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防風

回本書目錄

防風

1. 防風

(本經上品)

【釋名】防者,御也。其功療風最要,故名。「銅芸」、「回芸」未詳。「回草」其花如茴香。「屏風」防風隱語也。「䕡根」其氣如芸蒿䕡蘭也。「百枝」、「百蜚」名義未詳。

【各方記述】根土黃色,與蜀葵相類,稍短。莖葉俱青綠色,莖深而葉淡,葉似青蒿,而闊大;又似青蒿葉,而稀疏似茴香,開細白花,結實似胡荽子而大。○和謂防風者,有數種:削防風者,葉似牡丹,色淺綠,俗謂牡丹人參,其根大,削之而售;木防風者,嫩時為菜,莖青有香氣,乃防葵而非防風。又有濱防風者,葉如防葵而莖紫,而根長一二尺,黃白,生海濱砂地,栽之園圃,亦繁茂,味辛甘而無毒,是亦防葵類也。削濱俱與防風大異也。今謂山人參者,莖葉大似胡蘿蔔,乃真防風也。

【辨別道地】和漢俱有之。市中稱筆防風者,入藥宜用之。唐來者,陳舊而多蠹蛀,以黃色而潤者,可揀用。叉頭者,發狂;叉尾者,發痼疾,宜禁之。

【修治】水洗去蘆,及二歧黑皮,銼用或微焙。

【氣味】甘辛溫,無毒。

【功用】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入手足太陽經之本藥,又行足陽明太陰二經,為肝經氣分藥。畏萆薢,殺附子毒,惡藜蘆、白蘞、乾薑、芫花。按脾虛氣逆,陰虛盜汗,陽虛自汗,溏泄不因寒濕等症,俱同忌。

【主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痛,煩滿脅風痛,頭面遊風去來,四肢攣急,下乳,金瘡內癧。治三十六般風,男子一切勞勞,補中益神,風赤眼,止冷淚,及癱瘓,通利五藏關脈,治上焦風邪,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經絡中留濕,主上部見血,搜肝氣。

白話文:

防風

本經上品記載,防風之名,因其禦風之功最為顯著而得名。「銅芸」、「回芸」、「回草」、「屏風」、「䕡根」、「百枝」、「百蜚」等名稱,其來源與詳情不明。

古籍記載其根呈土黃色,形似蜀葵,但較短;莖葉皆青綠色,莖色深,葉色淺;葉片形似青蒿,但較寬大且稀疏,也像茴香;花朵細小呈白色;果實則類似胡荽子,但更大。古人認為防風有多種,其中「削防風」葉片像牡丹,顏色淺綠,俗稱牡丹人參,根部肥大,常被削去外皮後售賣;「木防風」嫩時可作蔬菜,莖部青綠且帶有香味,實際上是防葵而非真正的防風;「濱防風」葉片像防葵,但莖部呈紫色,根部長達一二尺,顏色黃白,生長在海濱沙地,也可栽種於園圃,生長茂盛,味辛甘無毒,也屬於防葵類。這些與真正的防風差異很大。而所謂「山人參」,莖葉很像胡蘿蔔,才是真正的防風。

辨別地道藥材:中藥市場上稱作「筆防風」的,入藥較佳。唐朝以來的防風,往往陳舊且多蟲蛀,應選擇顏色黃潤者使用。叉頭狀的防風會導致發狂,叉尾狀的則會導致舊疾復發,應避免使用。

藥材處理:用水洗淨根莖上的鬚根及分叉處的黑皮,再切碎或微焙使用。

藥性:甘辛溫,無毒。藥性輕浮,具有上升的特性,屬於陽性藥物,主要作用於手足太陽經,也作用於足陽明、太陰經,是肝經氣分藥物。畏萆薢,能解附子毒,惡藜蘆、白蘞、乾薑、芫花。脾虛氣逆、陰虛盜汗、陽虛自汗、非寒濕引起的腹瀉等症狀,均忌用。

主治:治療各種風症引起的头痛眩晕、怕风、风寒感冒、目盲、周身风痛、骨节疼痛、胸胁胀满疼痛、头面部游走性疼痛、四肢抽搐、下乳汁不通、金疮内痈,以及其他三十六種風症,男子一切勞累引起的疾病,補益中氣、益神,治療風眼、止流鼻涕,以及癱瘓,疏通五臟、關脈,治療上焦風邪,瀉肺熱,散去頭目及經絡中的鬱滯之氣及濕氣,治療上部出血,疏通肝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