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伊豫平住

《中國藥物學大綱》~ 中國藥物學大綱補正 (1)

回本書目錄

中國藥物學大綱補正 (1)

1. 中國藥物學大綱補正

【參條】真判事,達按昔時韓。人某氏官。判事者始。將來之故名。乃上好韓參也。今藥家稱判事者。賈舶將來標京參者。以形色相似偽充之。乃上好漢參也。又藥家稱唐參者。多是女直參也。其形膨大輕虛。氣味極劣。明一統志所謂女直國。歲貢人參八十萬斤是也。

【小人參】根橫生如竹節者。此往年賈舶將來標竹節參者。味苦惡不堪用。乃參鬚之橫梁根也。或曰古人言參蘆。吐人。疑指此歟。附其橫根生細須。名參鬚。出張璐玉本草逢原。和邦稱胡人參。稍粗者。稱折人參。蓋往昔所不用者。近始用之。

白話文:

「參條」這個名稱,其實是源自古代韓人某官員,因為他喜好參,所以就將此物命名為「判事」,後來人們就用「判事」來稱呼參。不過,現在藥商販售的「判事」,大多是商人從海外進口,外型與真正的參相似的「京參」,其實是假的。

「唐參」這個名字,也常常被用來稱呼「女直參」,這種參外型膨大而輕,氣味非常差。根據《明一統志》記載,女直國每年都會進貢八十八萬斤的人參,很可能就是這種品質不好的「女直參」。

「小人參」指的是根部橫生,像竹節一樣的參。這種參是商人從海外進口,標榜為「竹節參」,但其實味道苦澀難以下嚥,是參鬚的橫根。有些人認為古人所說的「參蘆」會讓人嘔吐,可能就是指這種參。這種參的橫根會長出細小的鬚,稱為「參鬚」。

張璐玉在《本草逢原》中提到,有些參比較粗,稱為「胡人參」,有些比較細,稱為「折人參」。這些都是過去不被使用的參,近來才開始被使用。

【蔓人參】蔓生一枝四葉。形如茜草。柔軟有毛。摘之有白汁出。其氣極臭。四五月。葉間著花紫白色。形頗類鈴鐸。但比沙參花極膨大。一處著一花為異。根條直圓團不一。皮上有疙瘩。斷之又有白汁出故名。羊乳乃沙參別種也。出陳藏器本草拾遺。

【鬘人參】一名日光人參。乃上條三枝五葉。草根鬚也。非別種。須擇用似人形者。達按孩兒參。說就人字附會。宜擇用單股者。凡如黃耆防風輩。擇用單股者。而不用多歧者。云殺人。豈人參獨貴多歧乎。

白話文:

蔓人參是一種蔓生的植物,每枝有四片葉子,形狀像茜草,柔軟且有毛。摘取時會流出白色汁液,味道非常臭。四、五月間,葉子間會開出紫白色的花朵,形狀很像鈴鐺,但比沙參的花要大很多,而且每處只開一朵花。根部直圓,大小不一,表面有疙瘩。切開後也會流出白色汁液,因此得名。羊乳是沙參的另一種。

鬘人參,又名日光人參,跟蔓人參一樣,也是草本植物,但通常會有三枝或五片葉子。根部為鬚狀,不是另一種植物。使用時應該選擇長得像人形的。孩兒參的說法,是附會人字而來的,應該選擇單根的。像黃耆、防風這類藥材,也應該選擇單根的,不要使用多根的,因為會致命。難道人參就一定要多根才好嗎?

又一種。近世賈舶所將來。稱廣東人參。今藥家又呼芍藥樣人參。其根似參。輕虛味甘。氣薄皮色黯黑。未詳何物。或曰。近廣東人有栽數根。獻於官者。詳其形狀。即本邦所產零餘子人參是也。用者。宜察稻若水云。救荒本草地瓜兒即是。

【沙參條】一名羊乳根。多白汁。羊乳即蔓人參。沙參即土土岐。今按沙參薺苨。形狀相類。達爾沙參與薺苨不同。李時珍綱目。以蘇頌圖經所載。杏葉沙參為薺苨。故形狀相類。然此物乃沙參圓葉者。而不似桔梗。不可稱甜桔梗。讀者審焉。救荒野譜。野譜當作本草。

白話文:

還有一種,近來從廣東商人那裡傳來的,稱為廣東人參。現在藥商又叫它芍藥樣人參。它的根像人參,質地輕而虛,味道甘甜,氣味淡薄,皮色暗黑,還不清楚是什麼東西。有人說,近來廣東有人種植了幾株,獻給官府,仔細觀察其形狀,就是我們本地產的零餘子人參。使用時,應該仔細辨認,像辨認稻米和水一樣。救荒本草中的地瓜兒就是這種東西。

沙參又名羊乳根,含有大量白色汁液。羊乳就是蔓人參,沙參就是土土岐。現在根據沙參和薺苨的記載,它們的形狀相似,但達爾沙參和薺苨是不一樣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根據蘇頌的圖經記載,杏葉沙參就是薺苨,所以形狀相似。然而這種東西是圓葉沙參,不像桔梗,不能稱為甜桔梗。讀者要仔細辨認。救荒野譜,野譜應該改為本草。

【松沙參】束細長。根為團。此非細長根。乃擘開其根。欲易乾者。且云其色黃。與本草說不合。恐不然。此經久變黃色者。近有一種以防葵根偽造者。宜辨別。

【萎蕤】女萎苗葉類冬青云云。按是乃李仲立言。而本書抄略失義。今補之。李仲立曰。女萎苗葉類冬青。但冬青凌冬不凋。故得女貞之稱。此草未秋即萎。故有女萎之名。

【天麻】出奧州。他處未聞有之。按天麻諸州又間產之。不止奧州。

【白朮】和產多是蒼朮。按一種。關東產者。葉如棠梨。稍軟。根如雲頭。味最佳。但藥家未鬻。

白話文:

松沙參長得細長,根部成團狀。這不是細長的根,而是將根部掰開後的樣子,為了更容易乾燥。而且說它的顏色是黃色的,和本草書上的記載不符,恐怕是錯誤的。可能是因為存放時間長了,顏色才會變黃。現在有一種用防葵根來假冒松沙參的,要小心辨別。

萎蕤,又稱女萎,它的苗葉像冬青樹。這是李仲立的說法,而本書抄錄簡略,失掉了原意。現在補上李仲立的話:女萎的苗葉像冬青樹,但是冬青樹在冬天不會凋謝,所以叫做女貞。這種草還沒到秋天就枯萎了,所以叫做女萎。

天麻產於奧州,其他地方沒有聽說有。天麻其實在很多地方都有產出,不只是奧州。

白朮和蒼朮產量很多,但其中有一種,產於關東地區,葉子像棠梨,稍微軟一些,根部像雲朵,味道最好。不過藥商們沒有出售這種白朮。

【遠志】小葉者為是。按遠志大葉者。根大。小葉者。根細。宜採大葉大根者。供藥用。近檢近江州伊吹川所產者。根甚肥大。氣味極厚。可用。

【黃芩】擇用深色堅實者。按堅實而小者為條芩。一名子芩。輕腐為片者。為腐芩。一名片芩。各有所用。本草詳辨之。

【前胡】有數種。今和產無數種。按和名溪芹者。諸州山野多產之。河內州產一種。細葉者。葉類芹葉。及當歸。是乃本草當歸葉者。

【防風】今稱山人參者真。但有兩種。藝州人呼山人參者。乃真。京洛山中。又多產之。有一種相似。而有毛者。相模州。鎌倉山中。多產之。根比山人參強硬。味薄為劣。予往來經過河內州諸山。乃二物並生。土人俱稱山人參。又近江州伊吹山產一種防風。葉似山人參。極纖細。氣味極厚。土人稱細葉防風。

白話文:

遠志,葉子小的才是真的。大的遠志根部較大,小的遠志根部較細。應該選用大葉大根的遠志入藥。最近檢視近江州伊吹川產的遠志,根部非常肥大,氣味很濃郁,可以用。

黃芩,要選用深色堅實的。堅實而小的稱為條芩,又名子芩。輕而腐爛成片狀的稱為腐芩,又名片芩。各有所用,本草書中都有詳細辨別。

前胡有好幾種,現在日本國內也有很多種。和名為溪芹的,各州山野都很多。河內州產一種前胡,葉子細小,像芹菜葉,又像當歸。這就是本草書中所說的當歸葉。

防風,現在稱為山人參的才是真的。但也有兩種。藝州人所稱的山人參才是真的。京洛山區也很多。還有一種很像,但有毛的,相模州鎌倉山區很多,根比山人參更硬,味道淡薄,品質較差。我來往經過河內州各山區,這兩種都生長在一起,當地人都叫它們山人參。另外,近江州伊吹山也產一種防風,葉子像山人參,非常纖細,氣味很濃郁,當地人稱為細葉防風。

【延胡索】今漢舶將來者。京北鷹峰藥圃栽之。

【貝母】今漢渡者。有大小二種。大者味厚為佳。藥肆稱大貝母。顧元交本草匯箋名象山貝母是也。本書引頤生微論云云。其說極好。

【補骨脂】近世傳種子栽之。與漢物一般。

【澤瀉】和名那那都。(北國稱呼)匙於茂多嘉。(幾內稱呼)

【細辛條】細葉細辛。此稱柳葉細辛者。乃徐長卿也。

【木香】和產根無香氣非真。按此說恐非也。香之有無。因地產之異。

白話文:

現在從漢船運來的延胡索,京北鷹峰藥圃也種植了。

現在從漢船運來的貝母,有大小兩種。大的味道醇厚,品質較佳。藥店稱之為大貝母,顧元交的《本草匯箋》稱之為象山貝母,也是這個意思。本書引用《頤生微論》的說法,非常好。

近年來傳說補骨脂是種子繁殖的,和漢地的品種一樣。

澤瀉,日本稱為那那都(北國稱呼),匙於茂多嘉(畿內稱呼)。

細葉細辛,這裡說的柳葉細辛,其實是徐長卿。

和產的木香根部沒有香味,不是真的木香。按此說法恐怕不對。香氣的有無,是由產地不同造成的。

【三稜條】䓮⿱艹溲根。和名蛟帳張草。甎子苗。和名久具。俱出救荒本草。

【香附條】夫須,按雅爾云。薹夫須乃賤夫所須。此草可為蓑笠者。乃今之須化。非香附之。本書襲李氏之誤。

【藿香】和稱藿香者。乃月令廣義所截藿菜。

【荊芥條】河豚,和名布具。又名布久登。黃顙魚。和名岐岐。宇佐岐牟滿。

【旋覆花】按一名野油花。出小兒衛生總微論。

【地黃】服地黃人。忌蘿蔔蔥蒜。謂之三白。今服。地黃人。知忌蘿蔔。而不知忌蔥蒜。可笑。

白話文:

三稜的別名是「䓮⿱艹溲根」,在日本稱為「蛟帳張草」或「甎子苗」,日本又稱「久具」,這些名稱都出自《救荒本草》。

香附的別名是「夫須」,根據《雅爾》記載,「薹夫須」是平民百姓所需要的東西,而這種草可以製成蓑衣和斗笠,也就是現在的「須化」,並非香附。本書沿用了李氏的錯誤。

藿香的別名是「藿菜」,出自《月令廣義》。

荊芥的別名是「河豚」,在日本稱為「布具」或「布久登」,黃顙魚的別名是「岐岐」,在日本又稱「宇佐岐牟滿」。

旋覆花的別名是「野油花」,出自《小兒衛生總微論》。

服用地黃的人忌食蘿蔔、蔥、蒜,稱為「三白」。現在人們服用地黃都知道忌食蘿蔔,卻不知道忌食蔥蒜,真是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