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五味子
五味子
1. 五味子
(本經上品)
【釋名】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此則五味具也。「莖蕏」音知除。「玄及」、「會及」名義未詳。
【各方記述】春初生苗,引赤蔓於高木,其長六七尺。葉尖圓似杏葉。三四月開黃白花,類蓮花狀。七月成實,叢生莖端,如豌豆許大。生青熟紅紫。入藥生曝不去子。
【辨別道地】以朝鮮為上;以漢為中;以和為下。方書所謂北五味子、遼五味子,皆謂朝鮮產也。和產者,本草所謂南五味子也。時珍曰:五味子,今有南北之分。南產者色紅;北產者色黑。入滋補藥必用北產者,乃良。
【修治】入補藥,蜜蒸熟,再以泔水浸焙乾用。入嗽藥生用。連核入藥。
【氣味】酸甘辛苦鹹溫。無毒。
【功用】味厚;氣輕;陰中微陽。入手太陰血分,又入足少陰氣分。蓯蓉為之使;惡萎蕤;勝烏頭。功用雖多,總之收肺保腎四字盡之。肺家實熱有火鬱者,禁用。
【主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精;養五藏;除熱生陰;治中下氣;止嘔逆;補虛勞;令人體悅澤;明目;暖水藏;壯筋骨;治風消食;反胃;霍亂轉筋;痃癖;奔豚冷氣;消水腫;心腹氣脹;止渴除煩熱;解酒毒;生津;治瀉痢;補元氣不足;收耗散之氣;瞳子散大;治喘咳燥嗽;壯水鎖陽。
白話文:
五味子
五味子果實皮肉酸甘,核仁辛苦,整體兼具鹹味,故名五味子。「莖蕏」的讀音為「zhī chú」,「玄及」、「會及」的含義不詳。
五味子春天發芽,紅色藤蔓攀附在高大的樹木上,長度可達六七尺。葉子尖端圓潤,類似杏葉。三四月開花,花朵呈黃白色,像蓮花一樣。七月結果,果實簇生於莖端,大小如豌豆,生時青色,成熟後則呈紅紫色。入藥時,生曬即可,不必去除種子。
朝鮮產的五味子品質最佳,漢產次之,和產最差。方書中所說的北五味子、遼五味子,都是指朝鮮產的。和國(日本)所產的,是本草書中所說的南五味子。李時珍說,現在的五味子分南北兩種,南產的顏色紅,北產的顏色黑,滋補藥方中必須使用北產的五味子,藥效才好。
用於滋補藥材時,需用蜂蜜蒸熟,再用淘米水浸泡後烘乾使用;用於治療咳嗽時,則生用即可。入藥時連核一起使用。
五味子味酸甘辛苦鹹,性溫,無毒。
五味子味道濃厚,氣味輕浮,屬陰中帶陽,主要作用於手太陰肺經的血分,也入足少陰腎經的氣分。肉蓯蓉是它的使藥,畏忌萎蕤,能勝烏頭。雖然功效很多,但總而言之,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收斂肺氣,溫補腎氣。肺部實熱有火鬱的人禁用。
五味子可以益氣、止咳逆上氣、治療勞傷羸瘦、補益不足、壯陽、益精、養護五臟、清熱生陰、治療中氣下陷、止嘔逆、治療虛勞、使人皮膚光澤、明目、溫暖腎臟、強健筋骨、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消化不良、反胃、霍亂引起的抽搐、痃癖、奔豚氣、消水腫、心腹脹滿、止渴除煩熱、解酒毒、生津、治療瀉痢、補益元氣不足、收斂耗散之氣、治療瞳孔放大、治療喘咳燥咳、壯陽固精。