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伊豫平住

《中國藥物學大綱》~ 葛根

回本書目錄

葛根

1. 葛根

(本經中品)

【釋名】葛。革也。藤皮可為絺綌也。「雞齊」義未詳。「鹿藿」鹿食九草。此其一種故名。「黃斤」未詳。

【各方記述】葛有野生。有家種。其蔓延長。取治可作絺綌。其根外紫內白。長者七八尺。其葉有三尖。如楓葉。面青。背淡。其花成穗。累累相綴。紅紫色。其莢如小黃豆莢。亦有毛。其子綠色。扁扁如鹽梅子。核生嚼腥氣。八九月採之。

【辨別道地】松岡先生曰。漢土植家園而用之。名之家葛。和邦皆野生。方書呼乾葛者。乃葛根。俗醫誤以乾葛為葛粉。或取葛莖為乾葛。俱皆誤也。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本經中品 - 葛

釋名

葛,就是革的意思。藤皮可以製成細麻布。 「雞齊」的意義尚不清楚。「鹿藿」是指鹿喜食的九種草之一,葛就是其中一種,所以得名。「黃斤」的意義也不清楚。

各方記述

葛有野生的,也有家種的。它的藤蔓很長,可以取來製成細麻布。根部外皮紫色,內部白色,長可達七八尺。葉子有三個尖角,形狀像楓葉,正面青綠色,背面顏色較淡。花朵成穗狀,一串串地連接在一起,紅紫色。莢果像小黃豆莢,上面也有毛,種子是綠色的,扁扁的,像鹽梅子,核仁嚼起來有腥味。八、九月採收。

辨別道地

松岡先生說,漢土種植葛於家園,用於食用,稱為家葛。和邦的葛都是野生的。醫書中所說的乾葛,實際上指的是葛根。民間醫生誤將乾葛當作葛粉,或將葛莖當作乾葛,這些都是錯誤的,不可不辨。

【修治】去皮用之。今在藥鋪者。素去皮。故洗水刻用。

【氣味】甘辛平。無毒。

【功用】氣味俱薄。輕而上行。浮而降。陽中陰也。入足陽明胃經。凡傷寒頭痛。兼項強。腰脊痛。及遍身骨疼者。足太陽也。邪未入陽明。故無渴證。不宜服。五勞七傷。上盛下虛之人。暑月雖有脾胃病。不宜服。

【主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療金瘡。止脅風痛。治天行上氣嘔逆。開胃下食。解酒毒。治胸膈煩熱。發狂。止血痢。通小腸。排膿破血。傅蛇蠱齧。罨毒箭傷。殺野葛巴豆百藥毒。生者墮胎。蒸食消酒毒。

白話文:

【修治】去皮後使用。現在藥店裡的,都是已經去過皮的,所以要用水清洗並削皮。

【氣味】味道是甘甜和辛辣,性質平和,沒有毒性。

【功用】其氣味都比較淡,輕盈且能向上,既浮動又下降。它是陽中帶陰的特性,進入足陽明胃經。對於傷寒引起的頭痛、連帶脖子僵硬、腰背疼痛以及全身骨頭疼痛等症狀,這是足太陽經所管的範疇。如果邪氣尚未進入陽明經,則不會有口渴的症狀,不適合服用。對於五勞七傷、上半身過於壯碩而下半身虛弱的人,在炎熱的夏天即使有脾胃問題,也不適合服用。

【主治】對於消渴(糖尿病)、身體發熱、嘔吐、各種類型的關節炎(痹症)、調節陰氣、解毒、治療傷寒、風寒症狀(如頭痛)、發汗、打開毛孔、治療金創傷、止脹風痛、治療流行性疾病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嘔吐、開胃增進食慾、解酒毒、治療胸膈部位的煩熱、發狂、止血痢疾、通暢小腸、排膿、破血、用於蛇蠍咬傷、敷蓋毒箭傷口、殺死野葛、巴豆等百種藥物的毒素。生吃可以導致墮胎,蒸煮後可以消除酒毒。

可斷谷不飢。作粉尤妙。作粉止渴。利大小便。去煩熱。壓丹石。傅小兒熱瘡。搗汁飲。治小兒熱痞。猘狗傷搗汁飲。並末傅之。「葛花」(氣味)甘平無毒。(各方記述)七月採之。(主治)消酒。治腸風下血。

白話文:

葛花

功效:

  • 可長時間不吃東西而不感到飢餓。
  • 製成粉末效果更佳。
  • 粉末能止渴。
  • 促進大小便通暢。
  • 去除煩熱。
  • 抑制丹石的毒性。
  • 塗抹在小兒熱瘡上。
  • 將葛花搗碎取汁飲用,可治療小兒熱痞。
  • 處理猘狗咬傷,將葛花搗碎取汁飲用,並將葛花粉末敷在傷口上。

**性味:**甘平無毒。

**採收時節:**七月採收。

主治:

  • 解酒。
  • 治療腸風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