草,也有一些單莖的植株,葉細長青綠,兩兩相對生長,六月開花,花為紫色。根部粗如知母,細長,長約四五寸。
道地黃芩產自漢地,而非和地(日本),朝鮮也產黃芩,但色香味均不如漢地所產。選用時應選擇顏色深、質地堅實者。
黃芩的炮製方法是刮去外皮,切片炒制。配伍酒能使其藥力上行;配伍豬膽能清肝膽之火;配伍柴胡能退寒熱;配伍芍藥能治下痢;配伍桑皮能瀉肺火;配伍白朮能安胎;配伍厚朴、黃連能止腹痛。
黃芩味苦,性寒,無毒。氣味濃厚,屬陰中微陽,可升可降。入入手太陰肺經和少陽膽經。山茱萸、龍骨為其輔藥,忌與蔥實同用,畏丹砂、丹皮、藜蘆。凡因中寒導致的泄瀉、腹痛;肝腎虛弱引起的少腹痛;血虛腹痛;脾虛泄瀉;腎虛溏瀉;脾虛水腫;血枯經閉;氣虛小便不利;肺受心邪導致的喘咳;血虛胎不安;陰虛淋漓,均禁用黃芩。
黃芩主治諸熱黃疸、腸胃濕熱泄瀉痢疾、逐水消腫、下血閉經、惡瘡癰疽、蝕爛潰瘍、治療痰熱、胃熱、小腹絞痛、消化不良、通利小腸、女子血閉、淋漓下血、小兒腹痛、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適、破除壅滯之氣、治療五淋、消除關節煩悶、解渴降氣、治療流行性熱病、癰疽排膿、治療乳癰、發背、清心、治療肺中濕熱、瀉肺火上逆、治療上焦熱症、目赤腫痛、瘀血壅盛、上部積血、溫補膀胱寒水、安胎養陰、退虛火、治療風熱濕熱、頭痛、奔豚痛、熱痛、火咳、肺痿、喉嚨腥臭、各種出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