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黃連

回本書目錄

黃連

1. 黃連

(本經上品)

【釋名】其根連珠而色黃,故名。「玉連」、「支連」,其根支連珠,故名。「滴膽芝」,未詳。

【各方記述】苗高一尺以來,似菊;四月開花黃色,六月結實似芹子,色亦黃。大抵有二種:一種根粗無毛,有珠如鷹爪形而堅實,色深;一種無珠多毛而中虛,黃色稍淡。各有所宜。○用和產,和產亦有二種:其葉似菊,又似芹者;其根亦有細大,以菊葉者為勝。和產於賀州、佐州、常州、奧州、越州、藝州者,皆俱佳。

【辨別道地】揀色黃而肥大連珠者佳,根細者不佳。

【修治】去蘆及須,洗淨銼炒用。治本藏之火,生用;治肝膽之實火,以豬膽汁浸炒;治肝膽虛火,以酸浸炒;治上焦之火,以酒炒;治中焦火,以薑汁炒;治下焦之火,以鹽水或朴硝炒;治氣分濕熱之火,以吳茱萸湯浸炒;治血分塊中伏火,以乾漆水炒;治食積之火,以黃土炒。

【氣味】苦寒,無毒。

【功用】氣味俱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入手少陰經,黃芩、龍骨、理石為使;惡菊花、玄參、白蘚皮、芫花、白殭蠶;畏款冬、牛膝。解巴豆、輕粉、附子毒,大忌豬肉、冷水。凡病人血少氣虛,脾胃薄弱,血不足,驚悸不眠,兼煩躁熱渴,及產後不眠,血虛發熱,泄瀉腹痛,小兒痘瘡,陽虛作泄,老人脾胃虛寒作瀉,陰虛腎泄,真陰不足,內熱煩躁諸證,咸忌之。

【主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利,婦人陰中腫痛;主五藏冷熱,久下泄澼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療口瘡;治止心腹痛,驚悸煩躁,潤心肺,長肉止血,天行熱疾;止盜汗,並瘡疥;治小兒疳氣,殺蟲,羸瘦氣急,鬱熱煩躁,噁心,心下痞滿;主心病逆而盛,心積伏梁,去心竅惡血。

白話文:

黃連

本經上品記載,黃連根莖連珠狀且呈黃色,故名。又稱「玉連」、「支連」,因其根莖連珠狀而得名。「滴膽芝」名稱來源則不明。

黃連植株高約一尺,葉似菊,四月開花,花黃色;六月結果,果實似芹子,顏色也呈黃色。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根粗無毛,有像鷹爪狀的堅實珠狀物,顏色較深;一種則無珠狀物,多毛且根莖中空,顏色較淺。兩種各有其適用的情況。 另有與黃連相似的「和產」,也分兩種,葉子像菊花,也像芹菜,根莖粗細不一,以葉似菊花者為佳。賀州、佐州、常州、奧州、越州、藝州等地所產的和產都品質良好。

辨識優質黃連,應選擇顏色黃亮、肥大、連珠明顯者為佳,根莖細小的品質較差。

處理黃連時,需去除鬚根和外皮,洗淨後切碎,再依據不同用途進行炮製: 原樣使用,主治本藏之火(即臟腑內在的熱);以豬膽汁浸炒,主治肝膽虛火;以醋浸炒,主治上焦的熱;以酒炒,主治中焦的熱;以薑汁炒,主治下焦的熱;以鹽水或朴硝炒,主治氣分濕熱;以吳茱萸湯浸炒,主治血分瘀積的伏火;以乾漆水炒,主治食積的熱;以黃土炒。

黃連味苦性寒,無毒。

黃連藥性平和,可升可降,屬陰中之陽,入入手少陰經。黃芩、龍骨、牡蠣為其相使藥物,忌與菊花、玄參、白蘚皮、芫花、白殭蠶同用,畏款冬、牛膝,能解巴豆、輕粉、附子之毒,但忌與豬肉、冷水同用。凡病人血少氣虛、脾胃虛弱、血不足、驚悸失眠、兼有煩躁熱渴、產後失眠、血虛發熱、泄瀉腹痛、小兒痘瘡、陽虛泄瀉、老人脾胃虛寒泄瀉、陰虛腎泄、真陰不足、內熱煩躁等症狀者,均應避免使用。

黃連主治熱氣目痛、眼角紅腫流淚、明目、腸胃絞痛腹瀉、婦女陰部腫痛、五臟冷熱症、久瀉膿血、止渴、驚悸、利尿、強健骨骼、調和脾胃、益膽、治療口瘡、心腹疼痛、驚悸煩躁、潤肺、生肌止血、天行熱疾、止盜汗、瘡疥、小兒疳積、殺蟲、消瘦氣急、鬱熱煩躁、噁心、心下痞滿、治療心臟病氣逆盛、心臟積熱、清除心竅瘀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