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伊豫平住

《中國藥物學大綱》~ 葛根

回本書目錄

葛根

1. 葛根

(本經中品)

【釋名】葛。革也。藤皮可為絺綌也。「雞齊」義未詳。「鹿藿」鹿食九草。此其一種故名。「黃斤」未詳。

【各方記述】葛有野生。有家種。其蔓延長。取治可作絺綌。其根外紫內白。長者七八尺。其葉有三尖。如楓葉。面青。背淡。其花成穗。累累相綴。紅紫色。其莢如小黃豆莢。亦有毛。其子綠色。扁扁如鹽梅子。核生嚼腥氣。八九月採之。

【辨別道地】松岡先生曰。漢土植家園而用之。名之家葛。和邦皆野生。方書呼乾葛者。乃葛根。俗醫誤以乾葛為葛粉。或取葛莖為乾葛。俱皆誤也。不可不辨也。

【修治】去皮用之。今在藥鋪者。素去皮。故洗水刻用。

【氣味】甘辛平。無毒。

【功用】氣味俱薄。輕而上行。浮而降。陽中陰也。入足陽明胃經。凡傷寒頭痛。兼項強。腰脊痛。及遍身骨疼者。足太陽也。邪未入陽明。故無渴證。不宜服。五勞七傷。上盛下虛之人。暑月雖有脾胃病。不宜服。

【主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療金瘡。止脅風痛。治天行上氣嘔逆。開胃下食。解酒毒。治胸膈煩熱。發狂。止血痢。通小腸。排膿破血。傅蛇蠱齧。罨毒箭傷。殺野葛巴豆百藥毒。生者墮胎。蒸食消酒毒。

可斷谷不飢。作粉尤妙。作粉止渴。利大小便。去煩熱。壓丹石。傅小兒熱瘡。搗汁飲。治小兒熱痞。猘狗傷搗汁飲。並末傅之。「葛花」(氣味)甘平無毒。(各方記述)七月採之。(主治)消酒。治腸風下血。

白話文:

葛根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葛根為中品藥材。

葛根又名葛,其藤皮可製成葛布。 「雞齊」、「黃斤」等名稱,其義已不可考。「鹿藿」則指鹿所食用的九種草之一,葛根為其中一種。

野生和家種的葛根皆有。葛根蔓莖很長,可製成葛布。葛根外皮紫色,內部白色,長可達七八尺。葉片有三尖,形似楓葉,正面青綠,背面顏色較淡。花朵成穗狀,密集排列,呈紅紫色。莢果像小黃豆莢,表面有毛。種子綠色,扁平,形似鹽梅子,帶有腥味。八九月採收。

松岡先生指出,中國本土栽種的葛根稱為家葛,而其他地區的葛根則為野生。方書中所指的「乾葛」,即為葛根。民間醫生常將乾葛誤認為葛粉,或將葛莖誤認為乾葛,這些都是錯誤的,必須加以辨別。

使用葛根前需去除外皮。現今藥鋪出售的葛根,已去除外皮,故只需用水洗淨即可使用。

葛根味甘辛,性平,無毒。

葛根氣味平和,輕浮上行,又能下行,屬陰中之陽。歸足陽明胃經。凡傷寒頭痛、頸項強直、腰脊疼痛及全身骨痛等症,屬足太陽經病證,邪氣尚未入侵陽明經,故無口渴症狀者,不宜服用葛根。五勞七傷、上盛下虛者,即使盛暑季節患有脾胃病,也不宜服用。

葛根主治消渴、身熱、嘔吐、各種痹症,能益陰氣,解毒,治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表發汗,疏通腠理,治療金瘡,止脅痛,治療流行性感冒引起的上氣嘔逆,開胃助消化,解酒毒,治療胸膈煩熱、發狂、血痢,通利小腸,排出膿血,治療蛇蟲咬傷、毒箭傷,解毒殺菌(包括野葛、巴豆、其他各種藥物毒性)。生葛根有墮胎作用。蒸煮後食用可解酒毒。

葛根能充飢,製成葛粉療效更佳。葛粉能止渴,利大小便,清熱解暑,能解丹石毒。外敷可治療小兒熱瘡。將葛根搗汁服用,可治療小兒熱痞,也可治療犬咬傷。葛根粉末外敷亦可治療犬咬傷。

葛花味甘,性平,無毒。七月採收。主治解酒,治療腸風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