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伊豫平住

《中國藥物學大綱》~ 黃芩

回本書目錄

黃芩

1. 黃芩

(本經中品)

【釋名】芩。金也。黃色應秋金也。或曰芩黔乃黑黃之色。「腐腸」腹中皆爛故名。「內虛」有孔者名之。「妒婦」心黯故比之。「經芩」經宿同意。謂舊根乎。「黃文」、「印頭」、「苦督郵」三名未詳。「子芩」新根圓者多內實。條芩乃子芩也。「㹠尾芩」、「鼠」、「尾芩」皆以形名之。「宿芩」乃片芩破者名之。

【各方記述】苗長尺余。莖幹粗如筋。葉從地四面作叢生。類紫草。高一尺許。亦有獨莖者。葉細長。青色。兩兩相對。六月開紫花。根如知母粗。細長四五寸。

【辨別道地】有漢來無和產。一種有朝鮮黃芩。色味不如漢產。宜擇深色堅實者用。

【修治】刮去外表。內枵切片炒之。如得酒上行。得豬膽除肝膽火。得柴胡退寒熱。得芍藥治下痢。得桑皮瀉肺火。得白朮安胎。得厚朴黃連止腹痛。

【氣味】苦寒。無毒。

【功用】氣厚味厚。陰中微陽。可升可降陰也。入手太陰少陽經。山茱萸龍骨為之使。惡蔥實。畏丹砂丹皮藜蘆。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腎虛而少腹痛。血虛腹痛。脾虛泄瀉。腎虛溏瀉。脾虛水腫。血枯經閉。氣虛小水不利。肺受心邪喘咳。及血虛胎不安。陰虛淋露。法並禁用。

【主治】諸熱黃疽。腸澼泄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消穀。利小腸。女子血閉。淋露下血。小兒腹痛。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利。破壅氣。治五淋。去關節煩悶。解渴下氣。主天行熱疾。丁瘡排膿。治乳癰發背。涼心。治肺中濕熱。

瀉肺火上逆。療上熱。目中腫赤。瘀血壅盛。上部積血。補膀胱寒水。安胎養陰退陽。治風熱濕熱。頭痛。奔豚。熱痛。火咳。肺痿。喉腥。諸失血。

白話文:

黃芩

《神農本草經》記載黃芩為中品藥材。

黃芩別名很多,包括芩、金(因其黃色,應秋金之象)、黔(黑黃色)、腐腸(因其能治腹中腐爛)、內虛(指根部有孔)、妒婦(比喻其性苦寒,如同妒婦之心黯淡)、經芩(指陳舊的根)、黃文、印頭、苦督郵(這三名來源不明)、子芩(新生的、圓的、內實的根)、條芩(子芩的一種)、㹠尾芩、鼠尾芩(以上幾名皆因形狀而得名)、宿芩(指破裂的黃芩片)。

黃芩植株約高一尺餘,莖幹粗如筋,葉片從根部四面叢生,類似紫草,也有一些單莖的植株,葉細長青綠,兩兩相對生長,六月開花,花為紫色。根部粗如知母,細長,長約四五寸。

道地黃芩產自漢地,而非和地(日本),朝鮮也產黃芩,但色香味均不如漢地所產。選用時應選擇顏色深、質地堅實者。

黃芩的炮製方法是刮去外皮,切片炒制。配伍酒能使其藥力上行;配伍豬膽能清肝膽之火;配伍柴胡能退寒熱;配伍芍藥能治下痢;配伍桑皮能瀉肺火;配伍白朮能安胎;配伍厚朴、黃連能止腹痛。

黃芩味苦,性寒,無毒。氣味濃厚,屬陰中微陽,可升可降。入入手太陰肺經和少陽膽經。山茱萸、龍骨為其輔藥,忌與蔥實同用,畏丹砂、丹皮、藜蘆。凡因中寒導致的泄瀉、腹痛;肝腎虛弱引起的少腹痛;血虛腹痛;脾虛泄瀉;腎虛溏瀉;脾虛水腫;血枯經閉;氣虛小便不利;肺受心邪導致的喘咳;血虛胎不安;陰虛淋漓,均禁用黃芩。

黃芩主治諸熱黃疸、腸胃濕熱泄瀉痢疾、逐水消腫、下血閉經、惡瘡癰疽、蝕爛潰瘍、治療痰熱、胃熱、小腹絞痛、消化不良、通利小腸、女子血閉、淋漓下血、小兒腹痛、熱毒骨蒸、寒熱往來、腸胃不適、破除壅滯之氣、治療五淋、消除關節煩悶、解渴降氣、治療流行性熱病、癰疽排膿、治療乳癰、發背、清心、治療肺中濕熱、瀉肺火上逆、治療上焦熱症、目赤腫痛、瘀血壅盛、上部積血、溫補膀胱寒水、安胎養陰、退虛火、治療風熱濕熱、頭痛、奔豚痛、熱痛、火咳、肺痿、喉嚨腥臭、各種出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