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防風
防風
1. 防風
(本經上品)
【釋名】防者。御也。其功療風最要。故名。「銅芸」、「回芸」未詳。「回草」其花如茴香。「屏風」防風隱語也。「䕡根」其氣如芸蒿䕡蘭也。「百枝」、「百蜚」名義未詳。
【各方記述】根土黃色。與蜀葵相類。稍短。莖葉俱青綠色。莖深而葉淡。葉似青蒿。而闊大。又似青蒿葉。而稀疏似茴香。開細白花。結實似胡荽子而大。○和謂防風者。有數種。削防風者。葉似牡丹。色淺綠。俗謂牡丹人參。其根大。削之而售。木防風者。嫩時為菜。莖青有香氣。
白話文:
防風(本經上品)
釋名
「防」的意思是御敵、抵禦。防風的功效在於治療風邪最為重要,因此得名「防風」。「銅芸」、「回芸」的命名原因尚不清楚。「回草」指的是它的花朵像茴香。 「屏風」是防風的隱喻,因為它能像屏風一樣抵擋風邪。「䕡根」指的是它的氣味像芸蒿和蘭草。「百枝」、「百蜚」的命名意義尚不清楚。
各方記述
防風的根呈土黃色,形狀類似蜀葵,但稍短。莖葉皆為青綠色,莖較深綠,葉則較淡綠。葉子類似青蒿,但更寬大,也像青蒿葉,但稀疏,像茴香。它開細小的白色花朵,結出的果實像胡荽子,但更大。
古人認為防風有好幾種,其中「削防風」的葉子像牡丹,顏色淺綠,民間俗稱牡丹參,其根部較大,削去外皮後出售。「木防風」則在幼嫩時可作為蔬菜食用,莖為青色,帶有香氣。
乃防葵而非防風。又有濱防風者。葉如防葵而莖紫。而根長一二尺。黃白。生海濱砂地。栽之園圃。亦繁茂。味辛甘而無毒。是亦防葵類也。削濱俱與防風大異也。今謂山人參者。莖葉大似胡蘿蔔。乃真防風也。
【辨別道地】和漢俱有之。市中稱筆防風者。入藥宜用之。唐來者。陳舊而多蠹蛀。以黃色而潤者。可揀用。叉頭者。發狂。叉尾者。發痼疾。宜禁之。
【修治】水洗去蘆。及二歧黑皮。銼用或微焙。
【氣味】甘辛溫。無毒。
【功用】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入手足太陽經之本藥。又行足陽明太陰二經。為肝經氣分藥。畏萆薢。殺附子毒。惡藜蘆白蘞乾薑芫花。按脾虛氣逆。陰虛盜汗。陽虛自汗。溏泄不因寒濕等症。俱同忌。
白話文:
防風辨識與使用
辨識
- 防風與防葵不同。
- 濱防風葉子像防葵,但莖是紫色的,根部長約一到兩尺,顏色黃白,生長在海邊沙地上。
- 濱防風可以在園圃中栽種,生長茂盛,味道辛甘,無毒,也屬於防葵類。
- 防風、濱防風和防葵都是不同的植物。
- 市面上稱作“山人參”的植物,莖葉像胡蘿蔔,才是真正的防風。
道地辨別
- 中醫和日本都有防風。
- 市面上稱為“筆防風”的防風適合入藥。
- 唐朝時期的防風,存放時間久,容易生蟲,黃色且潤澤的可以選擇使用。
- 防風的叉頭會導致發狂,叉尾會導致舊病復發,應該禁止使用。
修治
- 用水清洗防風,去除蘆頭和分叉的黑皮,切碎使用,也可以稍微烘烤。
氣味
- 味甘辛,性溫,無毒。
功用
- 防風氣味輕薄,性浮而升,屬陽性藥物,走入手足太陽經。
- 也能行足陽明、太陰二經,屬於肝經氣分藥。
- 忌與萆薢同用,能解附子毒性,忌與藜蘆、白蘞、乾薑、芫花同用。
- 脾虛氣逆、陰虛盜汗、陽虛自汗、溏泄(不因寒濕引起)等症狀,都忌用防風。
【主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痛。煩滿脅風痛。頭面遊風去來。四肢攣急。下乳。金瘡內癧。治三十六般風。男子一切勞勞。補中益神。風赤眼。止冷淚。及癱瘓。通利五藏。關脈。治上焦風邪。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經絡中留濕。主上部見血。搜肝氣。
白話文:
這藥方主治各種風症,包括頭痛頭暈、怕風、風邪入侵、眼盲、周身風痺、關節疼痛、胸悶脅痛、頭面部風吹來吹去、四肢抽筋、催乳、金創內傷、治三十六種風症、男性虛勞、補益中氣神氣、風熱眼疾、止流眼淚、癱瘓、疏通五臟、關脈,治療上焦風邪,瀉肺火,散頭目中積聚的氣,經絡中的濕氣,治療上半身出血,疏解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